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平安“人造”利润资本承压,国寿利润“最原始”资本

标签:
转载 |
分类: 中国平安 |
![[转载]平安“人造”利润资本承压,国寿利润“最原始”资本 [转载]平安“人造”利润资本承压,国寿利润“最原始”资本](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平安“人造”利润资本承压,国寿利润“最原始”资本 [转载]平安“人造”利润资本承压,国寿利润“最原始”资本](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四大A股上市公司2011年共实现净利润489.18亿元,平均同比下降20.77%。如果以一年360天计算,四家去年每日合计赚1.36亿元。其中,新华保险净利润27.99亿元,同比增长24%居首;中国平安194.75亿元,同比增长12.50%;中国太保83.13亿元,同比下降2.85%;中国人寿183.31亿元,同比下降45.48%。
什么蚕食着保险公司的利润?利润的逐年下降,是公司经营原因还是行业特性使然?
以四家保险公司披露的数据看,2009年—2011年,保险业业绩增长率一直处于持续放缓趋势。这三年,太保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186.33%、16.32%、-2.85%;国寿为71.81%、2.26%、-45.48%;平安为879.05%、24.69%、12.5%;新华分别是309.86%、-15.45%、24%,为四家公司中2011年业绩增速回升的唯一一家。
保险公司实现利润很简单,“承保利润与投资收益”两条腿走路。两者之和构成保险公司的营业利润。而投资收益则是保险业主要利润来源,投资结构中,资产占比不及20%的权益类投资的作用至关重要。某种意义上,保险业并不容易走出“靠天吃饭”的宿命。
金融机构的运作并不神秘,其实就是依靠一定的渠道或成本获得资金,然后投资于收益率更高的领域,赚取差价。对于银行而言是“息差”,而保险公司则是“利差益”。而保险业恰恰在这两方面——获得资金和投资运作,均享有行业特性天然带来的优势。
保险公司能低成本地获取资本,并不是源于保险行业自身的能力,而是拜监管规定这一尚方宝剑所赐。据寿险定价规定,保险产品定价主要考虑预定利率、死亡率和费用率。
但是,保监会对寿险保单预定利率却有一个不超过2.5%的上限规定。这使得中国的寿险企业能以较低成本获得资金。
另一方面,2006年以来,保险业投资收益令人炫目。据保监会数据,保险行业总体投资收益率从2001年以来,分别为4.3%、3.1%、2.7%、2.9%、3.6%、5.8%、12.2%、1.9%、6.4%、4.8%、3.60%,11年来平均收益率为4.6%。
对照前述最高2.5%的保单预定利率,保险业投资运作的资金可稳定地获得2.1%左右的“利差益”。这样的童话还未结束。
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保险业截至2012年1月末的总资产已达6.03万亿元,其中投资资产5.5万亿元。以4.6%的平均收益率计算,全行业可能获得的“利差益”1155亿元。而四家A股上市的险企巨头2011年的总利润也不过489亿元,由于定价上限形成的“利差益”对于保险业的利润影响可见一斑。
四大上市险企中,净利润增速最高的新华保险增长24%,而最低的国寿则同比下降45%,同为寿险公司,利润增幅却有天壤之别。部分险企增速明显好于往年,有准备金释放的因素,也要看浮亏减计是否充分。
其实,中国人寿2011年报是最靠谱的保险年报。原因在于平安和太保的对待长期负债的态度,这两年是保险业的低谷,销售乏力,特别是投资业务缺口大直接影响到准备金的评估。减计不充分,对2012 年业绩有压力。
以新华为例,其浮亏仅减计了9亿元,计提比例仅8%。而利润下滑最厉害的国寿,浮亏减计了129亿元,计提比例高达28%。平安浮亏减计26亿元,计提比例为11%,太保浮亏减计28亿元,比例17%。
另外,按现有会计准则,保险公司的一些股权投资还不体现于当期的利润表。这些股权增值可以“藏”起来,只有卖出时才能体现。例如中国人寿入股广发银行、参加中信证券增发,及参股南方电网等,股权增值收益都是暂时在年报上看不出来的。
从准备金的因素来看,2011年中国人寿补提32.68 亿准备金,新华补提2.95亿准备金,补提准备金即减少了相应的利润。而平安和太保则分别释放10.59 亿和0.5 亿准备金,增加了公司的利润。
如果减值损失计提过低,那么保险公司实际上是在寅吃卯粮,将亏损的风险留给未来。大家期待(股市)来一个6000点,赚上15%抹平空账,但谁能预知6000点什么时候来?这样虽然不影响利润,使得收益率更好看,盈利更平滑,但相对杠杆率提高。
中国人寿直接冲减利润,表现是账面难看,业绩起伏,但守住了偿付能力。平安和太保的业绩固然更好看,但放大了企业本身的风险,需要不断向市场融资。
截至2011年末,国寿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70%,新华受益于股东增资和A/H股上市,偿付能力充足率大幅上升为155.9%,但由于资本市场低迷及融资规模偏低,与150%的监管水平逼近,资本依然较紧张。
2011年底太保寿险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03%,太保产险为202%,集团为302%,压力不大。
2011年底中国平安寿险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56%,产险为166%,2012年中国平安寿险、产险业务的实际资本分别需要增加88亿、47亿,共135亿才可满足监管要求。
更多链接 《负增长隐忧,寿险公司趸缴抬头》
