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南文化博物馆重新开放
北京市行政区划将宣武、崇文两区并入西城、东城,当时我就耽心宣南文化博物馆的命运。最近朋友告诉我宣南文化博物馆经过大修和展陈提升,选择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重新开放了。他们用沉浸式导览剧《宣南往士》“唱大戏”,热热闹闹重张了。周日顶着大太阳,我来到宣南文化博物馆。院子里的房屋和雕塑没有变,展室里内容已经全新。
宣南是北京建城和建都的肇始之地,因此被誉为北京文化源头、缩影与精华。这次主展览《风声、雨声、读书声---北京宣南士乡历史文化展》以文以载道、家国情怀为核心,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士人心系家国命运、挺立时代潮头、勇于担当大任的人文精神。
展览序厅《此地为宣南》。宣南是北京城的肇始之域,明北京的宣南坊是“宣南”作为一个特定城市空间名称的开始。清代的宣南不再是行政区划下的坊名,而更指向一个有丰厚人文积淀的特殊城市文化空间。

第一单元《士聚宣南》。受清初“旗民分居”的影响,北京的士人比较集中地居住生活在宣南,形成了以汉人官僚、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都市文化现象与城市文化空间----宣南文化和宣南士乡。这里众多的会馆、名人故居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二单元《斯文在兹》。都城是全国文化的中心,清代的宣南则是这个中心的中心。官僚、学人群体聚集在宣南,地方文化与个人学识在此交流、和会、提升;他们分赴各地又把宣南文化带到全国。




第三单元《先忧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宣南士乡的士人们在共同价值观的支配下,在事关国家命运的紧要关头,直言敢谏、发起改革,探索强国御侮、社会转型的现代化之路。说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北京城隍”杨椒山、希望“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自珍、火烧鸦片的林则徐、明治维新的康有为、梁启超,在菜市口被斩首的六君子,法制新政首脑沈家本、报业先驱邵飘萍、林白水。这些人几乎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他们都曾在宣南居住活动。












长椿寺是明万历四十年神宗为其生母慈圣太后敕建的,长椿意在祝祷母亲长寿。寺庙明末清初极盛,有“京师首刹”之称。1927年李大钊就义,灵柩曾暂停于长椿寺。

我喜欢新设展陈的《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退休后我已经将宣南开放的或尚未开放的博物馆、故居都一一寻找、参观,深深地印刻在脑中,成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我喜欢这次展陈的风格,淡雅、书香气。




其实这其中还另有一因。我的祖父是清光绪年进士、京官、好金石,光绪庚寅年(1890)登泰山寻找乙瑛碑拓片,请石畲绘《岱麓访碑图》。光绪辛卯年(1891)由平山补柳僧莲漪题额,写明地点“宣武南城寸香精舍”。他的同年、朋友在其后数年多有观后题跋,其中不乏对外敌入侵山东的愤慨之情。这是我父亲留给我与祖父有关的唯一纪念。可惜这位题额的僧人所在寺庙名称已经无法考证。也许此图可作为宣南士乡文化的例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