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你一本研究地图,从此不在文体学的丛林迷路

(2016-04-29 10:56:14)
标签:

杂谈

给你一本研究地图,从此不在文体学的丛林迷路
“中国文体学研究丛书”由中山大学吴承学教授、彭玉平教授两位长江学者共同主编,自2011年起在北京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丛书目前包括四辑十六种,收录了当下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反映了这一学术领域内学者的努力及最新研究成果。

中山大学中国文体学研究中心近期隆重推出李南晖主编的《中国古代文体学论著集目(1900-2014)》(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今日微信来自中山大学何诗海教授的一篇新书书评。
给你一本研究地图,从此不在文体学的丛林迷路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丛书
给你一本研究地图,从此不在文体学的丛林迷路

第一辑
吴承学《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
林岗《口述与案头》
何诗海《汉魏六朝文体与文化研究》
刘湘兰《中古叙事文学研究》

第二辑
彭玉平《诗文评的体性》
许云和《乐府推故》
林岗《明清小说评点》
孙立《日本诗话中的中国古代诗学研究》
唐雪莹《民国初期上海戏曲转型研究》

第三辑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
戚世隽《中国古代剧本形态论稿》

第四辑
蔡宗齐《汉魏晋五言诗的演变》
吴晟《中国古代诗歌与戏剧互为体用研究》
余意《明代词史》
李南晖、伏煦、陈凌《中国古代文体学论著集目(1900—2014)》
李光摩《明代八股文形态研究》

给你一本研究地图,从此不在文体学的丛林迷路
给你一本研究地图,从此不在文体学的丛林迷路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丛书”部分书影

给你一本研究地图,从此不在文体学的丛林迷路
2013年第四届中国文体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在中山大学中文堂前的合影
中山大学中文堂


旁搜远绍  荟萃群言

何诗海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新的学术理念的推动下,文体学研究越来越受学界重视,成为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前沿领域和备受关注的学术生长点。与此同时,“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逐渐成为学界的共同呼声。而要“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整理晚清民国以来的文体学研究成果,回顾文体学由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和发展、演变的历程,总结相关经验教训,便成为当务之急。中山大学中国文体学研究中心近期隆重推出李南晖主编的《中国古代文体学论著集目(1900-2014)》(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正是为满足这种迫切的学术需求而精心编纂的一部文体学目录著作。
给你一本研究地图,从此不在文体学的丛林迷路

1
全面反映文体学近百余年发展状况
全书分通论、辞赋、骈散文、诗、词、小说、戏曲七编,收录1900年至2014年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出版的关于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的著作和论文,包括博士论文、博士后出站报告、硕士论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和论文集中的单篇论文。所录以研究古代文体和文体学的论著为主,兼收部分研究经学、史学、子学而关涉文体的论著。由于大陆和港澳台为目前文体学研究的主要地区,故此书所录,已囊括晚清民国以来古代文体学研究的绝大部分成果,全面反映了百余年间文体学学术的发展状况。

为了尽可能全面、充分地掌握资料,编纂者上穷碧落下黄泉,遍查两岸三地图书馆以及高校、科研机构的图书资料和学术网站的各种书目,广搜博采,爬梳剔抉,耗功之巨,用力之勤,非躬历其事者,难以体会。

尽管在网络资源、电子数据库日益丰富的时代,文献调查工作与前人相比,方便了很多,但由于本书所涉文献时间跨度长,空间阻隔大,许多资料的获取仍然障碍重重,比如许多民国时期的报刊杂志、未上网的出版物以及保存在海外的文献等,都要借助多方力量,克服各种困难,方得寓目。惟其搜罗广,用功深,《中国古代文体学论著集目》不仅是目前唯一一部文体学研究书目,也是内容最为丰富、全面的古代文学研究书目。

当然,此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材料全备上,还体现在对材料严格甄别、谨慎去取,从而保证所录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上。如杨茹惠撰硕士论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苏轼建物记的时空、文体与美学》(台湾师范大学2011年)虽标题中有“文体”二字,但论文内容,主要考察苏轼建物记的个人创作特点,与具体文章体制之特色或文体发展关系不大,故不录。又如马一禾、蒋振江有同题硕士论文《〈韩非子〉“说林”“储说”研究》,前者仅论故事类型、叙事艺术等,无关体制,故不录;后者在探讨故事类型、叙事艺术的同时,设有专章讨论其文体性质,故录入“小说编”。凡此种种,唯有阅读原著之后,方能准确判断,非仅凭标题望文生义、捉风捕影者所能想见。

事实上,全书所录每一条目,都尽量目验原文,在了解具体内容后才决定取舍和归类;个别文献,因条件所限,无法查阅者,则如实标明“未见”,绝无贪多务得、芜杂冗滥之弊。如此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和踏实学风,是此书编纂质量和学术价值的有力保障。

