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三亿分贝》:我们为什么要听方言歌曲?

(2016-07-12 14:07:47)
标签:

杂谈

一个多月以前,我在大兴观看了在爱奇艺播出的中国首档方言演唱节目《十三亿分贝》的首期录制。一走进录音棚,就让我想起了总导演马力在两年前制作的另一档我个人非常喜欢的音乐节目:《Hi 歌》:每期两组(位)嘉宾在场内不断游走交叉换位,通过观看若干位音乐人的现场表演选出自己认可的选手(随着节目的推进也会像《Hi 歌》那样对歌曲进行更精细的制作和重新演绎)——这俩节目甚至连制作地点都选在了一个地方:星光影视城。

不过,这些只是表象。而节目的深层内核,已经从「流行歌曲小样比稿」变成了「方言歌曲唱作」了。展开解释一下,就是《Hi 歌》把「歌手如何从若干首小样中挑选出那首最适合自己的并对其进行编曲制作」这个音乐产业中诸多工序中的一环抽离了出来、加以包装并制作成了音乐综艺节目;而《十三亿分贝》则邀请了散布在各地的方言唱作人,把在传统音乐产业中处在相对边缘位置的方言歌曲进行了集中呈现展示。换句话说,《十三亿分贝》主打的「方言音乐」概念,面对的是一片现有流行音乐审美体系中被忽略了的、尚未系统开发的领域。

那么这就回到了本文的起点:我们为什么要听方言歌曲?

其实很简单:共鸣。

就像是,即便全国人民基本都会听、会说普通话,但他们离开了学习、工作场合、回到生活场景时,会不由自主地切换回方言。那么,当人们生活化的场景中的见闻、体会、感悟,用方言化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就会让接受者感到格外的亲切、生动。这种手法运用在口语上,就成了地方曲艺(东北二人转、山东快书),再进行现代化提炼与商业运作,就成了方言脱口秀(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李伯清的散打评书、汪涵马可的越策越开心等等)。

那么这种思路是否能运用在歌曲创作上呢?当然可以立啦。只不过因为种种的复杂因素,除了已经自成体系的粤语歌以外,其他地区的方言音乐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加工,没有把方言歌曲明确提炼包装成文化产品。而这些巨大的潜在需求也长期遭到忽视,甚至没有人去把它提炼成一个明确的细分市场。

那么,随着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流行音乐行业的迅速回温,「方言歌曲」这个此前被忽略的细分领域,势必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信这也是《十三亿分贝》的核心团队制作这档节目的重要动机。

大线条理清了,来聊聊节目吧。

首先,看了已经在爱奇艺上线了的两期节目,最直观的感觉就是 Hip-hop 作品非常多。这并不是巧合,而是因为 Hip-hop 是诸多流行音乐风格里最容易突出方言特色的:1、Hip-hop 中大量的说唱段落,本身就是对方言进行的充分展示;2、无旋律说唱有利于突出方言在声调上的特征(声调本身就带有音高属性,而把文字放置于旋律当中,旋律音高就会削弱语音本身的声调特征);3、Hip-hop 自带的街头属性于方言的草根感能形成叠加效应。所以节目中出现了来自长沙、使用湘方言的 C-Block 的《长沙策长沙》,来自台中、使用闽南语的玖壹壹的《9453》、来自太原、使用太原话(是划为中原官话还是晋语尚待定论)的刘倩的《一起闹他》,等等。除此之外,其他音乐人也会选择在歌曲中串入大段的说唱,以强化方言元素,比如来自重庆的璨乐团的《拉爆豆拉爆》、来自邵阳的刘乙如的《Loser》等。

