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识漳河回转处请君只看清都邺(上)

标签:
历史旅行魏晋南北朝文物古迹古城 |
分类: 古城の遗骸 |
接《谁识漳河回转处
请君只看清都邺(上)》
07 北齐之宫
从仁寿门向西再向北,一路的地标比几年前已经完善了许多。考虑到时间问题,没法将止车门等一一走遍,便决定直奔宫城所在,再靠小飞机。

再度开来邺城遗址,这次是真的走到了千秋门前。2024年年初,千秋门公布了石狮门砧等考古新发现。如今前来,仍在考古发掘中,因此轮廓痕迹非常清楚。从空中欣赏,更能看到完整的门阙效果。

道路的尽头被铁网拦住,遥想当初,琅琊王屯兵于此不前,估计也如我们这般驻足观望吧。

千秋门一直被我认为是东魏北齐的失败之门,元善见的地道,高俨的屯兵,孝珩的伏兵以及高睿在永巷被擒,都曾与此门有关。其门向东,可直入永巷,永巷之北是内宫,永巷之南是昭阳殿等朝见外臣命妇之所,位置极为关键,是可以扼住宫城的重要枢纽。


从千秋门起飞,我先向南试图拉全整个南城的中轴线,然而发现实际飞起来距离比想象得远一些。担心电池不够折返漳水,所以便向南一小段赶紧折返了。可惜照片没有拍全止车门。

从朱华门向北一直飞到漳水岸边~从空中看,潜伏城门和凤阳门的位置似乎没有明显的标识与痕迹。不过,我惊喜地发现,漳水今年水好多呀,往年多时干涸的情况。唐时星光的分割线

畅飞邺城的感觉弥补了寻不到东侧诸门的遗憾,看到眼前昭阳殿等殿宇清晰的痕迹,那些《北齐书》里的故事,更为清晰起来。
见电量提示,我返了程,最后记录下了千秋门的现状。

登上附近的小土丘,眺望眼前这处遗存,竟兀自想到岑参那首诗,便改吟一首。
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
暖风吹麦浪,千秋入华殿。
城隅俯瞰旧宫阙,漳水湮没几方田。
高齐宫中人去尽,年年草色为谁怜。

其实和2018年比,这里的草已经少了很多,昔日茫茫荒草中的邺城,似乎不再是那么无名,已经被更多的人关注到了。
因为千秋门处没有入口,我们继续向南开到了遗址公园的入口。

此处的206号大殿遗址的西侧,也是我与邺城最早邂逅的地方,虽然比之从前,这里规划过,但展板看起来因暴晒有所褪色,不知道何时才能成为大邺城景区。


东魏北齐的寝宫区域,206号大殿的身份目前没有定论,我感觉或是北齐武成帝所居的乾寿殿之处。

时过2点,我们放弃了下车慢悠悠行走宫城的想法,沿着道路边缘掉了头。唐时星光的分割线
08 凤阳门殇
离开宫城遗址,驱车向北,一路的景色略有吃惊,因为不少村庄都已经C毁。听闻,是由于这两年雨水多,所以当地对在漳水沿岸的村庄进行了大规模的C迁,以保证汛期的安全,同时,这样有利于邺城遗址的全面规划。
行至了漳河的桥上,久违的漳河两岸,农作物赏心悦目,与2018年比,水量大了不少,与去年的枯水期比,当时所见裸露残砖碎瓦的河床也多被水流和农作物覆盖。据说,去年因村民来此捡拾砖瓦,直播等等,为了保护遗址,当地将这里规划成了水田,既美化了环境,也多了村民来此巡视,可谓一举多得。

此刻,张老师指着窗外,想告知我们凤阳门的位置,并让我们过桥后拐弯,前往凤阳门和QianFu城门。
昔日这一带残损的瓦砾等建筑材料非常多,可以相见两座城门的建筑规模。QF城门发掘时,里面还填满了绳纹,平面的砖和瓦砾。

