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来临

标签:
教育健康 |
分类: 总结 |
https://news.sina.com.cn/s/2022-10-13/doc-imqmmthc0788075.shtml?cre=tianyi&mod=pchp&loc=29&r=0&rfunc=8&tj=cxvertical_pc_hp&tr=181
未来,填补空白的老年人会越来越多。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6亿,占总人口的18.7%。六十年前的“婴儿潮”,如今成为“退休潮”。今年9月20日,国家卫健委在新闻发布会上称,2035年左右,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届时,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3个老年人。
老年人口占比增加、劳动人口相对减少,加重了整个社会的养老负担。中国社科院《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预测,中国的养老金将在2028年首次出现当期收不抵支的情况,并在2035年耗尽累计结余;到2050年,平均1个养老保险缴纳者需要赡养1个离退休者,而2019年的数字是2个赡养1个。此外,养老金发放数额在地区、城乡间的不平衡也逐渐显现。
社会养老的压力,部分通过老年人就业缓解。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在学校、医院等单位和社区家政服务、公共场所服务管理等行业,探索适合老年人灵活就业的模式,并鼓励各地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为老年人提供职业服务。

当衰老来临
孙迪感受到的“老年”,是从步伐开始的。
步入老年后,他的走路速度明显变慢,人也容易疲劳。微小的病痛开始侵袭。前两年,他发现自己有早搏症状(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血压也在升高,便开始吃药,并坚持锻炼,定下任务:每天走一万步。
和精力一起消失的,还有进取心。年轻的时候,他总想写“满意的东西”。至少有十年的时间,他没有寒暑假、没有周末,全心扑在课题和项目上,工作到眼睛充血;而现在,看个一小时书他就头晕,需要休息。
保重身体成为首位,他学会“放下”。工作对他来说,成为需要完成的任务:教材要修订,他就组织;别人来约稿,他就应对。额外的文章基本不写。“就这么过吧。”他会这样说。
年纪越大,他越觉得时间消失得快——跑一趟学校,一个星期就过去了;跑三四趟学校,一个月也就过去了。他分析,这是因为老年人总觉“来日无多”,而生出一种紧迫感。
时间观念的变化,是常被受访者提及的一点。那位刚从政府部门退休、为电话簿生气的安徽老人段宁,以前不爱看电视、打麻将,几乎不做家务,现在为了消磨时光,都开始去做。采访结束,我对他表达感谢,他却说要感谢我,因为我帮他消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光。另一位57岁、赋闲在家的老人也有类似感受。她说日子慢得难熬,日常消遣是打麻将,这样时间会过得快些。
但时间从来是以同样的速度流逝的,因为衰老是最公平的事情。“给你说话的能力,给你行走的能力,给你语言表达的能力,给你健壮的身体,给你青春、爱情、儿女、房产、汽车,人生前半段是不断给你。到了老年,原来那些给你的东西就要一样一样收走。”作家周大新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这样描述“衰老”,当时他67岁。
这样的描述似乎符合我们对于“衰老”的想象。但公益机构“乐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创始人王艳蕊,反感加诸“衰老”的各类标签,而强调其中的多样。十余年来,她致力于社区内老人的服务工作,见过积极的、开放的、健壮的,也见过忧伤的、执拗的、脆弱的。她相信某种程度上,老年人和年轻人并无不同:“年轻人有1000种类型,老年人也有1000种类型。”
在这1000种不同之中,她看到一些相似:脱离社会人、(工作)单位人身份之后,老人的活动范围、社会交往向家庭、社区及其周边收缩;衰老带来身体机能的下降,以及对生命流逝的恐惧,所以他们容易受骗,购买效果夸大其词的保健品、按摩床;过往的年岁让他们形成一套自己的逻辑,对新事物的接受度降低,听不进子女、志愿者的劝说。
对于孙迪,这种“恐惧”表现为“失落感”。他在江西的农村长大,小的时候,整个村庄过70岁的老人很少。他眼见一些老人,有的生了重病无人照料,有的独坐在门口发呆。这让他想起“等待戈多”。“他们就是在等待(最后的终点)。”他说。
他还记得村里一位老人,他唤作“婆婆”,跟他母亲关系不错,总是穿得干干净净,言谈举止显出教养。婆婆的丈夫去世早,唯一的亲人是个养子,后者查出癌症,晚期。有一天,她来到孙迪家,想同他母亲说话;母亲当时不在,她又来了一趟。说完话后没多久,婆婆服下毒药,离开人世。这时孙迪才知道,她来家里,是为了告别,难免心生悲凉。
“把自己的后半生料理好”
现在,孙迪的母亲90岁了,脑溢血后遗症让她时常陷入糊涂的状态。半个世纪前流行的歌,她对歌词记得真切;但几个孩子的名字,她已经说不上来了。这状态也好,孙迪说,至少母亲不用为家庭分忧,也不用再思考那个谁都不愿走向的终点。
“人生是个圆圈。”孙迪猜想,人老了,不再像中年那样思考人生、社会,关注点回到自身,就和童年一样。
他经历过残酷的年代,始终感念于童年的温暖。他度过童年的老屋,门前便是宽阔的池塘,旁边是一方湖水;放眼望去,田野辽阔无边。村里的人,他认识的已经不多,看到年轻人,只能通过长相猜测是哪位旧识的孩子。但湖水与田野,他总归是认得的——小时候,他曾在里面捕鱼、耕耘,时至今日,眼看到湖面、脚踩到泥土,他心中便生出亲切与宁静。他在考虑,或许再过几年就彻底退休,看书、运动,回老家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