截至3月30日,A股上市保险公司2011年年报已全部亮相。中国人寿(601628.SH,2628.HK)、平安寿险、太保寿险、新华保险(601336.SH,1336.HK)保费收入分别为3183亿元、 1240.94亿元、 932.03亿元、947.97亿元,虽然分别同比增长了0.03%、28.1%、6.1%、9.9%,银保渠道保费却普遍下滑。
深陷寿险行业性转型之困的保险巨头,虽对营销渠道转型和发展期缴已有共识,但整体保费下滑态势下,趸缴保费卷土重来已露“尖尖角”。2011年,平安个险趸缴规模保费同比大增2.36倍,令业界侧目。
寿险业纠结转型之际,财险业利润则在国内外环境的利好推动下稳步提升,新渠道拓展渐入佳境。平安寿险对银保渠道的依赖度相对有限,2011年寿险营销员渠道规模保费收入占比高达85.45%,使得公司在2011年寿险转型中受影响较小。
但值得注意的是,平安寿险个险渠道首年趸缴规模保费收入从2010年的18.83亿元剧增到2011年的63.31亿元,剧增了2.36倍。同时平安寿险新单增长遭遇挑战,其2011 年新单规模保费下降6.7%,个险新单规模保费增长了7.3%,平安整体寿险业务的增速主要依靠续期业务。
新单保费增长压力可从平安寿险2011年的产品销售策略中窥得一斑。2011年3月和9月,平安相继推出限时、限额、限量销售的趸缴产品“财富一生”,和首款趸缴终身返还型银保产品“富裕一生年金保险(分红型)”,冲保费效应明显。
趸缴增速过快和新单保费下降引发业界关于保费持续增长的担忧。虽然平安寿险受银保渠道影响较小,但营销员产能和数量上的增长都已面临瓶颈。
其他上市保险公司的转型纠结并不亚于平安。
新华保险虽努力推动业务结构调整,重视发展长期期缴产品,但其过度倚赖分红险、银保渠道和趸缴的问题并未明显改观。2011年,新华银保渠道保费收入566.92亿元,占比59.8%,其中首年趸缴保费高达234.23亿元,虽然在银保渠道保费中的占比由2010年末的52.04%降至2011年末的41.32%,但仍较高。
在当前分红率下降、银保未放松及人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新华还面临较高的退保风险。2011年新华保险退保金150.47亿元,较2010年猛增95.16%。为此,2011年新华保险分出保费同比变动了1725%。
保费增长压力下趸缴上升的趋势在2012年也时有体现。记者获得的2月上海寿险行业交流数据显示,38家寿险上海分公司当月期缴新单保费总计仅3.37亿元。而在2月,上海银保渠道趸缴保费达38.77亿元,较1月环比增长30.19%。趸缴保费在银保新单保费中占比达到92%。今年1月,这一比例也高达91.8%。趸缴占比过高问题突出。
国寿和太保进行价值转型的努力较为坚决。但国寿由于银保保费占比高达45.53%,面临严峻的业绩下滑压力,2011年已赚保费同比增长仅为0.1%。
太保寿险自2011年以来实施“聚焦营销、聚焦期缴”战略,业务质量有所提升,公司代理人团队和产能均正增长。但由于增员、银保销售压力俱在,在2012年也显现增长疲态。
平安寿险、新华和太保寿险前两月累计保费收入分别实现12.18%、17.52%、0.66%的同比正增长。但三家公司2月保费均出现超过15%的环比下降。
国寿前两月保费收入794亿元,增幅由1月的同比增长11.9%快速回落至目前的-6.15%。2月当月保费收入同比降幅达25.6%,为2011年1月以来降幅之最。国寿表示,2011年个险渠道的新业务价值贡献80%左右,2012年个险渠道将提高中长期期缴业务的发展。
与处在寒冬中顾影自怜的寿险业不同,2011年俨然成为国内财险业的“最好时光”。
从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三家公布的年报数据来看,2011年,三公司保费收入分别为1733.72亿、833.33亿和616.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63%、34.2%和19.5%。其中,以电销为主的新渠道业务发展渐入佳境,保费占比大幅提升。
2011年平安产险电话车险共实现保费收入221.9亿元,占比继续提升至26.6%,同比大幅上升6.3个百分点。太保产险2011年包括电网销和交叉销售在内的新渠道保费收入共73.66亿元,同比大增227.1%,占总保费的11.94%。其中,电销收入达53.73亿元,同比增长397%,占总保费收入的8.71%。
2011年人保财险电销保费收入约80亿元,今年轻松就能过百亿,未来目标是占总保费收入的20%以上。从利润水平来看,2011年人保财险净利润再创新高,达80.27亿元,同比大增51.8%。其中承保利润80.16亿元,涨幅达188.3%。
相比之下,平安产险净利由2010的38.65亿元增加28.8%至49.79亿元,太保产险净利增幅最小,同比增长7.3%至37.67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人保财险的车险承保利润占比首度出现大幅下降。2011年人保车险承保利润46.75亿元,占盈利的58.3%,较2010年的92.5%大幅下降34.2%。这主要得益于2011年人保企业财产险和工程险等业务承保利润的大幅增长。人保企业财产险业务承保2011年扭亏为盈,承保利润3.3亿元,承保利润率同比增加8.4个百分点。
事实上,得益于市场秩序的进一步规范,保单承保环节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产险行业近两年综合成本率持续优化。
2011年人保财险的综合成本率大幅下降3.7个百分点至94%;平安同比略有回升,为93.5%,高于2010年的93.2%;太保最优,为93.1%,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
关于商业车险市场化开闸对全行业综合成本率水平造成大的影响,综合成本率将会有一些小幅波动,未来行业综合成本率水平将维持在比较合理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