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山西的土地承载了太多古老的历史,每一个村庄,每一点乡音,都可能从《左传》或更早的时代走来。从王侯的墓葬,到古雅的村名,山西大地就是先秦文明活生生的见证。
不同于艰深难解的高头讲章,我们不妨认为这本书其实只是用别样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古老的故事:尧王见舜贤能,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他为妻。聪慧美丽的姐妹俩为当“正宫娘娘”争执起来,展开了一系列“比大小”的竞赛。最后姐姐娥皇落败,不由得面露愠色;而妹妹女英虽然胜出,却自愧不应与姐姐争地位,便主动躲出去歇宿……这个故事既以历史记载、神灵崇拜为基础,又富于人间的生活情味,而在山西洪洞地区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它又被赋予了鲜明的地方特色,成为了当地的信仰传说。不知从何年何月起,姐妹俩双双被当地民众尊奉为女神娘娘,她们的故事不但人人耳熟能详,而且俨然成为了当地祀神仪式合法性的有力旁证。如今,陈泳超教授担负起振木铎者的责任,跋山涉水,访踪觅迹,通过这本新著,将传说带出它所生长的那片古老大地,带到了读者的面前。
不同于以文本为中心的传统民间文学研究范式,《背过身去的大娘娘》将传说当作在地方生活世界中持续发生作用的一套话语体系,通过在山西洪洞地区持续、深入、严谨的田野调查,来理解和分析地方民间传说与人群的各种实际关系,尤其关注传说演变的动力机制。一方面,作者对各种经典的民间文学乃至社会学、人类学理论旁征博引,构成了此书扎实的学理基础;另一方面,作者并未局限于对前人创设的简单套用,而是灵活转化、积极创新,结合实地田野调查结果和地方特色对理论进行了发展乃至新的建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处乃是“传说动力学”的提出。“传说动力学”意味着作者要在田野调查的情景语境中探讨作为地方性知识存在的传说,考察某一传说“之所以被这样讲而不是那样讲”所反映出的讲述者动机,以此证实讲述者如何自觉推动了传说的变异。在国内民间文学研究者苦苦思考如何处理“语境”与“文本”的关系时,传说动力学的研究实践无疑是迈出了崭新的一步,为观察语境和文本的互动机制提供了十分有效的路径。
(原载于《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