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往事随流水·东吴篇
标签:
杂谈帝陵历史六朝旅游 |
分类: 帝王の荒冢 |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魏晋南北朝这段,当听说了此次帝陵寻踪的南京六朝活动时,我便跃跃欲试了。
相约吴姐买了28号晚上的软卧,后来发现帝都的小伙伴们基本全在此班车上。
于是热热闹闹浩浩荡荡的队伍于28号晚上便集结起来。
29号一早,小分队抵达南京。
折腾到酒店收拾好,在附近随便吃了点东西,我们就一同前往了明孝陵景区,提前拉开了此次南京帝陵寻踪的序幕。
开始前,依旧是此次行程的大致安排。
2017.12.29.
2017.12.30.
2017.12.31.
2018.1.1.
由于第一日我被兰陵萧家人搞晕了,所以特意把此次所有走访了的兰陵萧家人画出了世系与走访顺序,以便参考。(大概没有错吧…)
因为此次活动主题是六朝,所以游记着重写六朝之事,其他便不再提及。
所谓的六朝,即三国时期孙权所建之(东)吴,永嘉之乱后,司马睿东渡所建之(东)晋,以及晋灭后在南方先后建立政权的(刘)宋、(南)齐、(南)梁、(南)陈(统称南朝)四个王朝。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地铁的鼓楼站,这里的站点设计将六朝之风融入到现代化的车站里,让路过的你能第一时间感受到六朝金粉建康城曾经的旖旎风光。
为了让大家在此次活动里收获更多。
29号晚,G哥特邀了南京的张老师为我们普及南朝石刻的知识,全程还有般般姐的精彩演讲和30号晚的中西方石刻对比讲座,这让整个跨年假期受益匪浅。
12月31日,从南齐宣帝萧承之墓离开后,我们便驱车往江宁返。
两日的南朝之旅暂告一段,返程的途中,我们将寻找东吴孙坚的高陵以及小霸王孙策与刘备之妻孙夫人之墓。
孙坚的高陵位于镇江市丹阳市,据《三国志》上记载,孙策将父亲归葬曲阿,也就是现在的丹阳,孙权又将母亲吴夫人与父亲合葬高陵。
车子在大坟村附近停靠下来,G哥率领着大家穿梭进乡道中。
几多曲折,穿越一排排村舍,我们才在前方的开阔之地见到野田中的坟包。
不太确信的情况下,向附近的村民打听一番。
村民嘱咐我们不要爬上去,也让我们确定了远处的便是高陵的冢茔。
隔着田地,我们又向前走了一段,已经可以清晰看到冢前树立的牌子。
坟冢前的土地似乎刚刚被翻新过,坑洼不平,干裂之中掺杂着些许潮气。
尽管穿着汉服多有不便,加上先前处理的地方已经在今日的颠簸中拖了地,我还是提着衣服,踩着田土向冢前的碑靠近。
接近冢下的地方,王老师和李老师发现了田中残存的汉末砖瓦。
那是十常侍之乱以来,汉室的遗歌。
时至今日,洛阳城中仍在传唱着“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邙”的歌谣…
高冢上枯树林立,偶见寒鸦掠过,满满凄凉。
踱到近前观看牌子,上面草书所写“高陵”两字,让我们确定了这便是我们要寻找之地。
绕到碑后,上面刻着一些孙坚的介绍,但因年久,已经被青苔染绿。
历史总是循环往复,每有乱臣,必有平乱之师。
乱世并起的年代,从不缺乏英雄。
孙坚,作为东吴政权的实际奠基之人,在孙权称帝后被追封为武烈皇帝。
他是一代英勇的少年将军,在家国危难之时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不畏强权,仅凭此便足以受后世敬仰,留下忠烈之名了。
然对孙坚忠烈的争议古来有之,只因那枚不知所踪的传国之玺。
《三国志》中对此记录的留白,史料之间的矛盾,让今日的我们很难确定这玺是否真的曾经到过孙坚手中。
但我想,演义里将他突来的惨死找到了一种解释。
而不管他是否曾拿到过这玺,他的后世子孙都已经建了新国,他也成了史册里的帝王之一,唯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永远的传说与期望…
日已西斜,英雄终有末路。
骁勇的破虏将军,因轻骑从敌,最终死于乱箭之下,令人遗憾。
而如今,这高陵的冢茔荒废在野村之中,若无这些文物局所立的碑,又有谁知道这便是曾经叱咤一时的少年将军呢?
