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106
  • 关注人气:4,92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涨姿势 | 《琅琊榜》火了汉服,其实胡服也是如此精妙

(2015-10-22 08:46:39)
标签:

杂谈


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再次刷新了国人对于古装剧的审美高度。

《琅琊榜》到底有多美,已经有无数个微信号说了无数遍,我们就不再起哄。今天我们的微信推送的则是关于我国少数名族的服饰之蒙族“胡服”篇,其精妙程度与历史同样也让人惊艳。

湛蓝的天空白云飘舞,褐色的群山逶迤连绵,绿色的草原广阔无际。当这片沉睡了不知多少年的美丽的土地出现巴塔赤汗的第一声响亮的啼哭,一幕历史大剧已经有了前奏。蒙古族,正是从这里走来。


涨姿势 <wbr>| <wbr>《琅琊榜》火了汉服,其实胡服也是如此精妙



惊鸿一掠写春秋

当汉族“深衣”遇上蒙族“胡服”
蒙古族的先民,自古以来就生息在我国北方辽阔的草原、森林地带,固有“有毛毡帐裙的百姓”之称。

关于蒙古族族源,有两种观点:一是匈奴族系说,二是东胡族系说。

历史上,东胡族系一直居于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疆域内,考古发现东胡人为蒙古人种,其后裔为乌桓、鲜卑、柔然等。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基本相同的生活地域及相似相通的风俗习惯,这些要素与13世纪后的蒙古民族有着较为明确的历史继承关系。因此,东胡族系的蒙古族族源说是国内一些著名蒙古史学家力主的观点。

如果此观点不谬,那么,“胡服骑射”,应该是蒙古族先民对中华民族服饰交会遇合的一个贡献了。

那是一个服装界耳熟能详的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的武灵王即位后,在面临周边国以及北方东胡、搂烦等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下,立志于富国强兵。当时,赵国人普遍穿“深衣”,上衣与下裳连为一体,,长至足踝,而且下摆不开衩口,显然不便于骑射。而当时的“胡服”,则是短上衣,长裤子,再配以靴子,适合在疆场驰骋。

涨姿势 <wbr>| <wbr>《琅琊榜》火了汉服,其实胡服也是如此精妙
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武灵王决心引进“胡服”。

然而,他的决策,遭到公子成的反对:
臣闻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能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怫学者离中国,故臣愿王图之也。

武灵王是这样回答的:
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治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夫剪发文身、错臂右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却冠秫绌,大吴之国也。故礼服莫同其便一也;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儒者一师而俗异,中国同礼而教离,况於山谷之变乎,故去就之变,智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穷乡多异,曲学多辨,不知而不疑,异於己而不非者,公焉而众,求尽善也。

这是两段非常精彩的对话。

对公子成的话,鲁迅先生曾有过评论:“这不是与现在的阻抑革新的人的话,丝毫无异吗?”

其实,两段对话所阐发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服饰的本身。

公元前307年,武灵王发出服胡服令。

中国的服装史,从此有了最光辉的一页。

涨姿势 <wbr>| <wbr>《琅琊榜》火了汉服,其实胡服也是如此精妙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复原图
民族精神,
就要在最明显的头部体现出来
据有关资料记载,公元七世纪以前,蒙古族先民与其他北方民族一样,多“纵体拖发”。七世纪时,“衣白鹿皮襦裤”,衣饰原料主要来源于兽皮和牲畜皮毛。以后,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北方和中原各民族的接触日益增多,交往日见频繁,纺织品开始走进他们的生活,从而打破了原有装束特点,逐渐形成了适合于游牧、狩猎的服饰习俗。

统一的蒙古民族形成于13世纪初叶。公元1206年,伟大的军事家、思想家成吉思汗,率部统一了蒙古高原的各个部落,结束了北方草原部落割据的历史,建立了大蒙古国,至此,形成了统一的蒙古民族。

