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我是歌手 谁来踢馆》

(2016-01-06 04:10:43)
标签:

杂谈

12月5日芒果TV《我是歌手 谁来踢馆》开播到现在已行进过半,而我也已经担任了18期节目的乐评人,颇有些感想,在此与各位分享。



1、网络直播技术让节目能够在很多方面突破既有限制,比如带宽(整个节目相当于分贝现场、音乐小屋1&2号共三个频道)、比如交互(用户可以用投票、发弹幕等方式实时互动)、比如突破一些在卫视上会受到的限制(电视节目一季只能直播一场,而网络节目不受此限)等。这增加了许多压力(表现不好会直接体现在各项指标上),但也更好玩更刺激。


网络综艺绝对不是电视综艺的网络化,真正的互联网娱乐,将翻出许多我们无法想象的花样玩法,但这一切的基础是直播。《我是歌手 谁来踢馆》开了个好头,而之后在芒果TV独播的《超级女声 2016》将会是个阶段性集大成的作品。



2、做网络内容的要义在于「信息过载」。互联网用户的耐心比电视观众还要差(因为可选择的内容更多),所以做网络内容时,信息的供给量要远超电视节目,用户接收到足够的刺激,才会有足够的耐心继续花时间看你们唱歌/聊天。具体到我的岗位,就是尽量变成「话痨」,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和内容深度。别怕用户听不过来,听不过来有回看。也别担心用户听不懂,听不懂可以查百度查维基。如果你的内容让用户又能听清又能听懂,离他取关你也不远了——「这些我都懂,为什么还要听你bb?」



3、文艺作品中,深度(艺术性)和广度(普及性)是一对永久伴生的矛盾。追求艺术性必然增加公众的理解难度,而降低接收门槛则必然制约作品的艺术深度,艺术家在创作时需要作出取舍。艺术性和普及性有时会实现某种程度的统一,那就意味着公众接受了更有深度的艺术,这也是审美能力进步的体现。而如何巧妙地把有深度的作品有效推介到具有影响力的公众平台,考验着媒体人的智慧,也体现了它们的社会责任感。《我是歌手》及《我是歌手 谁来踢馆》一直在做着这样的努力。



4、总体而言,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目前仍然处于卖方市场,华语乐坛的竞争激烈程度明显小于欧美日韩。「怀才不遇」的情况在传媒如此发达的当下,越来越少,而混迹多年也未能出头的歌手,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踢馆赛上一些歌手的表现和言行,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5、人气歌手纷纷占领踢馆赛的分贝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第一阶段的竞赛规则选的是粉丝数量(有多少支持者)。分贝值反映不出来演唱技巧和音乐质量,分贝值只反映人气。随着下一阶段的规则调整,音乐评价所占比重逐渐攀升,届时的比赛结果更能体现歌手的音乐价值。



6、把唱歌当工作的不一定都是歌手,还有是偶像(音乐只是其人格魅力的商品化载体)。音乐是偶像歌手的次要技能,公众及歌迷只是通过音乐来消费他们的人格。偶像做音乐最主要的目的是适应尽可能多的歌迷的音乐口味,所以他们的音乐会制作得相对保守以贴近用户欣赏习惯(尽管他们都自称在创新),而音乐人会通过音乐上的创新来引领公众的欣赏习惯。后者的吸引力且更长久且更有价值。



7、已经出场的歌手中,有些人的短板在于技巧表达(HAYA 乐团、艳乐队),有些人的缺失在于艺术视野(张玮、赵鹏),还有很多人两方面都有待提高。提高方法是多花时间磨练技巧,以及多花时间思考世界,但他们很多人缺乏继续提高的动力,因为有点名气以后挣钱太容易了。



8、因为无法修音,直播成了歌手的试金石,也让《我是歌手 谁来踢馆》成了《我是歌手》的比对样本。要知道《我是歌手》由未修音演唱决定比赛成绩(500听审现场投票),而绝大多数观众欣赏到的是修音后的演唱。这种先天错位给观众带来了不少困扰,也在网上掀起过滔天骂战。而经过了直播洗礼的踢馆赛优胜者,在歌手正赛中能取得怎样的成绩,也能帮助广大观众隐隐判断出其他歌手的真实发挥水准,而不用苦等到季末决赛直播时再一见分晓。



9、节目做得很嗨,下次还想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异类华晨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