大家还在碑附近观察着地上残存的汉瓦,那些前朝之事也只能由它们来诉说了…
2.孙策墓
顺着坑洼折回大路,欣赏着周边南方水塘田地的景色,我们继续去寻找着孙坚之子孙策的墓。
一路因为各种南方的蔬菜和几个姐姐讨论起南方好吃的东西,甚至聊到了蚕豆豌豆一类的种植问题…果然还是田趣多多~
走到下车附近的岔路处,我们巧遇上村民在挖青菜,于是上前询问一番,这才发现这竟不是我们以为的油菜……
时时因为美丽的田园之景驻足,我们已经拉下了队伍。
追到路的尽头,大部队已经在水塘边停驻下来。
隔水而望,远处一个大冢立在村舍之后。
这便是传说中的孙策之墓。
孙策,因为其骁勇善战,又出身江左之地,常被人比作项羽,也因此得了小霸王的称号。
这位有其父风采的讨逆将军,受命于危难之际,很快便撑起了父亲打下的基业。
如此少年,怎能不让袁术和曹操去欣赏呢?
自幼广结名士的他,与周瑜是总角之好,后来又因为同纳“乔”女,成了连襟,写下一段翩翩少年郎之间的佳话。
倘若他两人能携手同行终老,三国的历史不知会不会因此改变走向?
然少年意气,终究有着不成熟的一面。
孙策屈于袁术多年,四处征伐,虽为东吴的建立打下基础。
可傲气的他,却在最意气风发的年龄死于了刺客之手,遗憾而终。
此后的东吴,便也失去了如他这样开疆拓土的勇猛主公…
是他自信过度,抑或是天命难为?
时间的齿轮未停,他的总角之交随后也在壮年病逝,让东吴又损一将…
滚滚长江水,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眨眼已是风惊雨过。
千年后,我们所见的小霸王冢茔已与田野相容。
垄上之苗青青,那些金戈铁马的年代也已被黄土埋过,淡漠在岁月沙漏之中。
风过带来的暗香,让我们发现了岸边这一株开得正旺的腊梅。
一直以为腊梅和梅花应该更适合北方的气候,不想南京不仅多,开得都更艳丽,也难怪会有那么多南人填写《梅花落》的笛曲,留下“何当与春日,共映芙蓉池。”的佳句。
见我们一直在围观这树,感慨腊梅之香,附近一位名叫桂花的老奶奶特别热情,走前还送了我们一枝腊梅。
般般姐最后把花帮我别在了头发上,每当风过都能闻到,让人神清气爽,第二天都舍不得丢掉。
与老奶奶告了别,我们也离开了小霸王之墓。
返回下车的地方,王老师向大家展示了刚刚他跑了一圈去拍到的碑。
据碑记载,墓地表所得为周代之物,也将此墓的年代定为了周。
这便让我们多了些疑惑。
至于此墓到底是不是小霸王的,众说纷纭,或许只能等到未来的某一日才能知晓了。
3.孙权墓
12月29日,前往明孝陵的时候便留意到了地图上的孙权墓字样,所以在浏览明孝陵的途中,我们一直在寻找着孙权墓的遗迹。
然而,顺着神道向东走了很久都无所获,直到折返时我们才留意到路边的一块文保碑。
驻足在附近观看遗址的介绍,上面写有孙权与前妻步夫人葬于钟山脚下这座山丘,今墓已无迹可寻…
抬眼而亡,眼前的土地已经长满树木,身侧的小路延伸到钟山脚下,被花径所掩,让人不禁想起李白的那首《登金陵凤凰台》。
吴宫花草埋幽径,一代风云人物的葬地,连丘都难寻。
千年的尘世风云,真的已经让这位东吴的开国之主的陵寝彻底成了地下之谜…
因为地图上有显示一个孙权纪念馆,我们猜测着是否那里是在葬处所建,便抱着试试的心态前往。
孝陵景区的风景如画,南方的气候也让寒冬时节的景色带着夏秋的色彩,一路总有看不厌的江南风光。
一座白色石桥后,纪念馆也出现在眼前。
桥后的石像按剑而立,昂首阔步,正是后世心中的孙仲谋!
