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铸硅溶胶型壳质量的控制

(2015-08-10 23:03:25)
标签:

武汉环宇化工

专注硅溶胶行业20年

坚持高品质始终如一日

硅溶胶

13667145693

   在精铸件生产过程中 ,型壳质量直接影响到铸件质 量。统计表明,60 %70 %的铸件返修品和废品是 因型壳质量不良造成的。例如常见的铸件表面缺陷:砂 孔、麻点、流纹、飞翅 、钢豆 、分层 、变形 、浇不足、皂化物 夹杂等。我国大部分精铸厂仍只限于测定涂料粘度 一个工艺参数。对型壳质量至关重要的原辅材料 ,如硅 溶胶 、锆英砂粉 、莫来石砂粉等往往只按供应商的质保 书选用, 缺乏有效的复验手段 。制壳生产的其他工序 , 如涂料的配制、模组的浸涂、撒砂干燥、脱蜡焙烧等均无 严格 、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手段 。制壳工序质量的失 控,往往使生产处于混乱的状态。这正是长期以来我国 精铸件一次合格率低、返修率高 、铸件质量波动大的主 要原因。

1  原辅材料的质量控制

原辅材料包括粘结剂( 硅溶胶) 、涂料添加剂( 润湿剂和消泡剂 )和耐火材料( 砂 、粉 ) 等 。

1 .1  硅溶胶溶液

(1)目前国内常用的普通硅溶胶,SiO2 含量一般在(30 ±1)%。可用测定硅溶胶密度的液体密度计来控制。硅溶胶溶 液密度与 SiO2 含量的关系见表 1

http://s8/mw690/0020Ajqvgy6Ux5Isz31c7&690

(2)pH 值可用pH 精密试纸,JB4007-1999 标准测定。Na2O含量可按 HB5346-1986 标准用 0.1 mol盐酸标准溶液测定 。工艺要求:pH =9 10(HB5346 ,GRJ-30), 合格范 围 pH =8.5 10.5 ;w(Na2 O)≤0.5 %

(3)粘度  运动粘度一般在(6 10)×10 -1 m2 /s 范围内合格生产现场可用 2 号詹氏杯(44 m L , 孔径为 1.98 m m),测定硅溶胶的流杯粘度 η2

 (4)胶凝性能 可用以下两种方法测定硅溶胶的胶 凝性能: ① 按 CI CBA/ D02 . 1 2 - 1 999 标准方法测定 。取250 mL 硅溶胶放入密封的玻璃容器中 , 在 60 ℃ 的烘箱中保温 24 h , 与“ 标准” 样品比较粘度 。生产中建 议采用 2 号詹氏杯测流杯粘度进行比较 。 粘度高于“ 标准”试样( 指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的硅溶胶) 20 % 时可判断其胶凝性能不合格 。 ② 使用“ 标准” 锆英粉 与“标准” 硅溶胶按粉液比 n = 3 ∶ 1 配制成“ 标准” 涂料 , 测其粘度η 0 。将待测硅溶胶与“ 标准” 锆粉也按 n = 3 ∶ 1 粉液比配成涂料 , 测其粘度值 η 与 η 0 对比 。 当 η ≤ η 0 时合格 , η> 1 . 2η 0 时则说明该硅溶胶胶凝性能不合格 。

1 .2 涂料添加剂

 (1)润湿剂  为改善涂料在蜡模表面的润湿性( 挂性),常在锆粉涂料中加入非离子型或阴离子型表面 活性剂 有效成分(浓度)测定, 使用 2 号詹氐杯测定 外购润湿剂粘度并与标准试样粘度进行对比来确定 标准试样是符合CICBA/C02 .04-1999 的要求的渗透 力为标准试样的 100 % 110 %(建议以上海助剂厂生 产的 JFC 标准样品) 润湿效果测定, 可在标 准涂料中加入占硅溶胶质量 0 .3%的润湿剂(先加入 到硅溶胶中,再加粉配制涂料), 充分搅拌后用“60 m m ×60 mm ×2 mm 铝片测定涂料的润湿程度 要求 100 %铝片面积上,均被涂料均匀润湿, 无铝片表面显露 在外

 (2)消泡剂  标准涂料中加入占硅溶胶质量 0.1 %的消泡剂 ,充分搅拌 观察涂料表面气泡含量多 , 判别其消泡能力 若仍有少量气泡, 可再加入 0.1 %(最多加入 0.3 %)直至其气泡不再存在

