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竞赛规则对大嗓门歌手有利,对细腻走心小嗓歌手不公平
2、节目录制丢失许多音乐细节,会对公众的音乐评价标准产生不良影响
3、普通听众不喜欢「高技巧低唱商」歌手
那么一条条来说说。
1、大嗓小嗓
歌手需要根据自身音色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歌曲,歌手的嗓音条件也会对 TA 的演唱风格有所限定。这在歌剧、音乐剧里体现得非常明显:男女高音歌手通常都是将军、诗人、艺术家,或是复仇的王子落难的神仙,而男低音、女中音扮演的则通常是长辈、幕僚、佣人、小三、叛徒,总之不是主角。再细分,同为女高音,嗓子稍大(即相对宽厚、有力度)的戏剧女高音会表现比较有力度、比较强势的女王式角色,如《图兰朵》中的公主,而「小嗓」(更轻盈灵动)的花腔女高音则更优美温柔,比如《茶花女》中的薇奥列塔。同理京剧也有生旦净末丑之分,用音色音域来划分角色和艺术形象。厉害的演唱家可以一定程度上在不同的嗓音之间切换,但大多数歌手在选择作品时还是会受到嗓音条件的限制的。
但孟老师好像把歌手嗓音特点等同于技术缺陷了——「大嗓门没法细致入微」,这很有些武侠小说式的浪漫,「那壮汉虽然力大身高,但必然不擅长贴身肉搏」,乍看似乎有理,其实经不住推敲。歌手成年累月的练习,为的是提高对声音的控制力,大音量演唱时能控制好音高和音色的歌手,在弱音量演唱时的,嗓音控制力通常也不差。而孟老师后面的论断「高音区嘹亮者低音区就含混」就更让人哭笑不得了,似乎每人只有一个技能点,想掌握高音就必须要放弃低音似的——请指出《我是歌手》第二季中高音嘹亮的张杰,哪首歌的哪个位置上的低音含混了?高音嘹亮的邓紫棋(除了因牙齿漏风造成的咬字问题,在演唱上的音高音色控制上)哪里含混了?这结论完全不成立嘛。推导过程中使用的例子,一定请举得具体一些。
2、不良引导
孟老师认为导演组在录制节目的过程中失去了那些在只有在录音棚里才能保留住的细腻、深情的音乐细节,从而会导致观众对音乐的评价标准趋于单一。以我参加的两次现场录制经历来看,节目对于音乐细节的保留还是很到位的。现场导演在录制前都会要求观众在歌手开始演唱前保持安静(观众也基本做到了),同时演唱开始后大功率音响会保证每一个观众在欢呼和尖叫的同时还能清楚地听到音乐细节。而电视前的观众也无需担心——演播室内的扩声系统和拾音系统是分离的,它们能够保留一切能采集到的细节,记录在节目当中。所以丢失细节一说是不成立的,无论是现场的听审团,还是通过电视和网络收看节目的观众,都能获得足够多的音乐细节,足以支持他们作出自己的判断。
3、「技巧」与「唱商」
「唱商」是个很流行的词,按孟老师的解释,「经历、眼界、品味、情商、嘴型、表情、咬字、节奏、长相」综合作用决定了唱商。但经历、眼界 、品味、情商,这些都不是考量音乐的指标,它们必须投射到节奏、音高、咬字等音乐技巧上,才能影响到作品的最终表达。脱离技术谈感悟没有任何意义,再丰富的阅历也需要技巧来支撑表达。年过半百的李宗盛唱歌感人不是因为他老,而是他懂得如何把自己的阅历综合投射到演唱技巧上;而年轻的李云迪演奏萧邦也很感人,是因为他能够把别人的思考和感悟投射到自己的演奏技巧上。一首歌曲能感人,绝对不仅仅因为歌手唱得多高、音量多大,而是因为歌手能够综合考量各方因素,选择了恰当的音高、音量、音色、装饰音、发声位置,并位置匹配了相应的技巧。这个综合的思考、选择和执行过程,大体等同于「唱商」。
孟老师再次把「高音」和「唱商」对立了起来——高音必然低唱商。这样的逻辑错误前文已有论述,不再展开。另说明一下,《我是歌手》里许多歌手之所以遭到淘汰,是因为在演唱中出现了明显的失误,而绝不是什么「暖心歌手吃亏」、「大江东去占便宜」这种玄里玄气的理由。限于篇幅,具体的技术分析就不展开了,大家看我乐评吧。
孟老师开篇就声明了自己「普通观众」的身份,但是客观评价事物需要进行全面分析和横向比对,一两个人的主观感觉不能作为判断依据。在谈及自己不了解的领域时,一定要慎重。多聊这音乐「喜不喜欢」,少评价这音乐「好不好」。
当然不是不能批评《我是歌手》,它自有它的问题。比如如何在「保证质量而为歌手修音」和「反映表演真实水平」间维持平衡。本季《我歌》中备受争议、每每被作为「细腻歌手不讨观众欢喜」例证的陈洁仪,淘汰的原因不是因为没高音,也不是因为咬字,而是走音。我听了现场的第二期,陈洁仪老师的《心如刀割》从头到尾都有音准问题,永远比标准音高低了几十音分,真是让我听得心如刀割呢。但节目组在后期编辑的时候把音准修好了,现场以外的观众们没有再被割一遍,但大家就未免会对陈老师的淘汰原因产生更多的猜测。这中间怎样平衡、怎样取舍?这么伤脑筋的事情,还是留给洪涛老师吧。
我从不讳言我对《我是歌手》的喜爱,但我也喜欢《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因为在华语乐坛萎靡不振的当下,《我歌》、《好声音》、《好歌曲》用曲线救国的方式,通过电视平台维持了中国流行音乐的精湛水准、用顶级设备顶级舞台激发出歌手们的顶级表演。这是乐坛的幸事、也是乐迷的幸事。作为拥有媒体公器的孟老师提出问题一定要得瞄准,而不是乱扫一气。文章误导了读者,我是要站出来说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