《邺中记》说其高二十五丈,上六层,反宇向阳,下开二门。又安大铜凤于其巅,举头一丈六尺,门窗户…朱柱白壁。未到邺城七八里,遥望此门。又言:凤阳门五层楼,去地三十丈,安金凤凰二头。石虎将衰,一头飞入漳河,会睛曰,见于水上。一头以铁钉钉足,今存。《太平寰宇记》引《邺中记》云:魏太祖都城之内,诸街有赤门。南面西头曰凤阳门,上有凤二枚,其一飞入漳水,其一仍以锁绊其足。邺人旧故曰:“凤阳门南天一半,上有金凤相飞唤,欲去不去著锁绊。其文与此详略互异。
《水经注》则说:凤阳门三台洞开,高三十五丈。石氏作层观架其上,置铜凤,头高一丈六尺。
县志考《水经注》则言
有西曰凤阳门,在永阳门西北,直九华宫,三门皆曹魏所建,石虎建九华宫乃特崇饰,此门考水经,盖高二十五丈,作层观于其上,又于楼置二铜凤,头高一丈六尺,穷高极奢,尽天下巧义之。楼头铜凤,一飞入漳水,余其一,以铁索绊之。邺中谣曰:凤阳门楼天一半,上有鸳凤相呼唤,欲去不去铁锁绊。晋书载记曰建元初,白虹出自太社经凤阳门东南,连天十余刻乃灭。季龙恶之,于是闭凤阳门,唯元日乃开。尉迟迥之败,邺城为墟。
从高度来看,凤阳门在二十五丈到三十五丈之间,其上有铜凤,并且按照记载,这上面的铜凤有一只掉入了漳河里,所以另一只采取了加固措施。而后赵时期,一次白虹事件,使得此门除了元日外均处于关闭状态。可能因为关闭的关系,少有守备,这里才会成为后来突入邺城常走之处。
后燕时期,慕容农因邺城地广难固,在凤阳门大道之东,修筑了隔城。那座QF城门,是否与这座隔城有关,我们不得而知,但这座没有记载的QF城门,想来与那时的战事是密不可分的。唐时星光的分割线
09 邺下今变
在大家的闲聊中,车子很快行过桥去。不想拐弯的道路多被ChaiQ的房子瓦砾覆盖,一时间竟是未见路口便已错过了。因错过了拐入的路口,我提议直接去中阳门,用飞机飞回来。于是凭借上次的记忆,我为大家Ying路前往中阳门。
下了坡后,两旁C迁的村子着实让人震惊,未曾见证过昔日宇文邕和杨坚对邺城的HUI坏,我们竟然见到了今生邺下之地村庄的变迁。一时间也是感慨万千。
我依稀记得几个村庄的名字,邺镇,三台,洪山,名称背后均有历史遗存下的痕迹。而这几个村庄,昔日似乎都属于香菜营乡,据说是因为昔日这一带种植香菜。

听张老师说,洪山村这位置基本是文昌殿遗址的东南,应该算县志里提到的高欢宅一带。如果县志记载属实,其位置是邺北城的正中间偏东,贴在中阳门大道旁,按曹魏邺城时的布局,几乎正对曹魏时期邺城的王宫。这般看来,欢哥果然是“生持魏武朝天笏”之人呀……
关于中阳门,后赵时期高僧佛图澄的预言,便记录过这里的一桩怪事。唐时星光的分割线
传石虎在邺城时,有一只妖马,髦尾皆有烧状,此马入邺城中阳门,出显阳门,东首东宫,皆不得入,走向东北,俄尔不见。佛图澄闻而叹曰:“灾其及矣!”后石虎与群臣于太武前殿,佛图澄又吟曰:“殿乎,殿乎!棘子成林,将坏人衣。”石虎遂令发殿石下视之,有棘生焉。
后人解此,认为冉闵小字棘奴,而此事不久,石虎死,后赵也亡了国。佛图澄则在预言后不久坐化而终,也有说法认为他实际是为了避石赵后期之祸,才以假死离邺,其在紫陌的坟冢中,唯得钵杖不复见尸。
预言谶语之事,总有着诸多说不清的神奇,这位高僧的传说和影响也对非常深远,到东魏北齐时,仍有不少寺院和传说与他有所牵扯。可惜,为邺城留下深深印记的他,如今却没有留下更多的遗迹给我们。
停在上次停车之地,下车时周遭的树木在夏日的风中莎莎作响,奏起了自然的旋律。
见那日与我们聊天的村民之家也已被损毁,今日又逢了麦收,似乎更为理解古人的麦秀之感。沧海桑田,千年间邺城的变迁,我们所见亦不过沧海一粟…
今日普普通通的村舍尚且让我眷恋它的存在,更何况故国繁华的曾经与那些触动心弦的故事。当初周武入邺便开始C毁邺城豪华的建筑赐予贫民,那些曾经作为国都地标与大齐皇室象征之物的衰落,又当如何触动时人的心弦。
眼见着一路破败,突然在想,当年孝珩病重,求得了恩典返回邺城,归邺不久便病逝,是否也是因看到了昔日家园的面目全非,才使得病情加重,生无可恋…