2
体例精当 体现人工编目无可取代的优势
作为学术工具书,《中国古代文体学论著集目》体例合理精当、方便实用是其又一显著特色。如上所述,全书在一级类目上,设通论、辞赋、骈散文、诗等七编,除“通论编”外,其他六编,实际上涵括了古代文体的六大门类。各编之下,不再用以文体为中心的形式分类,而是采取以主题为中心的逻辑分类框架,设立部、类两级子目。

因“通论编”与其余六编内容差异较大,故单独采用一套部类区分法,分别是文体总论之部、文体学史之部、专书与学者研究之部;部下又设小类,如“文体总类之部”下分辨名、分类、源流论、体制论、风格论、创作论、价值论及功能论等七小类。辞赋、骈散文、诗、词、小说、戏曲等六编,统一设四部,即源流论之部、体制论之部、创作论之部、批评论之部。各部之下,再酌情设小类,不强求一致。每部所列条目,又根据文献形态和性质分为著作、学位论文、单篇论文三大板块。博士后出站报告则归入学位论文,与博士论文混编。

综观全书,以编为经,以部类为纬,亦即以文类为纲,以主题为目,纵横交织,纲举目张,既可避免类目过于琐碎、分散,又能连结不同文体的相近知识点,为读者提供跨越文体的检索途径,并最大化地概括学科主题,揭示研究方向。这是电子检索永远无法取代,也是人工编目赖以存在的最大优势和价值。


3
多向度展示文体学研究成果
此外,全书还有许多值得称道的体例。如对于专著,除了著录书名、责任人、出版地及出版单位、出版年月、总页数、所属丛书名称等之外,还详列各章或各篇的标题,从而使读者即使未见全书也能对该书内容、结构有一整体把握。

有些著述,涉及多种文体,则采用“互著法”,不避重复,兼入数编,以便因需检索,如马积高《论赋与骈文》,兼入辞赋编、骈散文编;曾枣庄《中国诗词文的集句体》,兼入骈散文编、诗编、词编等。有些著作,尤其是个人文集、会议论文集等,主题极其宽泛,则采用“别裁法”,仅选录其中与文体学相关的篇目,既免遗珠,又省冗赘,极大丰富、充实了资料来源。

又,书中“凡例”所列主题词,是根据常见文体名称以及文体形式要素提炼出来的“关键词”,既便于读者按图索骥使用本书目,又浓缩了文体学的基本对象,透露出文体学学科的整体研究态势。总之,本书已超越普通的资料编目,建立起一个立体的查询模式,一方面可全面展示文体学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又能多向度联系不同学术问题,启发未来学术选题,具有多重意义和价值。

4
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
《中国古代文体学论著集目》除了工具性、实用性外,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上也有突出的贡献。由于古代“文体”概念所指极其宽泛,如前所述辞赋、骈散文、诗、词、小说、戏曲诸大类,也是一般文学史所关注的对象。那么,如何区分文学史和文体学?文体学得以成立的特质究竟何在?这个问题不解决,必然造成所录文献涣漫无边,从而湮没了全书的文体学主题。

故在此书凡例第一条“收录范围与标准”中,编者就明确限定三条标准:一论体裁或文体类别,凡作家、作品研究中仅泛述及于文体者,一概从略,以免冗滥。二论文体特征或风格,凡论作家个性、地域、时代、流派、人品与风格关系的,一概不录。三是文体史及文体学研究。文学史论著中通常含有文体史内容,以其主题不在文体学,故一般通代或断代文学史不录;以文体变迁为主线之文学史则录之。以上收录范围和标准的界定,实即“辨章学术”,是建立在对中国古代文体学内涵、对象、特质的独特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的。这种理解和把握,既坚持中国文体学的传统观念,又充分借鉴西方文论对小说、戏曲等的重视等,尊重传统而不墨守传统,借鉴西学而不盲从西学,充分体现了编纂者的现代学术眼光、胸襟和水平。

在对书目的具体著录上,全书各部类同一条目、同一版块下的文献,都按产生时间先后排列,从晚清民国直到21世纪,一卷在手,万象罗胸,百余年文化风云的变幻,学术思潮的消长,无不清晰呈现。此即“考镜源流”。在著录专著时,但凡版本不同而内容有增删修改者,必一一列出修订内容;在著录论文时,必详载论文转载情况,以见文章之学术价值及地位隆替。凡此种种,都显示出编纂者自觉、鲜明的学术史意识,也是“考镜源流”的重要表现。


总之,《中国古代文体学论著集目》是一部兼具文献性和研究性、工具性与学术性的优秀著作,必将为“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注入强大的动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