其次,作为聚焦于新领域的音乐综艺节目,《十三亿分贝》为了推广「方言演唱」这一概念,在节目中着重强化了综艺感,而在音乐价值上有所妥协。比如高林鑫的《你是哪个》、刘乙如的《Loser》、张可的长沙话版《吉祥三宝》,都属于颇具娱乐精神但音乐价值不高的表演(在知名歌曲的旋律上使用方言重新填词)。相比之下,C-Block 是长期坚持方言创作的长沙本土嘻哈乐团,而玖壹壹则是台湾知名嘻哈组合,曾获得本届金曲奖最佳演唱组合提名(算是《十三亿分贝》中目前出场的选手中咖位最大的)。把这些富于原创价值,作品相对完整的成熟音乐人,与多娱乐少音乐的方言翻唱歌手并列对待,稍有不妥当。

最后,我感觉《十三亿分贝》还没有摸到「方言演唱」的真正内涵。在此需要简单延伸一下的是:什么是「方言演唱」,或者说「方言歌曲」的内涵?

艺术是对生活的提炼。而一个区域的艺术和文化,就是对一个区域的人群的生活的反映和提炼。它不光表现在方言(语言)上,还投射在饮食、建筑、文学、戏曲,以及,音乐上。

而且它们彼此关联。

目前节目中效果最好的嘻哈作品,只是方言在流行音乐中相对直接的切入角度(而且也很有效),但方言及其背后的区域文化,能和音乐形成的关联,要远比嘻哈要深厚——不是说嘻哈不好,嘻哈很直接、冲动、个性、激情。但除此之外呢?想表达更丰富的内涵,或许有更适合的音乐风格。但节目中其他音乐风格的「方言化演唱」的尝试,效果并不算特别出彩,因为它们没有找到它们所处地区的特色音乐的内在特征。

举两个例子:赵牧阳的《侠客行》,以及谭维维的《给你一点颜色》,这两首作品的词都使用了西北方言,而且使用了西北地区民间音乐常见的羽调式(《侠客行》加了 7 变宫,《给你一点颜色》主歌是五声,在副歌加了变徴,接近雅乐羽调式)。旋律形态上也符合西北音乐大幅跳进、总体下行的旋律特征(旋律经常进行三度以上的移动,且段内高音常出现在乐段第一、二句,最后整体下行直至段落结束)。而且《侠客行》还用到信天游最典型的「双四度结构」:

http://ww1/large/6dd026cbjw1f5r394ae44j21kw0s2wk1.jpg

《给你一点颜色》的「双四度结构」不明显,但不论是人声还是器乐部分,都是围绕着四度结构展开的。他们在用文字阐释了富于西北风情的歌曲主题的同时,也把西北音乐特有的音乐要素熔炼到了作品当中。文字与音乐彼此搭配、相得益彰。

而节目中使用了西安方言的《西安人的歌》,当然歌词写得非常生动,整体表达得也相对流畅,但关键在于它的音乐并没有太多的西安区域特征——刨去歌词,这就是首流行歌,它可以搭配吴方言粤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而不违和,正因为它搭配起西安话并不格外契合。

相同的问题也出现在其他的歌曲上,包括我在现场看到了但在节目中并未播出的一些歌曲,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文本很方言,但音乐很流行,文字和音乐背后的文化特质并不匹配。「方言歌曲」不应该等于「流行歌曲的方言重填词」。

当然,这么重要的使命,不是一个节目、几位歌手就能担负的,这是全体中国音乐人的共同责任。方言音乐,其实本质就是民族音乐。而在创作方言歌曲时对传统音乐元素的流行化提炼,基本就可以等同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流行化提炼,而提炼出来的结果,就是真正带有中国民族气质的流行音乐。

因为世界上的流行音乐风格,绝大多数都是由各地区的民族音乐演变而来的(只有少数是由技术发明而产生的,如电子音乐)。只不过有了商业和传媒的加持,欧美非拉的民族音乐进化得快,亚洲(除了日本)进化得慢罢了。中国(各民族、地区、省市)人总还是要听更具中国(各民族、地区、省市)元素的流行音乐的,所以,就以方言歌曲作为突破口,可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