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文帝成陵·关中人杰

标签:
历史文化宇文泰富平帝陵 |
分类: 帝王の荒冢 |
富平的两座北朝帝王陵,一座是西魏文帝的永陵,另一座是北周文帝的成陵。
2019年1月29日,我和果果的富平唐陵之行正式启动,而早先我便已把这两座三年未见的帝王冢列入计划。
附一篇三年前的游记:《北周文帝宇文泰成陵·托起明天的太阳》
北周成陵,是北周文帝宇文泰与文帝元皇后的合葬陵。
宇文泰,字黑獭,为代郡武川人士,虽然名气并没有后世的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名气大,但他却是北周、隋、唐三朝重要的奠基之人,近来也有些电视剧开始以他的时代为背景或前奏进行演义。
宇文氏在《周书》中的记载出自炎帝神农氏,一祖葛乌菟因武略被鲜卑奉为主君,其后有普回,狩得玉玺三纽,有文曰"皇帝玺",以为天授。故以天曰宇,君曰文,号宇文国,并以为氏。
但这样的记载显然不能全信。
《魏书》中关于匈奴宇文部的记载,恰有与《周书》中“……九世至侯豆归,为慕容皝所灭……”相呼应的内容。
其书言:“别部人逸(侯)豆归杀乞得龟而自立,与慕容皝相攻击,遣其国相莫浑伐皝,而莫浑荒酒纵猎,为皝所破,死者万余人。建国八年,皝伐逸豆归,逸豆归拒之,为皝所败,杀其骁将涉亦干。逸豆归远遁漠北,遂奔高丽。皝徙其部众五千余落于昌黎,自此散灭矣。”
而从匈奴宇文部“出于辽东塞外,其先南单于远属也,世为东部大人。其语与鲜卑颇异。人皆剪发而留其顶上,以为首饰,长过数寸则截短之…”等等记载来看,宇文泰的先祖应该是匈奴别部,后代经过十六国时期的各种变迁,最终投降北魏,并随着抗击柔然战线的建立,迁徙至六镇之一的代郡武川,渐渐与鲜卑通婚融合,成为了鲜卑化的匈奴人。
从唐元陵归来,我们回老城换了车,便再次出发前往还未去的三座唐陵。
北周成陵,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宫里幼儿园内,恰好在前往唐定陵的路上。
W老师的一路指引,让我们省去了导航的麻烦,也听到了许多先前所不知道的故事。
我一身圆领袍在宫里镇下了车,果不其然被周围不明所以的村民们关注。
因为第一次来时赶上学校放假没有开门,所以来前我一直很担心这里是否放假。
但这次的进入过程意外顺利。
出于好奇,我问起W老师这座陵为何被认为是宇文泰的,因为北周后期的帝陵都墓而不坟,至今发现确定的也只有宇文邕那座孝陵是真的北周帝陵。
W老师告诉我,其一是因为这座陵算是西魏时建造,当时应还没形成北周建国后的那种不封不树风格,其二则是当初这里还立有另一块宋代的石碑,石碑上写有“大宋新修后周太祖文皇帝庙碑”的字样,只是那石碑在早些年被毁坏,所以现在陵前见不到。
因为W老师的讲解,我方打消了再来时对墓主人的疑虑。
在宋时,被称为后周的可能有两个,一个是隋时开始就称呼的宇文周,另一个是宋朝承袭的周,但这个后周的称呼估计改也会有个时间差,更何况谥号“文”葬于陕西的显然只有宇文泰一人。
而且先前见过一个宋代的石人,据说也是在这座陵附近出土。
想来按照赵匡胤的性格,给先朝修庙造石人,确实是说得过去的…
停在广角镜前与泰哥的小学合张影,我们才开始从南侧的小门进行绕墓之行。