 1 .3 耐火材料

 生产中耐火耐料检测的项目有:砂粉粒度 砂粉的 粒度分布(级配)砂料中的灰分含量砂粉的主要化学 成分及杂质含量 莫来石砂粉的煅烧程度

 (1)砂粉的粒度  实践证明 , 粒度粗于 320 ( > 0.045 m m)的锆粉配制的面层涂料 ,铸件表面不光洁 面层撒砂若粗于 100 (直径 >0.15 mm), 常会使铸件 表面出现毛刺(脱蜡后型壳内腔表面常会有蚁孔出现) 粉料过细 ,因其杂质含量较高 ,耐火度降低,型壳透气性 恶化 背层粉料粒度应兼顾强度及透气性,一般莫来石 粉宜在 120 270 目之间精铸型壳用砂粉粒度要 求见表 2

http://s11/mw690/0020Ajqvgy6Ux6dT1doda&690

砂料粒度的测定应用标准筛进行 CICBA/ D03 .02-1999(熔模铸造用耐火材料砂粒度测量方法), 也可手工进行筛分 , 但准确度较差莫来石砂呈尖角 形,生产现场可采用与标准粒度试样对比, 目视判定是 否合格粉料在生产现场也可用 325 270 150 目 筛网按上述方法测定粒度 ,但在 325 目过筛时很难在规 定时间(15 min)内通过筛孔 因细粉较难分离 ,建议用 两个小木刷(鬃刷或尼龙毛刷)放于筛网上,可促进经烘 干的粉料顺利通过 325 目的孔 ,提高测定准确性有条 件时可采用 FW L 型微细粉测定仪精确测量粉料粒度 .

(2)砂粉料的粒度分配(级配) 为保证涂料高的致 密性 ,及高粉液比,在规定粒度范围内应采用双峰型” ,即粒度粗细分布分散的粉料

①对于面层涂料用的锆英粉, 其粒度级配符合下 述要求才能满足涂料高致密性要求:质量平均粒径为 2530 μm ;质量分布均方差 >17 ;比表面积 S =79 m2 (100 g 粉粒表面积);松装密度为 2.32.8 g/cm3粉粒其粗粉峰位在 45 μm(0.045 m m), 细粉峰位 在 10 μm(0.01 mm)左右 , 谷位在 20 30 μm(0 .02 0 .03 m m)粗细粉含量为 1 2 , 粗细粉粒径比 >2.5 生产现场用测定粉料松装密度的方法来判别粉料的粒 度分布(级配)最为简便

 背层粉料与面层相同, 应该具有良好的级配 即粗细粉分布分散 ,以保证涂料的高致密性 有利于获 得高粉液比的涂料配比为:270 320 (50 %)+200 (25 %)+120 (25 %) 

 砂料的粒度级配越集中越好,以利于改善型壳的 透气性实际生产中无论采用雨淋式或流态化撒砂机 都不允许采用不同粒度的砂料 ,因其质量不同时, 细粒 砂往往先撒上模组 ,易造成砂层不均 ,会增大型壳的开 裂倾向

 (3)砂料中的灰分含量 我国精铸行业标准规定锆 砂及莫来石砂中粉量均不得大于 0.3 %, 而实际测定表 明, 大部分供应商含粉量大大超过标准 ,建议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及可能按砂的粒度粗细提出合理的灰分含量 标准

 (4)砂粉的主要化学成分及杂质含量 面层型壳用 锆砂粉的化学成分要求见表 3

http://s15/mw690/0020Ajqvgy6Ux6nZ8g60e&690

背层型壳用莫来石砂粉 , 其化学成分要求见表 4 。 每批进料应分析 A l2 O3Fe2 O3 的含量 。测定游离铁 及杂质含量的方法与面层粉料相同 。

http://s3/mw690/0020Ajqvgy6Ux6qgxeWc2&690

(5)莫来石砂粉料的煅烧程度  莫来石砂粉应经 1 2501 350 ℃煅烧3 h 以上, 才能保证较高的莫来石 含量和型壳高温强度 。生产中验收时可按灼减烧失 量来判定煅烧程度 。方法是:精确称量 1 g 砂粉在定 碳分析用的高温管式电炉(1 300)中经 1 250 ℃保温 0.5 h 后取出 ,置于干燥的器皿中, 冷却到室温称量质 量,反复操作,每次灼烧 15 min 至恒重 ,测其灼烧减量 。

