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三亿分贝:不止是一场来自五湖四海的大笑闹

(2016-09-16 20:04:49)
标签:

杂谈

​2016 不算最火但绝对是最具特色最欢脱的音乐节目《十三亿分贝》进行到决赛了。和我最早的观感相符,整季节目看下来,有亮点有新意,但也有尴尬和无厘头。做了一季节目但并没有理出一个相对明确的「方言音乐」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但从具体的作品上看,确实推出了一些有意思的作品和歌手。对于「流行音乐本地化」这一领域而言,算是一个「先有再好」的实践。

其实节目第一次录制我就去参观了,两周前也去了决赛录制现场。整季节目我从各个角度观察了不少,仍然提炼不出规律,不过我可以先把值得玩味揣摩的点归纳出来,比如:

http://ww1/large/6dd026cbjw1f7vohflpabj20zk0non40.jpg

娱乐化:最大程度地呈现网综感

《十三亿分贝》很好地贯彻了搞笑第一,有趣第二,艺术第三的原则。作为一个演唱节目,却并没有陷入到音乐综艺那种常见的乐队配置与编曲技巧的比拼,因为这根本不是节目的重点嘛。一首方言歌曲能让本方言区内的人产生共鸣、让本方言区外的人对该方言产生兴趣,好多人还能跟着方言歌一起嗨起来,就已经非常令人满意了。在这个需求情境下,反而对音乐的原创性、艺术性并没有太高的要求。这也是为什么节目直到决赛阶段还保留了许多方言翻唱歌而非原创作品的原因。

流行音乐是商品音乐,其第一属性是商品性、消费性,换言之,满足娱乐需求是其元规则,在此基础上才有对艺术性的追求。在普通话流行音乐中存在着大量的「强娱乐弱艺术」的音乐(广场舞、网络歌曲等),而对于本来就相对空白的方言音乐而言,需要先充分满足基础层面的娱乐需求,然后再慢慢在其中构建艺术高度。而这也就是一些看似音乐价值不高的方言翻唱作品的意义所在。

http://ww3/large/6dd026cbjw1f7vohudqwtj20zk0nodk4.jpg

​各路音乐人:牛人与票友同场嗨皮

《十三亿分贝》并未沦为一个方言秀场节目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挖掘了很多在各自领域认真创作的方言音乐人们,比如王建房、马帮乐队、玖壹壹、冯翔、张尕怂等。尽管这些音乐人在聊天扯皮时显得和活泛的综艺气氛略有脱节,但作品都是能实打实地站住脚的——毕竟但从音乐能力上审视,整个《十三亿分贝》中的选手水准的差距实在是有点明显,而能让这些发片级专业音乐人愿意和一些实力接近于票友的选手们同场竞演,除了「方言」这个好玩有新意的主题,节目组在对音乐人发出邀请时应该也表现出了足够的诚意。而这些音乐人贡献出的作品,也是节目结束之后能够真正沉淀下来的优质内容。

http://ww4/large/6dd026cbjw1f7voi4s9pyj20m80ett9m.jpg

​喊麦:撒贝宁都下水了

此前我已分析过为什么嘻哈是最适合方言歌曲的风格:1、说唱本身就是对方言的展示;2、无旋律说唱有利于体现方言的音韵特征;3、嘻哈音乐和方言的草根气质接近。而基于此前关于方言歌曲娱乐化的分析,我们可以把这个结论再推进一步——其实喊麦就是音乐和文本都经过了大幅简化的说唱,某种意义上和曲艺存在许多共同点。对于当前的方言歌曲而言,在恰当的段落中喊麦其实是个不错的选择(而且节目中很多歌手也确实这么做了,以及有些方言嘻哈选手的作品水准也确实接近喊麦了),比如贵阳话版《老爷(si)爷(ji)带带我》,比如青岛话版《武二郎》,比如在决赛盛典中由撒贝宁领衔的喊麦串烧。

喊麦会不会让方言歌曲变 low 先不讨论,但灵活使用方言倒多半会让喊麦变得更丰富有趣。

http://ww2/large/6dd026cbjw1f7voiggvhgj20et0atjs1.jpg

​爆款:廖佳琳

一个好节目总会推火几个人,今年夏天这几档音乐类综艺节目中,廖佳琳算得上是最火的爆款了。几周前花鼓戏版的《Rolling in the deep》刷爆微博微信朋友圈成为新晋神曲,而廖本人也迅速接到了《我要上春晚》、《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节目的邀约,这种窜红速度是近期音乐综艺节目中罕见的。廖佳琳能火固然因为他实力过硬:比如拥有可以达到#C6(《Sex Bomb》)的超高音域、可以把宁乡花鼓与各种流行歌同步串联起来,并且把美声演唱技巧灵活熔炼其中——尤其是他的花舌音唱得饱满有力富有弹性&共鸣,绝对是拜专业歌剧训练所赐(意大利语中狂多大舌颤音 which 汉语没有所以中国人这个音普遍发得比较差),但也是因为整个《十三亿分贝》的节目设定,才把廖佳琳这种既有反差恶搞且兼具精湛技巧的魔性衬托了出来。

当然,廖佳琳几首方言歌曲的另一个巧妙之处在于,他把方言和民间音乐特征结合运用在了改编当中,而并不是像很多选手那样,仅仅是文本的方言化,而并未在音乐元素上进行相应的匹配(没有使用该方言区的民间音乐特征元素)。当然,这是接下来我要探讨的另外一个问题——

http://ww3/large/6dd026cbjw1f7voirxgyyj20m80etwgx.jpg

​要怎么做方言流行音乐?

可以参考一下要怎么做中国化的流行音乐。除了电子乐等少数风格,世界上大部分流行音乐风格都是由世界各地区的传统音乐演变而来,而这些流行音乐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本民族传统音乐的特征。而中国流行音乐在学习、继承普世审美的同时,一直没有放弃对本国的传统音乐进行现代化、流行化改造,比如相继出现在乐坛的「西北风」、「民通」、「中国风」等,都成功地把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某些特征熔炼到了流行歌曲里。

「方言流行音乐」就是「中国化流行音乐」的一部分,而对于「方言歌曲」而言,应该创作出一些文字和音乐都带有明显区域特征的作品,比如山西方言的歌曲可以包含着走西口式的旋律剧烈跳进、陕西方言的歌曲可以多使用信天游式的双四度跳进,民歌特征不明显的可以直接参考各地的地方戏曲,总之别让歌曲的区域特征文化要素仅仅通过文字来表现,它们需要音乐上的呼应。而做到了这一点,方言流行音乐才能有艺术高度的构建,方言流行音乐也才不会仅仅停留在娱乐化和消费化的层次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十三亿分贝》有一些作品在往这个方向努力,但做得还不够。

但至少够热闹啊。这就可以了,毕竟人家只是档音乐综艺节目啊。

9月16号晚 20:00 ,《十三亿分贝》决赛将在爱奇艺独播,一起来笑来热闹呗。

http://www.iqiyi.com/v_19rr9jkroo.html#vfrm=2-3-0-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