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骨干培训之社团的作用
(2011-10-26 18:09:26)
标签:
校园文化第二课堂科技创新社团活动杂谈 |
1.有利于完善学生个性,培养一专多能的合格人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当前教育体制自身的制约,单一、传统的说教难以让当代大学生接受,而且存在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充分的调动了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使得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既巩固和发展了兴趣、爱好、特长,又促进了具有个性特征点的志向、品格、意志和情感的生成。
21世纪需求的人才须是拥有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善于人际交往,关心社会和他人,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的高素质人才。学生社团适应这一社会需求,不仅其本身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技能,增进交往的机会,而且其活动内容和方式与社会接轨,也为学生认识社会,培养攻关能力,增强社会适应,促进自我社会化等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高校学生社团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积极融入社会,不断了解社会需求,改造学生自身思想、夯实专业基础,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并通过在社团的积极锻炼后,为今后就业创业积累经验、打好基础,学生的素质得到提升后。
3.有利于推动和繁荣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第二课堂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作为一种非正式团体,是校园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自我塑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还是高校间交流的窗口,有利于改善学校的校园风气,维护校园稳定,并有利于加强学校学生社团之间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校园文化属高校亚文化,体现以大学生为主体创造进行的校园课外活动。也就是说,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校园文化建设是否能够得到加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由于学生层次不一样,兴趣爱好亦各不相同,这些多层次、多风格的学生社团成了同学们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阵地。它对于发展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青年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觉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渠道是以第一课堂—文化专业课程,第二课堂—各类有组织的课外校园文化活动,那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健康的学生社团活动为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学生精神的需求,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4.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社团丰富的类型、为广大成员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成员的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都在社团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一种先进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学生社团正是校园文化中形成这种文化机制的有效阵地。在社团内部,学术问题上提倡百家争鸣,只要不违反法规和校纪校规,允许各种论点的存在,因此它的文化氛围是自由的。同时,成员之间相互尊重,互相帮助,极大的发展了成员的个性,充分挖掘了成员的积极性,使创新意识不是潜意识的存在,而是以一种社会意识存在。
另外,创新活动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大学生要开展创新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足够的活动经费、强有力的指导力量、志趣相投的合作伙伴以及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等等。由于目前教学机制和教学资源所限,学校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组织更多的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同学自发组织的学术性社团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成为广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有形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