 2  涂料工艺性能的质量控制

 (1)流动性  用国际通用的 4 号詹氏杯, 测定涂料 流杯粘度来反映流动性, 用涂片观察流平性生产中面 层锆粉-硅溶胶涂料其流杯粘度范围常在22 65 s 之间 变动 ,国内生产一般平均 η4=35 45 s , 流动性的确定 必须保证一定的覆盖性才有意义实际上詹氏杯测定的流杯粘度值还不能完全反映 涂料真实的流动性能例如经水洗烘干的石英粉其粒 径大于 10 μm 的含量很低 很小时, 即使流杯粘度高达 100 s , 仍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高屈服值时 ,涂料会形成 较强的结构,造成流杯粘度增大 ,在模组上很快会停止 流动

 (2)覆盖性  涂挂性表示涂料对蜡模组的润湿能力 的大小生产中可用 60 mm ×60 m m ×2 mm 的铝片 ,浸入涂料中 10 s 取出后静置 1 min 称量涂层净质量来 计算其覆盖性大小 ,即涂料平均厚度值

 决定涂料覆盖性(涂片的平均厚度 δ)的主要因素 是粉料中粒径小于 10 μm 的细粉含量, 粒径为 10 μm 细粉的含量越高, 涂料的 δ越大 对于硅溶胶涂料而 言, 为获得一定厚度的涂层, 更需要较高含量的粒径小 于 10 μm 的粒子

 由表 5 6 7 8 可知 ,同种粉料配料时 , 粉 液比 n 越高, 涂料粘度增大, δ值也变大 但不同粉料 (粒度级配不同), 则涂料粘度相同时其覆盖性也不同 , 充分说明粘度 η4不能完全代表 δ

http://s3/mw690/0020Ajqvgy6Ux6uI6t422&690
http://s14/mw690/0020Ajqvgy6Ux6vTtyR9d&690

(3)致密性  涂料的致密性对型壳的表面粗糙度 、 透气性及强度 、清砂性、脱壳性均有重要的影响, 在一定 流动性和覆盖性的前提下,高致密度的涂料能降低铸件表面粗糙度,减少和避免由于硅溶胶收缩产生的蚁孔造 成铸件毛刺,在脱蜡及焙烧时也不会因硅溶胶不均匀分 布导致收缩应力不均产生型壳的开裂分层导致的铸件 表面产生流纹和飞翅或起夹缺陷 致密性由涂料密度 ρ反映 ,生产现场可用密度容器来测定涂料致密度要求为:表面层涂料(锆粉-硅溶胶 ≥2.7 g/cm3 ,n ≥3.4 ;背层涂料(莫来石粉-硅溶胶 ≥1.70 1.80 g/cm3 ,n ≥1.2

 (4)均匀性  含有杂质或不均匀的涂料常导致铸件 表面质量低下, 出现凹坑 麻点 ,且极易在干燥或焙烧浇 注时出现纹裂 涂料的均匀性可用 100 mm ×80 mm × 3 m m 玻璃片测定(JB/T4007-1999), 对光观察是否有 粉粒 蜡屑 或不均匀透光的纹路

 (5)稳定性  对于面层涂料 ,必须用标准硅溶胶与 粉料配成涂料, 按硅溶胶胶凝性能测定法, 测其粘度值 与标准涂料对比来判定其老化程度 ,即稳定性 背层涂 料用莫来石粉, 其中常见杂质 Na K Fe Ti 等过多 ,浇注时低熔点的 Na2 O-SiO2 K2 O-SiO2-Al2 O3 Na2O-Fe-SiO2 等会引起型壳变形 开裂及脱壳性能恶化 使粉料硅溶胶稳定性能完全合格 ,涂料在使用及不停 搅拌的过程中, 由于模组上撒砂料在涂料上的污染和水 分的挥发 ,涂料的稳定性也会下降 可以通过对涂料的 粘度 涂片质量 密度的检测, 发现异常的变化来判断涂 料是否老化,以便及时补加新料 ,或报废以防止出现批 量铸件报废事故

