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的价值
(2010-12-07 10:40:07)
标签:
杂谈 |
分类: 苏宁云商 |
评论:2010年8月家乐福提高本土日化企业进场费,12月法国科蒂收购丁家宜,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情,大家读到了什么?国美的股权之争为什么大家那么关注?外资虎视眈眈中国市场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是他们的既定战略。一有机会就直接拿下,价格是次要的,近期看似冤大头,其实是深远的战略布局。
苏宁的战略价值随着连锁店的持续快速扩大将日渐清晰,苏宁加快开设自建店、自营店,回归零售的本质,其实就是为了定价权。苏宁的股权,一定要拿住了。
据报道,好迪、拉芳、霸王等本土日化企业最近被家乐福告知要想继续上架,就要缴纳8%~15%的额外费用,这部分加价足以抵消其卖场利润,甚至被迫退出卖场,消息甚至被某媒体解读为“宝洁联合家乐福扑杀本土日化品牌”。到底是外资日化品牌太霸道,还是市场自然抉择?记者向家乐福、宝洁、拉芳、霸王、好迪等多方求证。
“这个幅度是非常厉害的。”一家本土日化企业联系人对本报说,他认为事情不寻常。“超市和日化公司可以结盟规定不做其他品牌的生意,但是凭什么来约定第三方的进场费呢?”
部分本土品牌:未与家乐福合作
对于进场费可能大幅提高的传言,宝洁、霸王、拉芳方面截至记者发稿时还没有回复。而好迪销售部一名联系人说,目前和家乐福还没有合作关系,也未听说广州有其他超市要提高他们的进场费用。
资深人士表示,对于本土品牌而言,他们的优势在于销售渠道与对本土市场的了解,劣势是品牌运营的能力;对于外资企业而言,最大的劣势就是本土渠道。但对于像宝洁这样已经在中国市场扎根的企业而言,已经没有劣势。
相反,随着外资大卖场对国内销售终端的侵袭,本土日化企业固有的优势反而变成了劣势。外资品牌借助于与这些外资大卖场之间的良好关系,完全具备“边缘化”本土日化企业的能力。
家乐福:看市场的选择
8月20日,家乐福有关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并未对此问题给予正面回应,只是表示,日化产品都是由中国区统一签订合同和统一采购。而早前,家乐福中国区副总戴玮则对外否认对大品牌和小品牌区别对待:“如果小品牌占据的货架越来越少,那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12月6日,创立于法国的科蒂集团(Coty Inc.)与国内护肤品公司丁家宜宣布双方达成了股份购买协议。不过,双方并未透露此次购买的具体份额和资金,仅称科蒂将获得丁家宜控股公司的大多数股份,交易预计将于2011年1月完成。
而来自外电的消息称,此次科蒂对丁家宜“现金加股票”的交易总价值将达到4亿美元。
资料显示,科蒂集团于1904年在法国巴黎成立,属于全球五大化妆品公司之一,是世界最大香水公司,年销售额近40亿美元。旗下拥有全球第二大彩妆品牌芮谜(rimmel)及阿迪达斯个人护理用品系列等近30个国际日化品牌。
而丁家宜成立于1995年,总部位于苏州,现在全国拥有4个生产基地,旗下拥有“丁家宜”、“植物纯萃”等知名护肤品牌,在洗面奶和防晒品领域占有一定的市场地位。
对于丁家宜最终被科蒂“俘获”的原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内日化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丁家宜的产品涉及洗面奶、防晒霜、面膜等多个领域,品类比较分散,在目前竞争激烈的日化行业很难站得住脚。“现在很多日化企业在做大后,都会变得很难做下去,特别面对外资的竞争后。”此前丁家宜一直在寻觅合适的买家,还曾与上海家化(600315)等企业接洽。
而对于科蒂集团来说,自从2004年将羽西卖给欧莱雅之后,已经基本退出了中国市场。其旗下的品牌也通过国内公司代理形式经营。2004年,上海家化就全权接手了科蒂旗下阿迪达斯个人护理用品及香水在大陆地区的销售。
不过,知情人士透露,鉴于中国市场的巨大,科蒂又开始寻找重新在中国发展生根的机会。在得知丁家宜欲出售的消息后,一拍即合。
对于科蒂等外资来说,收购丁家宜这样的国内品牌,无疑为其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渠道力量。科蒂在此次收购后也表示,这一战略合作将进一步增强和拓展科蒂的护肤品业务,包括在中国通过丁家宜既有的强大分销渠道拓展业务地域,并增强研发能力。
科蒂在最近收购举措连连。上周,科蒂同意以10亿美元收购指甲护理产品商OPI。一周多前,科蒂更是以同样的交易金额收购了美容公司Philosophy。而此前的11月12日,科蒂同样将德国美容公司Dr.Scheller Cosmetics AG揽入麾下,这次丁家宜则可能是该公司系列收购的收官之战。
而丁家宜与科蒂的合作在收购协议签署之前已经启动。10月28日,丁家宜与科蒂合作推出了植物纯萃品牌,并开始首次挤入日化专营店渠道。
据悉,在与丁家宜合资后,未来科蒂在华的各个品牌代理也将收归新公司,这也包括上海家化负责的阿迪达斯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