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界丑闻面面观(下)

标签:
葡萄酒丑闻意大利奥地利德国欧洲 |
分类: 杯酒人生 |
偷换原料的葡萄酒
假冒葡萄酒并不是20世纪才出现,早在中世纪,欧洲市面上一些葡萄酒并非采用葡萄酿造,它们的原料包括苹果、黑枣醋等与化学成份模仿葡萄酒口感。
直到19世纪初,欧洲各国开始重视假酒的出现,英国甚至法律规定,一旦被发现售卖假酒,销售者必须喝完所售假冒产品。这惩罚听起来似乎很荒诞,效果可想而知,并不理想。
19世纪根瘤蚜疫情欧洲肆虐,导致许多葡萄园被严重损害,葡萄酒自然大量减产,假酒的蔓延也愈演愈烈。最终,1860年,英国将假酒管制列入国家食品安全法令。法意德等欧洲主要葡萄酒生产国也相继给了葡萄酒法律上的定义:经过发酵的葡萄果汁。此联合行动成功打击了假酒的蔓延。
在葡萄酒中加不该有的料提深口感
众所周知,德国寒冷气候一直是葡萄酒产业的一大挑战。而德国葡萄酒以葡萄采摘时的甜度分级,通常甜度越高,级别越高,价钱也越昂贵。德国政府允许酒庄在酿酒的过程中加入果糖,却严禁使用糖水。因为后者相等于稀释葡萄酒,品质将受到严重影响。1977年至1979年,一些德国酒庄被发现使用糖水增加甜度,幸好德国政府眼明手快,及时制止事态蔓延,将违规酒庄绳之于法。
如今德国对葡萄酒品质检验监控力度加大,更加严谨,品质大幅度提升,高品质雷司令(Riesling)似乎在人们心中总和德国牵上关联。
http://s3/middle/6de450dbgbd4a7d015772&690
在葡萄酒中添加化学品
20世纪初,奥地利曾是世界前几大葡萄酒产国之一,为德国提供了大量葡萄酒。到了80年代随着德国客户们口味的变化,为了提高酒的甜度,制造浓厚蜂蜜甜度的假象,酿酒师们在葡萄酒中加入含有二甘醇(或称防冻剂)。1985年丑闻被公布于众,重重的打击了奥地利葡萄酒在国际上的声誉,奥地利酒在德国被纷纷下架,有人甚至认为此事件给奥地利带来二战以来最严重危机。
http://s5/middle/6de450dbgbd4a7e0d66f4&690
无独有偶,同样在1985年,意大利最出名的产区Piemonte爆出在Barbera红葡萄酒酿造中加入工业酒精的震惊事件,导致30多人死亡,及许多人失明的严重后果。事件暴光后,Barbera的销量急剧下滑。
其实不要害怕这些葡萄酒界的丑闻,那是一吧双刃剑,提高消费者警惕,国家也纷纷立法监督打击不法行为,行业委员会也集中注意去促进酿造高品质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