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DK在北京
DK在北京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34
  • 关注人气:1,62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Lion》与赵雷

(2017-06-07 20:34:05)
标签:

杂谈

啊,这里的「Lion」指的不是狮子合唱团,而是我刚刚看过的一部电影《雄狮》。寻亲主题的电影对于有家有娃的人还是有相当的杀伤力的,虽然影片最后我奋力 hold 住,可媳妇还是真情流露了。在尽量不剧透的前提下给大家分享一些细节与感想吧(当然,这类题材也没什么可透的)——

https://wx4/large/6dd026cbly1fgcwmxzqqqj21jk111akk.jpg

获得了六项奥斯卡奖提名的《雄狮》总体上看可以算是一部相当纯粹的电影。一般而言,失踪儿童寻亲事件的背后通常都存在着一系列社会问题,以此为主题进行创作时都不免对一些社会现实予以揭示和批判。但这部《雄狮》却反其道行之,对影片中涉及到的贫困问题、宗教信仰问题和文化冲突有所淡化,没有去深挖、拔高,更没有抛出什么沉重的命题。整部影片就是一个简单完整的故事。

但故事情节的简单却给了电影留出了巨大的情绪渲染空间。影片中有大量的篇幅都是在渲染主人公走失时的迷茫、恐惧,作出寻亲决定时的矛盾、痛苦,以及开始寻亲时的坚持与煎熬。电影整体采用了顺叙的呈现方式,但用了很多倒序、插叙乃至时空错位场景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https://wx2/large/6dd026cbly1fgcwq4q8vyj20p011ian2.jpg


https://wx4/large/6dd026cbly1fgcwqat1abj21ha0u0gvx.jpg

https://wx2/large/6dd026cbly1fgcwquqi1tj20rs0ij46q.jpg

​​音乐在其间起了非常巧妙的作用:作曲家为主人公的童年搭配了一个带有回旋性质的、使用连续三连音音型的主题,它细腻、优美,但又很不稳定,有着持续发展的动力。主旋律时而由弦乐引领出来,时而又淡淡地融合进了不停反复着的织体当中。对于生活在现代的成年主人公,作曲家则更多地搭配了由多声部叠加且弱化了旋律的块状声音。而当主人公陷入回忆,乃至最后慢慢接近真相时,这两种不同形态的配乐也会相应地出现,甚至相互开始融合。这两种音乐语言(强化旋律和淡化旋律)不仅和电影中的不同场景对应,也隐隐代表了两个时代不同的配乐思想:前者与 John Williams, James Horner 一脉相承,强调用优美的主题旋律来勾勒人物性格、表达情感,后者与 Hans Zimmer 这一批新一代电影音乐家的艺术语言更接近,喜欢使用没有明显音乐信息(旋律、和声、配器)但带有极大音响冲击力的音块(不规则音程和多类型音色的叠加)直接烘托气氛、形成冲击。这两种不同音乐语言的对比也从侧面营造出了时空反差,可以间接地帮助观众感受复杂情绪的同时,又不至于产生场景理解偏差。

https://wx1/large/6dd026cbly1fgcwr78fgbj20ps0h743m.jpg

https://wx4/large/6dd026cbly1fgcwradwawj21hc0m8e81.jpg

​此外,配乐形态也极大地塑造了电影的气质。贯穿电影的钢琴主题使用的是弱化了音头的钢琴音色,旋律既具备了钢琴的灵动,但又没有钢琴那种清脆感,仿佛隐隐笼罩在心头的阴霾。弦乐及其他声部也都略显迟钝,声音的触发(Attack)时间长,而延时(Sustain)和淡出(Release)更长。整部影片的配乐和声音少跳跃爆破,多绵延流淌,和主人公积郁在胸中的乡愁很是配搭。配器以钢琴、吉他以及纯弦乐为主,规模有限,基本没有铜管和打击乐。而这也有助于观众把注意力更多地投注到人物个体的命运中,而不会被宏大却无关的信息所分散——电影的两位作曲者 Hauschka 和 Dustin O'Halloran 都是有丰富钢琴创作经验的作曲家(前者还是实验音乐家),他们都很擅长从微观视角表达细腻情感。

https://wx1/large/6dd026cbly1fgcwrpzortj21kw11yb29.jpg

https://wx4/large/6dd026cbly1fgcwrurng9j21hc0m8npd.jpg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雄狮》的国内发行方选择了赵雷的《家乡》作为影片的中文推广曲,还专门制作了 MV。这首《家乡》改编自瑞典著名民谣女歌手 Sophie Zelmani 的《Breeze》,收录在赵雷 2014 年的专辑《吉姆餐厅》内。相比 Sophie 的版本,赵雷继承了原曲中那种混杂了怅然忧伤的悠扬感,但重写了副歌段落,编曲上也有所优化,使得歌曲旋律变得工整而更有起伏,色彩显得更丰富。赵雷的演唱把音乐情绪与歌曲文本很好地串联了起来:记忆中的家乡、回忆里的时光、其实都融进了旧居的门墙砖瓦中,朴实的物件往往寄托着经年的思念,正如赵雷平白的嗓音却善于唱出心底的忧伤那样。或许正是这种对乡愁的深沉而含蓄的描写,打动了《雄狮》的片方,决定把《家乡》选做电影的中文推广曲吧。

https://wx2/large/6dd026cbly1fgcws3x7goj20xf0xeqky.jpg

​这个问题其实很值得我们思考:到底什么才是引进电影选择中文推广曲的标准?换言之,一首优秀的电影推广曲,应该符合什么样的标准?我想,第一、它作为歌曲本身,应该是成立的、且优秀的(结构完整、旋律优美、能打动人),它的水准应该保证它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自传播能力,这才能承担起「推广」的任务(离开电影就没人听的歌那不叫推广曲,叫搭车曲);第二、这首作品本身所描绘的故事、营造的氛围、传递的情绪,需要和电影紧密关联,但不一定要完全契合,因为推广曲不等于电影主题曲,更不等于电影插曲。推广曲不会出现在电影当中,所以不需要和电影的叙事进度和艺术风格完全同步。推广曲不必拘泥于电影配乐的风格,才能在紧扣着既定主题的同时在创作技法上拥有更多发挥空间。

以这个标准看,赵雷的这首《家乡》虽然在音乐曲风和表现技法上和电影存在一些偏差,但整体的情绪色彩和情感落点是相当契合的——尤其在我看完整部电影后再打开这首《家乡》的 MV,会感觉整个歌曲的空间被刚才的电影情节完全填满了,而赵雷歌里轻快的吉他扫弦与唯美的手风琴 solo 的组合,简直完美匹配了电影中不断出现的奔驰着的火车场景(当然我知道这只是巧合)。但一首水准不错但在原专辑里也谈不上多出风头的歌曲,有了电影的加持后显得如此饱满,也正说明了这两部作品在表现「思乡」情感时的不谋而合。

https://wx4/large/6dd026cbly1fgcwshsfj5j20p20zkgpu.jpg

​p.s 虽然电影情节是在印度和澳大利亚展开,但《雄狮》的配乐中并没有出现太多明确的音乐文化符号(只有 Sia 的主题歌以及一小段配乐融入了印度传统元素)。整体音乐色彩是非常 open 且 global 的——赵雷的《家乡》也是如此,假如我不专门提示的话,绝大多数人根本意识不到这首歌的很多旋律是一位瑞典人创作的。它们都没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它们描绘的都是共通的情感。

再 p.s:这部片子6月23号上线后一定要去电影院看,因为在环绕声场中你才能感受到那种复杂、纷乱、汹涌而又压抑的声音——而这些声音直接传递着情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