小门处的墙壁上,贴的还是三年前见到的那张宇文泰介绍。
越过小门,围墙上的黄土看起来尤为凄凉,上面树木枯萎,与我上次春日所见截然不同。
果果指着眼前的高树,与我道:“郁郁向西倾…”
听得我这辛酸的…
明明是来拜黑獭,咋就伤感起了高家那些事呢?
可在北史上,我一直最爱的都是高家之人,也因此总是遗憾高欢生前未能攻下关西的事实。
去年去了两趟邺城,又去了一趟建康,写了高家萧家的那些事,那些人,虽总有惆怅,却感慨上天对宇文家的偏爱。
对于周文,我的敬佩之心一直都有。
面对当时大权在握的高欢,他接过贺拔手中遗留下的兵力,据关中,抗东夏,迎孝武,拥孝文。
东西之战,虽往往复复,胜胜败败,却始终没有一方真正占得便宜。
面对贫瘠的关中,他营府兵,定六典,改姓氏,仿古留今,标新立异,更促进了后世王朝很多制度的发展完善。
借由侯景之乱,他吞并巴蜀江汉,将南梁的半数土地归入版图,为未来的周国扩充了粮仓与军备。
六镇豪杰,能与之比肩者,少矣。
但对于忠义之事,我也总不免为他杀掉孝武帝,杀掉废帝,甚至间接逼死自己的女儿而遗憾,这一点或许是他不及高欢之处。
可忠义与否,在北周战胜北齐那刻起早便不再重要。
于他,是那皇帝无道无能,故而废立。
于他,或许本庆幸邺下老翁嗣者皆先去,却未料东土新主亦是英雄天子,身先士卒,雄武难挡。
于他,不得不面对生老病死,而诸子年幼。
于他,只能选择托孤侄子来避免大权旁落,西土无存。
于他,是英雄壮志未酬而身先死。
于他,恐不及思考或无力改变这次托孤对未来的影响。
“魏恭帝……三年九月,太祖有疾,还至云阳,命中山公护受遗辅嗣子。冬十月乙亥,崩于云阳宫,还长安发丧。时年五十二。甲申,葬于成陵,谥曰文公。孝闵帝受禅,追尊为文王,庙曰太祖。武成元年,追尊为文皇帝。”
他不曾等到建国,不曾看到统一,但若知道未来儿子完成了夙愿,也应无什么遗憾吧…

与他合葬于此的,是魏孝武帝元修之妹,原封平原公主,后改为冯翊公主的元皇后。
注意到这位女主曾被封为平原公主,前夫还是被孝武帝打死的,情节总让人浮想联翩,毕竟元修这人…
还是原谅我的脑洞,就此打住…
行程紧急,我却还想再细看看这毕沅的碑。
这也不免让大家讨论起这位为了陕西考古事业贡献不少资料的毕沅毕大人一生。
最终,这话题扯到了和珅与北京的恭亲王府…
短短的悼念在这样的兴衰话题中接近尾声,于毕大人,和大人和宇文家族或许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和历史规律。可再想北周二十五年国祚,由宇文泰去世后一年而始,一多半时间被宇文护把持…
宇文泰死后十七年,他的四子宇文邕才诛杀权臣,真正掌权。
虎父无犬子,宇文泰早先的预言也在他死后22年得以应验。
“成吾志者,必此儿也。” 。
宇文邕没有辜负父亲当年的期望。
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结束了东西分魏以来的时局。
公元589年,承袭北周基础的大隋,攻灭南陈,统一南北。
公元618年,大唐建立,李世民的母亲,便是宇文泰的外孙女…
托起明天的太阳,我一直觉得这形容真是非黑獭莫属。
他用短暂的生命,延续了三朝的奇迹。
古今来观,未之有也。

出门时,偶遇这里的孩子们玩闹,这明日的太阳们,如今还在他的身边欢笑呢…

最后,做一首《水龙吟》,拜别泰哥。
水龙吟
陇头流水鸣声断,风卷阴山寒树。
元家世末,洛阳宫禁,举旗谁赴。
尝胆卧薪,轮番报幕,莫愁前路。
勿怪握权术,怎明忠义,迎君驾、从东渡。
须富关西贫苦。
户兵粮、岂曰无粟。
分庭相抗,河桥沙苑,马蹄才驻。
六典论官,旧俗重用,并食梁土。
幸翁丧未乐,儿郎狂妄,凿冰遥顾。
后一篇:阿塞拜疆·泥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