孙权,字仲谋,是东吴的开国皇帝,也是被曹操感慨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少年英主。
他于兄长遇刺后临危受命,继承父兄之基业,面对内部动荡,外部强敌,他忍辱屈身,广用贤才,又联合刘备共抗曹操。
赤壁之战,血染江面,却奠定了天下三分之势。
其后,曹、刘先后称帝,孙权也在武昌称帝,以秣陵为治所,改名建业,想是取了“建功立业”之意。
而他的功业似乎已经在多年前被他的兄长一语道破了…
“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和他的父兄比起来,他更多的功劳在于守护江左之地。
他崇尚节俭,爱惜民生,注重贸易,兴修水利,也使得南方的经济得以复苏发展。
夷陵之战,火烧蜀军七百里连营,不仅大挫蜀军锐气,让刘备含恨而终,更让吴国得以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保全这一席之地。
那些功业已被后世记录在史册之上,也刻在了石像之后。
可不知道是不是如这博物馆中一角所写的那样,秦始皇当年挖秦淮河破坏了这里的龙脉,所以在南京建都的王朝自东吴起便各个短命,而期间宗室之间的相残,世家之间的纷争似乎陪伴始终…
自古多少明主败在了继承人的问题上,六朝之中也多是,孙权亦如是。
博物馆看起来十分现代,里面基本是介绍了《三国志》中孙权的一生。
展厅最后提及了孙权修筑石头城一事,看起来石头城与金墉城,邺城三台有着类似的作用。
想来孙权希望以此守护建业,可世事无常,城再坚固,也有攻克之法,而比城更容易功克的是人心…
神凤元年夏四月,已经年老志衰的孙权薨逝了。
七十一岁高龄的他,被上了谥号大皇帝。于同年七月,葬于蒋陵。
他的晚年有谗臣在侧,他自己又废適立庶,以妾为妻,已经使得东吴的政权发生了动荡…
而他的袭位子孙,再无他及先辈的智慧…
当晋军攻下了石头城后,吴国最后的皇帝便已经自缚请降…
东吴短短52年的国祚也就此走到了尽头…
而那“石城虎踞”却成了南朝时常常被提起的地方,自此以后,战火便未消散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这一遭,我们连他的冢茔都觅不到了…
4. 孙夫人墓
12月31日,从孙策墓离开,我们继续沿着回程之路寻找刘备的孙夫人墓。
孙夫人之墓位于高陵村附近,我们下车后便随G哥而行,谁想,这地方G哥也没来过,走出不多远,大家就开始停下来观望。
我搜索了下各个地图还有新闻,似乎都没有说清此处的点位置。
见王老师一马当先的向前,我们也陆续跟了过去。
正在这片果园前迷惘徘徊之际,突然听到前方小莹和园园的欢呼声。
我和乔弟弟以为是找到了,都激动地飞奔了过去…
这广袖飘飘的,真的感觉是“飞”…
旁边村落的两个小朋友看到我也是愣了…隐约听到其中一个说好厉害…
还好我不是吓人的…
追上了王老师他们才知道原来是还要继续顺着路走,不是已经找到。
不过走出没多远,一片绿意便出现在荒凉之后。
找到了位置让我们难言兴奋,但也因为这墓上花团锦簇的外观有些说不出的感觉。
孙夫人,是孙坚之女,孙权之妹,在赤壁之战后嫁与刘备,成为了两国间的桥梁。
演义和小说中,“赔了夫人又折兵”说得便是关于她的故事,而此故事或许源于周瑜曾劝孙权徙刘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关羽,张飞等人的提议…
但孙夫人的出嫁是否真与此有关并未记载。
我们从孙权和刘备的年纪只能推测出孙夫人是在花一样的年纪嫁给了年近半百的刘备,成了这段政治中的牺牲品。
而孙权似乎对这个妹妹也甚为在意,否则也不会特意将她接回了…
近前一看,墓前立着的“孙尚香之墓”的石碑。
其实史册里并没有关于孙夫人名字的记载,孙尚香之名出自戏剧作品之中,也并非孙夫人本名。
上前扒开两边的灌木丛,观看着这两方石碑。
一面是她的简要生平,另一边则是姑娘敦的标识。
这个曾在吴蜀两国之间游走的女人,生平基本是从别人的传记里记录下的只言片语。
从她“欲将后主还吴”来看,她很可能是刘禅的亲母,所以才想将孩子一同带走。
而从她有着诸兄之风采,带着骄纵之气,才捷刚猛,又常带侍婢百余人,执刀侍立,令刘备都心常凛凛,惧怕祸生肘腋来看,她想必也是个文武全才的奇女子。
可惜这般骄傲有才的女子,最终在这段政治婚姻里销声匿迹,我们不知道她最终的结局,但她不得不与丈夫儿子分离,又相互成敌,确是必然…
绕陵而行,北侧的枯树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女人的无奈与悲哀…
刘备在她心中留下过多少痕迹?我们不得而知。
但在刘备心中,或许她始终不曾真正走入…
在陵前打了点,算是记录下位置。
抬头远望,突然发现了远处那如乌龟一般的包包…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千百年来,这样的规律无人能打破,那些求长生的帝王不能,她这般的女子也不能…
周围的果园荒凉一片,唯有这冢色彩缤纷。
此刻,突然有些明白后世为何要将冢弄得如此花哨了…
告别孙夫人墓,我们的行程还在继续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