3  型壳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3 .1 涂料的合理配制方法

 (1)涂料搅拌 采用低速的 L 型搅拌机(转速 ≤30 r/min)配制涂料无法使涂料达到稳定的工艺性能 ,粉料 越细 ,其粉粒的凝聚引力越大 这样硅溶胶胶体溶液很 难均匀地分布于粉粒四周 ,而只是分布在由许多紧密相 连的靠引力吸附的粉粒组成的粉团周围故涂料的实 际均匀性较低硅溶胶膜在粉粒周围分布的均匀程度 不理想,在胶凝 干燥 烧焙高温浇注钢水下 ,其液相的 分布也不均匀, 这是导致型壳开裂 高温抗蠕变能力低 的原因之一

(2)配料方法 将粉料倒入已加入润湿剂的硅溶胶 溶液中(全部浸入不能搅动)密封静置 12 24 h , 使硅 溶胶和粉料充分润湿熟化 用叶片高速搅拌均匀(=1 410 r/min ,搅拌时间为 15 30 min),搅拌中加 入消泡剂 将搅拌好的涂料经 40 目的不锈钢筛网过滤 到 L 型搅拌机内再充分搅拌 0 .5 1 h 即可使用 面层 与背层都应用此方法配料 ,且背层涂料中也应加入润湿 剂和消泡剂,这样可使涂料充分润湿前层的砂粒及渗透硅溶胶干燥后的空隙中, 有利于涂层间的结合, 减少型 壳开裂倾向,提高型壳强度

 3 .2 涂料工艺性能的调整

 各项工艺性能指标均合格的涂料 ,在生产过程中其 工艺性能会随时间的延长和浸涂模组增多而发生变化 , 最常遇到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

 (1)涂料粘度增高 由于 24 h 不间断的搅拌 ,及浸 涂模组的污染 ,涂料中的水分逐渐挥发 ,必需每班补加 蒸馏水(或纯净水),否则会导致硅溶胶老化 为使涂料 性能保持在控制的范围内 , 严禁补加硅溶胶来降低粘 度这将使粉液比变小, 涂料的致密性降低, 会恶化型 壳及铸件表面质量

 (2)涂层质量增加  粘度调整合格后, 但涂片质量 急剧增加 ,说明涂料中的硅溶胶出现胶凝 , δ值增大, 应 尽快补充新料 ,补充新料超过 20 % ,涂料废弃

 (3)涂料的密度减小或增大  长期使用的涂料 , 其密度减小,说明补加水分过多 , 硅溶胶密度下降会使 粉液比降低 , ρ 也降低 补加水分后虽然 η4 δ均合 格, ρ 增大也说明硅溶胶严重老化 生产中必须在配 料 1 12 h 内更新配料或补加料后测定涂料的工艺参 数 η4G ρ 及均匀性 合格后方可用于生产


3 .3 模组的浸涂

 (1)喷涂 对于结构复杂 ,有盲孔 、小孔 、窄槽齿形 、 字模 、直角的铸件, 直接浸涂 ,表面层锆粉涂料常会出现 钢豆缺陷。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将已经配制的锆粉涂 料用硅溶胶稀释到 η4=58 s , 用喷漆枪在 0.20.6 M Pa 压力下对模组零件上进行喷涂(喷涂处要注意安装通风罩),再浸入面层涂料中,取出后用喷枪轻吹零件 后即进行撒砂 ,能完全避免产生钢豆;②喷涂硅溶胶, 将 硅溶胶加入质量分数为 0.3 %的表面活性剂及 0.1 %的 消泡剂(放入喷漆枪中按上述喷涂后再浸涂料), 也可防 止钢豆并提高涂料对零件细微痕迹的复制能力 。

 (2)过渡层及背层的预湿  为保证型壳层间结合及 2 (或第 3 )涂料对前层干燥砂粒的充分润湿, 使 小孔 窄槽顺利流入涂料, 涂挂第 2 层前应将模组浸入 硅溶胶溶液中预湿(内加 0 .3%润湿剂及 0 .1%的消泡 剂),再浸入下层涂料(个别小孔窄槽 盲孔等第 3 层涂 料也应预湿)生产中预湿硅溶胶每天应及时更换(可 用于沾浆层配料)

