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独家】郑才千解密魔方墙找茬到底有多难
作者:郑才千
我在刚出版的新书里,讲了《最强大脑》第一季挑战“魔方墙找茬”的故事,虽然我已经介绍了魔方墙的原理,但是有部分读者反馈,还是没有太明白。第一季到现在已经2年了,网上有很多人讨论这个项目,大家的认知大体有三类:
3、厉害,这种数量和面积远远超出了视觉智力的极限,不愧是全场最难项目!(学霸,我们做朋友吧!)
说到挑战原理,其实在节目当中魏坤琳教授和国际评审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cGoven脑研究所所长罗伯特教授(Robert Desimone)早就已经点出了难度所在,同时也点出了原理。他们用到了几个比较重要的词“深度视觉”、“独立控制眼球”、“面积”、“格子”。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重点!
要迅速找到不一样的地方,需要我们进入深度视觉状态。
我们都知道,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三维的,而我们的每一只眼睛看到的世界其实是二维图片,只有当双眼视图合成时,才能够感知到真实的、立体的世界。所以之前HTC和夏普都推出过双后置摄像头的手机,主打3D拍摄。当我们把左眼视图与右眼视图合成时,会产生景深(比如HTC M8的双镜头就是如此),影像变得更加清晰,不一样的地方也更容易发现。这就是深度视觉。
说到这里,有人就会说了。你讲了半天不还是3D图吗?一对眼,有什么难的?这就是问题的核心了!
深度视觉需要独立控制眼球的能力,不可简单概括为“对眼”。
对眼似乎也可以达到这种效果,然而回到原始的定义,我们的目的不是对眼。眼球运动有两种,一种是向外、一种是向内。要能够全方位的控制眼球运动才是真正的高手。对眼只是向内,而且没有准度的对眼不一定可以形成真正的深度视觉,反而有可能造成雾里看花的结果。
当然,通过科学的研究,控制眼球进入一定程度的深度视觉我认为很多人都可以掌握。
真正的难点在于格子数量和面积。首先是格子的数量,如果20个色块找不同,肯定很容易发现,那么200个呢?2000个呢?当然是越来越难。至于节目里面的45000个和63000个,大家可以自己去想
tooyoung
能完成这样项目的人虽然少,但还是有的(自恋状)。但是,具体到当时的情况,最大的难点在于:1、魔方墙迟迟无法搭好,选手不能现场测试;2、选手无法自己在家训练。
这种情况下,节目组怎么对我挑战这个项目这么有把握?还让我第一个上场?主要是因为赛前对我进行的脑力测试,确定了我的脑力在各个方面得分都极高,符合标准。对于我而言,有大把稳妥的记忆项目可供选择,怎么敢去“作死”?这就是我no zuo no die的性格!跟节目组一拍即合后,我就开始琢磨方法。最后有了大家看到的结果。
可能大家有疑问:这个脑力测试是神马?这个得分很高,就可以完成变态项目?靠谱吗?其实,魔方墙这个项目更多依靠选手的流体智力。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类。这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流体智力就像流体(气体和液体,比如氧气和水),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它可以渗透到人们的各种智力活动当中去,流体智力高的人简单说就是:做什么上手都特别快,很有悟性。晶体智力则是指这种智力像晶体一样可以不断生长,晶体智力主要指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可以通过不断的训练,吸取前人经验、技法等来提高,一般所谓的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就是指晶体智力。很显然,家里面没有魔方墙天天练习,也不像记忆法有专业比赛去切磋。这玩意也就只能靠流体智力了。而从测试的角度来讲,流体智力测量还是相对准确和容易的,它测试的是人的原生态智力。对于眼球控制能力的测试倒不是很多,因为眼球控制能力只是表象,背后真正重要的是视觉空间智力。
但是,即便如此,节目组和我还是有点担心的。真正录制的时候,陶子姐给我选择色块的时候,我在挑战椅上的时候还是有些忐忑,一面告诉自己一定会成功,另一方面也有些许的犹疑:面对这么大的魔方墙,我应该怎么样才能最快地看出来,我想的那些策略会有用吗?不知道能否一击即中。
而国际赛中,弗朗克前辈作为专家,把题目出到了魔方墙的最边缘,也是“下手狠辣”,我看到了时候心中一惊,佩服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