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要承担来自各方的压力。批评和解构其实相对容易,怎样克服其中不足、建构一种较完美的体制,却是难上加难。
语文当弘扬传统文化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要承担来自各方的压力。批评和解构其实相对容易,怎样克服其中不足、建构一种较完美的体制,却是难上加难。
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温儒敏着重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倡导一线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训练”。在课标定稿的6个变化中,笔者注意到温儒敏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格外关注。这是近年来弘扬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方面的一个要求,也是今后语文教学应当注意的一个方向,这不仅在教材内容上有所侧重,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时也必须有所调整。参考书中《关于背诵篇目及课外读物的建议》,可以给广大师生不少实用的指导性建议。
作为课改的领导者和直接参与者,温儒敏评价,“对语文课改的成效恐怕不能高估,但毫无疑问,课改的方向要肯定,对课改要坚持和补台,再难也不能走回头路。”课改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必须要摸清底细了解问题。温儒敏结合《语文课程改革调研报告》,探讨了农村师资力量、应试导向的评价机制等五方面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笔者认为,这体现了基层教育现状与高层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双向反馈,一切政策制定都应当基于调查,有广泛、全面、真实的调查,才可能有科学合理的政策。而“新政”是否管用,需要在基层实践中反复检验和修正。理论和现实,从来都是相互依存。
课堂之外也有语文
温儒敏对民国时期的国文教科书有所研究。当前社会上流行“民国教科书”热,民国教材胜在人文性,胜在美学的大众普及,但缺点也很明显,如结构松散、内容驳杂,说明它不适宜当今大范围的教育需求。如能作为课外阅读,更加合适。至于民间的“自编教材热”,同样是一种小范围、小群体的尝试,很难真正推广实施。温儒敏在《关于中小学语文新教材的修改意见》中提炼出了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亦可作为参考。
如何选录鲁迅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编著过程中的难题,每次调整都会引发社会和大众的关注。温儒敏就此谈了不少,归结为最重要的一点,即“选录鲁迅作品应考虑适切性”。以笔者的理解,并非说鲁迅的作品已经不适合当今现实,而是因为鲁迅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且作品本身很有深度,所以很难在短时间的教学中完成对其作品的解读。从前受教材所选作品的影响,鲁迅给笔者的印象一直是怒目金刚,如今笔者渐渐读出了他的诙谐幽默、他的柔肠百结、他的慈父情怀。陈丹青曾经痛惜鲁迅“被弄成一个纪念碑”,说鲁迅是被政治劫持的,他在历史的荒原“被单独抬举,同时,被彻底隔离”。课堂之外,或许我们更能找到一个真实的鲁迅。
高考语文如何考?
书中《高考改革的四种措施与设想》、《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等文章可以说是研读语文高考的权威指导,对语文教师、学生乃至家长都很实用。比如,如何提高语文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命题如何设立适当的区分度和难度系数,怎样的题更能考察学生素质和能力,各种题型如何搭配,等等。在命题方向上,温儒敏强调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同时更注意逻辑思辨能力和阅读面的考查,这也和课标所要求的“能力培养”相挂钩。
作文是考查语文综合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温儒敏认为,“应增加高考语文总分和作文分值”。高考作文要怎么写?温儒敏说了“八要八不要”。这八点都是实在话。比如,作文押题很流行,然而千万不要喜出望外地直接把准备好的作文往上套,判卷老师看见面目相似的文章会非常厌烦。比如,好文章最基本的要求是流畅真切,不要动不动就是名言警句,更不要那种华丽空洞的文艺腔。还比如,考场作文要注意审题,切忌剑走偏锋,不要过分追求个性化表达。
针对2013年、2014年、2015年的高考作文题,温儒敏还分别撰写了长文一一评述。他望闻问切,开出了一系列良方,既有提纲挈领的总结性语句,也有针对典型的作文题目的剖析。个别省市往年高考作文命题欠妥当,温儒敏的批评性建议中透露的也是今后作文命题的目标整改。总的来讲,“注重思辨能力和理性思维,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大趋势”。随着材料作文比重的日趋增加,作文也逐渐向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现实需要发展,可见读书不应当读死书,平时就应多贴近生活,关心社会。
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
语文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人文教育。温儒敏首先是一个文学史家、其次才是一个教育家。他谈语文教育,自始至终贯彻着人文性,带我们走进一个开满鲜花的语文世界。
温儒敏说:“教师太忙,要有块精神自留地。”这块自留地,要用书本来灌溉,要用经典来滋养。教师如一股清泉,才能流进学生心中。对于教师本人,“在状态中”,还能帮助抵制职业性疲倦。的确,在笔者看来,且不论读书对国家底蕴、民族性格的塑造,没有什么能比读书更能让一个人静心、充实。当然,灌溉精神自留地的可以是书本,也可以是音乐、园艺、旅行、艺术,关键是要保留一颗温润的心,书本相比而言是其中受众最广、最便利的方式。
作为一个文学史家,温儒敏强调文学史写作和文学研究都要“接地气”,把国民的“文学生活”纳入研究的视野。《互联网对阅读思维的改变》和《传媒时代儿童文学生态危机》等文章,就探讨了互联网对中小学阅读趋向的挑战。笔者认为,互联网对阅读思维的改变不尽然都是坏处,就像历史上印刷术的出现曾经推动了整个欧洲自由思潮的兴起,互联网所特有的开放性和信息量,同样是打开视野,让思想更活跃、更具有生命力的途径。温儒敏强调教育者应当恰当引导,让学生在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世界中学会辨析过滤有效信息,同时又要培养他们独立思维的能力,不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这是教育价值观的灵魂,更是中国大学应当回归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