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法式》是宋代李诫的建筑学著作,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籍。北宋建国后百余年间,大兴土木,负责工程的官员贪污成风,致使国库无法应付。因而建筑的设计标准、规范急需制定。哲宗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皇帝下诏颁行《元佑法式》,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李诫奉敕重新编修,成就了流传至今的《营造法式》。崇宁二年刊行本失传,后根据抄本、残本收录入《四库全书》。


李诫,字明仲,郑州管城人。曾任将作监(主管土木建筑工程的机构)。从小就受家庭熏陶,好学多才。他工书法,善绘画。1110年(大观四年二月)逝世,终年76岁,葬于郑州梅山。
《营造法式》的编修来源于古代匠师的实践,是历代工匠相传,经久通行的做法,所以该书反映了当时中国土木建筑工程技术所达到的水平。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书中提出了一整套木构架建筑的模数制设计方法。《营造法式》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附有非常珍贵的建筑图样,开创了图文并茂的一代新风。总之,《营造法式》具有高度的科学价值,它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的建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营造法式》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资料,其中许多经验和知识还有重要参考价值。正因为这样,它受到了国内外建筑学界的高度重视。李诫作为《营造法式》的编著者也受到人们的广泛赞扬。
李诫为人博学多闻,另著有《续山海经》、《琵琶录》、《续同姓名录》、《马经》、《六博》、《古篆说文》等著作多部。他的书画深受书画行家宋徽宗的好评。
2003年是李诫《营造法式》颁行900周年,国家文物局、中国古建筑学会、中国文物学会于8月9日在新郑市召开《营造法式》颁行900周年座谈会暨李诫原墓整修奠基仪式。此后,对李诫墓进行封冢、树碑,建了碑亭。2006年5月26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对于建筑学一窍不通的人读《营造法式》如读天书,有注释、翻译帮助也只是不甚了了。1925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收到梁启超寄来的北宋《营造法式》,书的扉页上留着父亲的字迹:“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梁思成便立志研究、破译这部无人能懂的“天书”。 1928年梁思成与林徽特地把婚期定在了3月21日,就是为了纪念《营造法式》的作者李诫,因为那一天是宋代为李诫所立碑刻上唯一的日期。之后,梁思成甚至为儿子起名“从诫”,以示终生追随李诫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决心。为破解“天书”,抱着“与时间赛跑”的信念,梁、林二人踏上了艰辛的学术之路。1932—1937年,仅六年间,梁林夫妇带领营造学社社员,辗转15省200余县,足迹遍及河北、山西、陕西等地,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留下了一套研究中国建筑科学完备的稀世珍宝。梁思成一生只做两事:编写《中国建筑史》、研究天书《营造法式》。将梁思成的书影、他手绘的图样、1933年梁思成在正定隆兴寺考察和梁思成、林徽因的照片附后。




我们今日对国家的文化自信,离不开前辈们的热爱与执拗。他们把生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发现中,我们要用这种价值发现去支撑中国的发展和复兴。
江耘1-1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