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级名师+活动6】《有趣的推理》课例研究与思考

6月4日上午第3节课,学校开展青年教师自主邀请指导课。青年教师丁佩执教了一节《有趣的推理》数学公开课,名师+的成员、校领导、还有同组的老师听评了这节课。
丁佩老师的这节课,课堂教学激情饱满,洋溢着新教师难得的教学自信,授课中从课堂的导入到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分析、引导、归纳总结,可以看出老师做了精心的设计。整体理念——能够做到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展示汇报,也注重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整体来看进步还是非常大的。
《有趣的推理》作为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对于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的训练还是有一定要求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1、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的推理、判断的过程,能够对这些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2、学会运用列表、尝试、操作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推理,发展推理能力。3、能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在经历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树立自信,体会生活中这些现象中蕴含的数学道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身对学生来说就充满了吸引力,形式又并不是以往的计算或解决问题等,在这种情形下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就需要教者做进一步的思考。我想本着共研共思考共成长的原则,这节课还是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第一,每一节数学课都要紧紧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情境是外在的依托,数学本质内涵才是我们数学课上需要重点关注的,新课改要求每一位儿童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思考问题,这些都要求我们的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时时刻刻要牵着数学思维发展这条主线,不能仅仅陷入丰富绚烂的情景之中。
这节课中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一些有效的推理策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推理,逻辑学指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等。这是推理的本质特点。通俗的讲给小学生,就是从已知信息出发分析判断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期间的思考过程,必须严密科学准确,不能有任何主观的臆想。例如有的孩子说因为笑笑是女生,所以她就不是足球队的,理由是女生不爱踢球。这就不是抽象的逻辑思维。
第二,课堂上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方法形成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思考后内化的过程。有时慢一点才能筑牢根基,才能事半功倍。
列表法在这一节课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学生会怎么想?是否是学生认可的好方法?初次接触推理情景不复杂,信息也不多,学生很容易推理出结果,但要完整地、准确地、恰当地记录这个过程,列表法相对的简便易行,也更直观一些。所以在问题的提出后不妨允许学生百花齐放,将学生最原始的思维状态暴露出来,顺势引导更为自然一些。
进行推理的切入点很重要,有时不止一个切入点,有时可以通过肯定判断展开推理,有时也可以通过否定判断展开推理,学生自由表达固然可以,但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仔细聆听,听一听这些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哪种方式更便捷一些?哪种方式你最喜欢?有时知识技能和方法不用老师教,在观察、聆听以及模仿的时候,学生潜移默化就有了思考的结果。
第三、审辩式思维的培养也时时刻刻融于数学课堂中,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做题,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是现实中的问题。
就像这节课当中的“老师如果9点去出差,上午还能回来上课吗”我想提出这样问题的孩子,他一定有质疑的精神,生活中是一个爱思考的人。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有的孩子说“这个计算结果有问题,爸爸的身高3.5米正常吗?”“老师,淘气家的厨房不可能是4.5平方分米吧?”"这道题的计算结果错了,因为个位一定是3"……很多时候学生计算出结果,便长舒一口气,而反过来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再次进行的自检式思维却更加难能可贵。面对这些学生,老师一定要鼓励和表扬。
平平常常一节课学生的收获有所不同,但是老师若是时常反思,时常改进,或许能适当的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那么课堂学习的深度有了,效果肯定会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