涨姿势 <wbr>| <wbr>《琅琊榜》火了汉服,其实胡服也是如此精妙
古时蒙古人骑射图

从公元1219年起,成吉思汗率大军西征,先后建立了横跨欧亚的窝阔台、察合台、钦察、伊儿四大汗国。

公元1220年,成吉思汗发出诏书,邀请知名汉人邱处机来蒙古草原相见,目的是请教延年益寿的方法。邱处机系道教革新派——全真教真人,曾从重阳王真人为师,于宁海昆仑山学习全真教,是重阳7个徒弟——也称七真人——中的出类拔萃者。师傅死后,他曾隐居13年,潜心修行,晚年回到家乡山东登州。金朝、宋朝都曾向他发出邀请,均遭拒绝。而在成吉思汗虔诚之词的感动下,他接受邀请,毅然带领19位徒弟,千里迢迢赶往成吉思汗西征大营。

《邱处机西游记》中,记载了当时蒙古民族的服饰状况:
……从此以西渐有山阜,人烟颇众:亦皆以黑车白帐为家。其俗牧且猎,衣以韦毳,食以肉酪,男子结发垂两耳。……妇人冠以桦皮,高二尺许,往往以皂褐笼之,富者以红绡,其末如鹅鸭,名曰故故,大忌人触,出入庐帐须低徊。

伴随着蒙古民族的统一,十三世纪,蒙古民族的服饰也已基本成定制。“上至成吉思汗,下及国人,皆剃三搭头”。所谓“三搭头”,是将头顶四周的头发剃去,留当前发而剪短散垂,将两旁头发绾作两髻,垂而悬之于左右肩,或将发合为一辫,拖垂于背后。妇女结婚后,也要剃光头顶之间至前额的头发,然后把两边剩余的头发编成两条辫子,垂于耳后两侧。男女均以长袍为主。戴帽和佩挂首饰也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

蒙古族“袱头”的习俗,传说就始于成吉思汗时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之后,曾向属下百姓下过一道命令,就是要求每一个蒙古人都要在头上罩一块头巾,以表示头颅上飘有旌旗之角,希冀民族强大之精神常在。“袱头”的包法,一般是将三、四尺甚至更长一些的布或绸缎缠在头上,其缠法是由后至前缠几圈,最后把头巾两头垂下,左右各一,因此,“袱头”又称“垂巾袱头”。至今,内蒙古牧区的妇女仍然保留着这种做法,不过包法已有少许改变。姑娘一般系将头巾缠绕后,在右侧挽一个界,将穗头垂下;已婚妇女则多用头巾包住头顶,缠一圈,不留穗。

公元1227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逝世。他的后人继续着他未竟的事业。

就在蒙古铁骑继续驰骋疆场之时,一个叫加宾尼的西方传教士来到蒙古草原。他的目光,盯在了蒙古人13世纪的衣着上:
男人和女人的衣服是用同样的式样制成的。他们不使用短斗篷、斗篷或帽尔,而穿用粗麻布、天鹅绒或织锦制成的长袍,这种长袍……从上端到底部是开口的,在胸部折叠起来;在坐边扣一个扣子,在右边扣三个扣子,在左边开口直至腰部。各种毛皮的外衣样式都相同;不过,在外面的外衣以毛向外,并在背后开口;它在背后并有一个垂尾,下垂至膝部。已经结婚的妇女穿一种非常宽松的长袍,在前面开口至底部。

此次蒙古之行,加宾尼有幸参加了元定宗贵由汗的即位大典。就在这次大典上,他发现了一种更具特色的服装。

这种服装的名字叫“质孙服”。

那年,是公元1246年。
(本文摘自《云想衣裳:中国民族服饰的风神(第2版)》,内容稍有改动,图片来自网络。)

涨姿势 <wbr>| <wbr>《琅琊榜》火了汉服,其实胡服也是如此精妙
书名=云想衣裳(第2版)
作者=韦荣慧
书号=978-7-301-22811-1
出版日期=2015/05
定价=58.00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