 3 .4 撒砂

 撒砂粒度应合理选用 , 遵循逐层加粗的原则, 例如 面层锆砂应用 100/200 ,过渡层莫来石砂应用 60/80 特别是1 kg 以下的小件 特小件或小孔窄槽件第 3 层用 30/60 , 4 层用 16/30 ;对于 3 kg 以下的小 件, 一般采用 5 层半已够(铸件最大厚度小于 20 mm) 16/30 目砂不得少于 2 ,铸钢件不论零件多小 ,总 层数必须为 5 层半, 否则漏钢率会大幅度提高 往往型 壳整体强度足够 ,但零件锐边尖角处由于粘砂困难 ,涂 层 δ过小 ,极易穿钢开裂零件越重, 面积越大, 无疑型壳层数应越多 ,总之 , 目前不少工厂(尤其是低温蜡-硅溶胶型壳)生产中大件 (10 150 kg)背层仍只用 16/30 目莫来石砂 ,这是不合 理的 工艺应规定 10 kg 以上的大铸件最后几层砂用 10/20 目粗砂 ,可提高型壳强度和透气性

 3 .5 型壳干燥

 国内外典型工艺规定 ,型壳干燥处面层和过渡层型 壳温度要求为(24 ±2),湿度为 50 % 70 %时禁止吹 风背层干燥处 , 温度为(24 ±2), 湿度为 40 % 60 %,风速为 6 8 m/s 国内精铸厂实际上极少能严 格控制上述参数在霉雨季节相对湿度常超过 70 %, 而冬季则更普遍低于 60 % 50 %(常在 35 % 45 %) 面层型壳干燥处大部分无增湿装置 , 靠洒水来提高湿 度这是冬季低温低湿条件下面层型壳易开裂的主要 原因 面层型壳干燥室除安装除湿机控制湿度在 60 % 70 %,更应该安装自动控制的负离子增湿机或机械式 水雾机进行增湿 大面积干燥室要严格控温很困难, 但对于尺寸精度 要求稳定在 C T4 CT1 的高精度铸件 , 可在干燥室内 另辟小范围特区” ,严格控制温湿度 对于深孔 盲孔 等复杂件也可在特区低湿度(湿度 ≤30 %, 高风速 6 8 m/s)下进行风干 ,以缩短复杂型腔的零件型壳干燥 速度 ,提高生产率和稳定型壳质量 其他件可适当放宽 温湿度要求,温度为(24 ±5),湿度为 50 % 60 %,风 速为 2 4 m/ s(背层)将制壳操作区涂料 撒砂与型壳干燥区分开 , 尽力 缩短蜡模组或型壳在操作区的停留时间 ,则可降低操作 区的恒温恒湿要求为减少粉尘对空调装置的损害,采 用中央空调顶部向下吹风方式最合理生产批量特大(月产超过 80 t)的工厂 ,可采用封闭式的流水线,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和风速,有利于稳定型 壳和铸件质量

 3 .6 脱蜡

 (1)低温蜡 硅溶胶型壳宜用 9098 ℃热水脱蜡 ,水中加入 0.1 %0.3 %的工业盐酸(31 %HCl), pH值为 1.51.2 , 以减少皂化物含量 ,防止铸件产生夹杂 缺陷 。脱蜡后应用含0 .1%0 .3%H Cl 热水冲洗型 壳内腔, 清除残余皂化物 。电热保温水槽脱蜡可以达到 升温快、保温准确、水不沸腾的要求 。可设置多个小槽 交替脱蜡 、换水 , 槽体体积小 、升温快, 保温易、换水方 便。

(2)中温蜡  硅溶胶型壳大多采用蒸汽脱蜡 要求 特别高的零件在脱蜡后在型壳内盛水 ,在高压釜中二次 升温 加压快速降压后热水会沸腾, 带出壳内残蜡 , 使 蜡料脱净 ,减少夹杂

 3 .7 型壳焙烧()

 国内大部分工厂只重视炉内温度显示和控制 ,而忽 略温度记录 应安装机械式电子电位差计(圆盘记录 纸),以便严格控制并记录焙烧温度时间等工艺参数 型壳充分的焙烧,可大大减少因保温时间短或温度低造 成的铸件废品 ,例如 ,弥散性皮下气孔 浇不足冷隔等

 采用天然气煤气发生炉煤气等代替油炉电炉焙 烧, 具有温度高(1 000 1 300 )火势均匀燃烧完 全热值高能耗低等优点,可降低动力成本 50 %(较柴 油),结合双体炉效果会更理想

4  结语

为稳定和提高硅溶胶型壳精铸件质量, 必须对制壳 的原辅材料和型壳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从而有 效地提高我国的精铸件的质量

@by 籍君豪   徐广民   许宏伟

-------------------------------------------------------------------------------------------------

http://s6/mw690/0020Ajqvgy6Ux7mckXb05&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