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早读】加缪:荒诞世界中的罪与罚

(2015-11-23 08:40:10)
标签:

杂谈

《异乡人》的作者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烟不离手、笑看人世、洞悉人性、拥抱荒谬的文学大师加缪,而他正是凭借这本《异乡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本世纪经典吧!


荒诞世界中的罪与罚
读加缪《异乡人》

余涛 / 文

母亲去世,奔丧的儿子似乎并未表现出丝毫的悲伤。而只是执着于各种细枝末节的问题,比如请假时老板的不情愿,养老院里人们的怪异表现,以及枯燥单调的乡村景色。当葬礼完毕,饱受烈日之苦的儿子表现得似乎是终于完成了一项艰难的日常工作任务,只剩下肉体的疲劳和精神解脱后的松快——《异乡人》开篇就向读者展示了小说主人公默尔索在面对母亲死亡时怪异的心理状态,白描般的语言勾画出了一个畏惧太阳的“非正常人”。

荒诞的世界和孤僻的人

默尔索因为有四天假期可过,而让老板心生不满。哪怕除去双休日,额外的两天假期是拜母亲的死亡所赐,但默尔索居然还会对老板的苛刻表示理解。母亲葬礼后的第二天,默尔索似乎得了健忘症般去开心泡妞,当女人知道母亲的死亡而脸色微变时,他除了罪恶感和对母亲死亡的埋怨,似乎别无他想。

在加缪平淡的描述下,默尔索眼中的整个城市就像一个没有色彩的粘土世界,城市里的人们无一不冷漠、孤独、笨拙、僵化、刻板。人与人之间似乎欠缺真诚与激情,彼此间的互动就像穿着潜水衣的拥抱般充满隔膜。所以,默尔索自私、孤僻、胸无大志,对待任何事基本上都抱持“无所谓”的态度,宁愿和其他人始终保持礼节上的应酬,把人际交往当成体操中的规定动作,为了完成而完成。就连他那难得的假期,都是在逼仄的公寓中独自度过,枯燥无味,乏善可陈。

加缪对故事发生地和人物性格的种种铺陈刻画,为后来发生的犯罪事件打造了一个色彩诡异的舞台,一场好戏也即将上演。

愚蠢还是真实?

从小说的开篇我们就能看到,默尔索关注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显然和普通人不同。当涉嫌杀人被刑拘之后,案件审理过程中的默尔索,表现得更加无所谓,似乎他只是审讯过程中的“局外人”。他抓不住法官问话的重点,纠结于法官和律师的相貌服饰、审讯室的恶劣环境,而对于犯罪过程的供述,则像对待女友一样自私、诚实却疏于表达。万不得已需要交待时,却是问到什么就说什么,甚至说出“每个心智健全的人,多多少少都曾盼望自己所爱的人死去”这种惊世骇俗的话来。这一切都让人不禁产生疑问,默尔索到底是偏执狂还是智力有问题?

随着疑问的产生,读者们应该能看到加缪叼着香烟的嘴角露出的诡谲笑容。此时我们可能会突然警醒,其实我们一直都在用“普通人”的视角审视着默尔索。那么什么是普通人?普通人撒谎、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违心地进行各种表演或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自私冷漠的不孝子,会在母亲的葬礼上哭嚎,博取亲戚邻居的同情。感情破裂的夫妻,也会为各自的目的伪装爱情。那么与默尔索相比,究竟谁更“普通”?归根结底,“普通人”其实才是异化后的“非正常人”。

所以,和我们这些所谓的“普通人”相比,默尔索就像一个透明人。对他而言,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杀人就是杀人,完全不需要隐瞒和粉饰。这种心理状态,难道不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吗?为什么这种难得的品质在这个荒诞的世界中,反而会显得那么与众不同、格格不入?

道德审判与心怀偏见的证人

本来的枪击杀人案,庭审过程中的争论却围绕默尔索的道德品质展开。大篇幅的辩论只是为了弄清他是否爱他的母亲。院长、门房们作证说默尔索在母亲遗体之前抽烟、喝咖啡,不愿意看母亲的遗容,不流眼泪,不知道母亲的年龄等等。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默尔索是一个道德败坏之人,那么能做出杀人这种事情也就是顺理成章了,因为“杀人和埋葬母亲之间有着深刻、令人悲叹和本质上的重大关联”。直到此时,默尔索才发现,参加葬礼时那些和蔼的人,现在正在法庭上对他进行指责,他“第一次明白自己是有罪的”。这个“罪”,当然不是杀人之罪,而是“与众不同”。此时究竟他在法律上犯了什么罪,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所有的罪与罚都成为一个“非正常人”的生活背景。

“太阳”在小说中似乎有着特殊的内涵,默尔索刚出场就遇到了这个难题,以至于他在葬礼上完全无暇悲伤。而在他杀人时,“太阳”再次出场。加缪用了一大段文字对“太阳”对默尔索的影响进行了详细描述,语言急促、炙热,读者几乎可以置身其中。默尔索本人也说,“全是太阳惹的祸。”

单从法律角度而言,默尔索的确是有罪的。但他显然并非是预谋杀人,而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只是,在证人们和检察官、法官的道德审判与推论之下,没有人相信这个理由,太阳导致的杀人事件?所有人都发出了笑声。

理性化制度体系之外的异乡人

《异乡人》的世界荒诞、混乱却又真实,司法过程庄严、喧嚣却又可笑。法律的形式化与理性化将所有的生活细节都吞噬掉了,异己的因素被制度化体系排除在外。审判的推演逻辑俨然就是,默尔索因为没有在母亲下葬时哭泣而将被处决。

临死之前的默尔索,终于从内心深处发出了呐喊:你们这些普通人,不过是一具具行尸走肉。是的,在默尔索眼中,普通人可能只不过是荒诞世界的奴仆,受制于条框的束缚与限制。世俗的标准要求每个人要和蔼可亲、充满善意,要求每个人都积极进取、艰苦奋斗。而一旦有人背离了这种判断标准,就变成了“他者”,“他人即是地狱”,将与“我”产生难以弥合的对立。

虽然默尔索输掉了法律上的审判,却在精神审判上战胜了牧师。他像《西西弗的神话中》的主人公一样,面对自己的死亡命运却快乐无比。他用自己生活方式的正当性,诠释着这个荒谬的世界,成长为超越自我的自由人。所以,直到最后,默尔索也还是没能和我们一样,他甚至企盼着行刑那天有观众用充满憎恨和厌恶的叫嚣来送他最后一程。

说到底,《异乡人》中的法律并不是加缪着力描写的对象,它更像是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背景,营造出一个荒谬的世界:当形式化成为法律的基本特征,理性化的制度体系不断确立,难以避免的问题就是,法律将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与对立,并消除一切异己的力量。

这里的人们都崇尚理性,害怕与众不同,讨厌和自己价值观相异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孕育出了如此诡异的想法和畸形的心理?又是什么样的社会塑造了我们?想必这将是久久萦绕在每位读者心中,却无法解答的问题。


【早读】加缪:荒诞世界中的罪与罚

书名 = 异乡人
作者 = [法] 加缪
定价 = 28.00元
出版日期 = 2015/01
ISBN = 9787301251782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早读】加缪:荒诞世界中的罪与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