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带培养·教学随笔】计算教学中学生该探究些什么?
(2021-11-14 22:31:31)
标签:
教育 |
分类: 名师团队 |
自主探究是学生获得深度认知的有效途径。自主探究能够激发学生大脑的活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猜想、验证、交流这个过程中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个过程为实现学生深度学习提供了可能。小学数学计算课的教学,得其法为表层模仿,悟其理方为自主建构。但是计算课的教学探究什么?怎么探究?其实是授课教师最值得研究的问题。
备课时,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和学情,确定探究的内容,不是所有的环节都适宜探究的。比如一些固有的概念名称的揭示,乘法算式里的“乘数”“积”、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商”……这些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是经过数学长期发展过程后已经固化的算式中的专属名称,就不适合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试想这样的探究只会消耗时间,降低课堂学生学习的效率,对于学生深度思维没有什么意义。
另外,寻找数学信息也不宜作为探究的内容,在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之前只能是“获取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如何加工、组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才是需要学生认真思考的部分。在此仅需要学生罗列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同时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不必作为学生自主探究的环节。
教学中切忌照搬已有方法开展“自主探究”,这仅仅是模仿或者验证,不是探究。比如学生已经学习了23×15的竖式计算方法,就没有必要再组织探索类似思维层次的乘法竖式计算问题了。
计算教学中哪些内容适合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呢?
第一,让学生尝试解决诱发“认知冲突”的问题。
提出问题培养的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恰当的问题可以为学生创造有价值的困境,引发学生的认知上的冲突。对于有困惑但是学生可以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猜想、验证的问题就值得组织开展学生的自主探究,便于学生自主建构新知。
例如在学习了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后,在学习进位加法竖式计算可以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学生利用已有的方法试着计算进位加法,遇到的新问题成为激发学生思考的最佳契机,他们可以大胆猜想、尝试、并且运用多种方法验证计算的结果,这样的探究或许才能真正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二,组织学生探究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
列算式可以作为自主探究的结果,但是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学生未必清楚。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势,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的答案,不但能梳理自己思路的逻辑推理过程,查找问题纰漏,还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同时在欣赏自己、悦纳别人的过程中,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形成情感价值升华,有利于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对于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竖式的算理探究,课堂上呈现出横式、列表、点子图等多种表示方法,如果不加以“理解式”学习,似乎只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打通这些算法之间的联系却为学生理解算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对算理的探究是学生进行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将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知识进行了整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深度思维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