在文保碑处拍了合影。霄霄兄提议去漳水边走走。大师不惜真丝裤子被草木划伤,也决定下去看看。


于是我和霄霄兄照顾着两位老人一起下了坡,大师则一路记录。好在这残存坡道不算很陡,下完了坡后便是平地了。

行至岸边,我想起未拿航拍,又跑回去拿了过来。岸边风大,大师鼓励着我,让我看往返在河两岸的鸟雀飞的毫无阻碍,我方感起飞。


漳水涛涛,没了岸边泥沙,也洗尽了邺城的铅华,昔日元家诸多骨,尽入漳水波涛下。我从空中视角跟随着漳水的波涛,寻找着邺城北城与南城之间的城门~



徘徊一圈下来,在烈烈风中,平安降落。唐时星光的分割线
10 邺下新识
离开中阳门,今日的最后一站定在了建春门附近。不过在张老师的纠正下,实际我们上次看到的这块以为是建春门的文保碑,实际是东墙的文保碑,它是立在东墙之外的。

和张老师的交流中,我方知道北齐的东山原在眼前。虽然只剩下了很矮的一小块,上面还建了房子,但确实是昔日被周武帝CH的东山遗址~
东山在北齐时承担着宴饮,会群臣等功能,其上有射堂,DaoGuan等建筑,也是文襄文宣昔日很喜欢来的一处场所。

当初文宣帝高洋尝于东山游宴,以关陇未平,投杯震怒,召魏收于御前,立为诏书,宣示远近,将事西F。可惜高洋在位的十年间未能成功入关,而在他之后,竟是攻守之势相异…
东山西南,东墙之内,便是建春门遗址,本想请张老师以电线杆帮我找个记忆的点位,不过面对茫茫田野,实在无法准确标记,最后只好又飞起了飞机,粗略记录下东山与建春门的位置关系。


既然起了飞,我便决定沿着东墙再向南飞一下,听张老师提及东明观的位置,似乎更靠近漳水岸,应在东南角附近,所以也粗略画一下这处昔日埋过石虎的地方。

在建春门外听张老师讲了多时,我们在东墙文保碑处合了张影。

本想着今日的行程就此结束,但因张老师提到,现今的鬼谷子故里所在村庄,是香菜营的谷子村附近。这个谷子村,从清代的石碑记载来看,宋代时是叫作国子村的,到明代才开始称为谷子村。国子村如何而来?或许是因为国子监的关系。
虽然鬼谷子故里的传说很难印证,但地名的演变,却引人遐想。若谷子村之名是因于昔日的国子监,那么会不会这里就是东魏北齐的国子监呢?这个令人略显Z奋的消息,让大家决定再往鬼谷子故里走一遭。
谷子村的东南,一座新起的祠堂,承载了后世对鬼谷子的信仰。鬼谷子的故里傲立于昔日波谲云诡的邺城之地,似乎分外相合。这位纵横家的理念也在诸多乱世里影响着GJ CUNW。

回到村中,还有一座鬼谷子的祠堂。这座祠堂的年头更为久一些。而这个村子,可能就是昔日国子监的所在。鬼谷子祠堂也是今日邯郸市保之一,内有早期的鬼谷先生祠堂碑。

匆匆一瞥,我们踏上回程之路,途中,在讲武城东北邂逅了大平冢,这里似乎是编号为M57号的北朝墓群,墓主人疑为司马氏的太夫人垣南姿。她的故事就找机会再说吧。

参考文献:张子欣《邺墟佚事探考》,张海林《解码邺城》,《北齐书》,《北史》,《嘉靖彰德府志》,《资治通鉴》,《晋书》,《十六国春秋》,《历代帝王宅京记》,《水经注》,《邺中记》,《河朔访古记》特别鸣谢:张子欣老师,苗耕川老师,张海林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