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峰说文昌】五:北宋宰相范仲淹为何要在文昌建孔庙?

标签:
文化 |
分类: 刚峰历史文化随笔 |
上期说到文昌孔庙是中国唯一座不开南门的文庙,至于为何不开?瓦还没有揭秘。其实,这个秘密很简单,但却蕴涵着一个千百年来的故事传承。它源于唐初人们发现七星岭的风水格局,却至今影响代代文昌人。文昌之所以能以“文运昌盛”而天下闻名,都源于这个故事的激励。
http://s11/mw690/0020uipigy6UEDqSjiica&690
话说,自唐人发现文昌有个出状元的风水宝地后,历代文人墨客均希望此地能在这里有个应验,让文昌人能中个状元,以不负“天移北斗下南溟”舆地。然而,自唐至明,文昌境界内却并没有人登榜中魁,这让许多有识之士开始疑虑,莫不是风水布局不对?于是,在明朝时,有县令在重建孔庙时,特意改地址与建筑风格,留下誓约:文昌人一天不出状元,文昌孔庙就一天不开正南门。没有想到,立庙人的誓言至今没有实现,文昌孔庙自北宋庆历年间始建到今,近一千年了,文昌始终未出状元,所以文昌这座孔庙也就始终没有开正南门……
这就是文昌孔庙不开a正南门的历史故事简历!
其实,每一个读书人,听了这个故事,都会油然而生起一份苍凉一份悲伤。
北宋之前海南,中原文化落地生根的并不丰富。衡量一种中原文化的传播落地的标志,其实,就是看它的庙宇的落地。中华传统文化的儒、释、道均有自己的传承方式,但其共性的传播均为广建庙宇,开坛收徙。其中,儒学的传播代表官方的方式,就是兴建孔庙,建制学宫,开设书院,举办科举。
儒学的这个制度虽然从唐开元初,由皇帝下诏“各州、县皆立孔庙”始,但由于海南岛的偏远,朝廷的红头文件执行的并不彻底。
海南史志上留给我们的资料显示,孔庙在海南的落地,是北宋政府干的事,是在北宋庆历年间,朝廷考虑到海南的实情,并没有在每个县都立座孔庙,而只是在当时分别为海南建有琼州、崖州与文昌三座学宫。
http://s4/mw690/0020uipigy6UEDvGz3d13&690
http://s9/mw690/0020uipigy6UEDvJVuoe8&690
http://s16/mw690/0020uipigy6UEDvMRTpcf&690
http://s6/mw690/0020uipigy6UEDvP2qV05&690
偏僻地区的海南岛,因为穷,虽然无力在各县兴办学宫,但也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率先兴办了这三座学宫。琼州学宫与崖州学宫属州府性质,立州学有理有据,且一北一南,布局合理。唯有文昌学宫却属县级学宫,北宋时期的海南,仍然立有十三县,为何其它县都不立县学,唯文昌专设?且文昌靠近琼州府,是何原因,让朝廷专门批准文昌立孔庙?
这个原因还是因为源于七星岭出状元的风水舆地,还得感谢宰相范仲淹,对文昌这块地域的情有独衷!
史载范宰相虽然没有来过海南,但对琼岛的教育却非常在意。为传播中原文化,他特命他的得意门生改革派重要干部,时任国子监教授的宋守之出任琼州知州,并从东观藏书馆中,抽出部分藏书以皇帝名誉赐给琼州学宫。史载,当时,琼州府的上级单位广南西路提刑彭次云还特意派遣监书一员负责这些御赐图书的管理。史载,当时的琼州知州宋守之还“躬身讲授,人始知向学”亲自登坛讲课,并捐资创建了一座尊儒亭。从此,孤悬海外的海南岛开启了教育之风,据宋本《记纂渊海》:“陈孚从宋公贯之学,郡人得进士出身自孚始”琼山人陈孚受益学宫成为海南第一位进士。
文昌作为当时的琼州县一级的最早开办的儒学,应该感谢当时的知州宋守之。此人不仅是当时琼州府最高长官,是教育家更是著名的风水大师。特别是他是当朝宰相范仲淹的得意门生。本来,朝廷只批了二座州学,然而,当他到任后,听说并亲自勘探了七星岭的舆地后,立马向他的恩师汇报,并行公文,硬是将文昌学宫批下来了,在当时经费紧张之下,依然还能在紧邻琼州府六十余里之外的七星岭下,创办一座海南县级儒学学宫。
正规地说,文昌状元梦应该从唐初的李世民算起,应该从北宋庆历年间当时的琼州知州宋守之传承,从此,繁衍至今,文昌人冲状元梦的追求,都寄托在这座孔庙中。
可惜的宋朝时的文昌志书因明朝万历年间大地震,几乎失传了,查不到当时兴建孔庙的祥细地址。好在,从明朝的《琼州正德志》中可知,文昌还是在宋朝时有出过一举人,可谓宋朝时期文昌儒学的主要成就之一。
http://s1/mw690/0020uipigy6UEDDcOk0d0&690
更为惊诧的是,赵知县这一约言,没想到过了600多年,文昌人一代接一代信守不移。无论文昌城头上变换了多少大王旗,孔庙大门至今还是侧门开!
从北宋建文昌孔庙起至今,近千年的历史,淹没了多少读书人追求冲击状元梦的步履,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消逝在历史的风云里。欲知文昌仕子如何冲击状元梦境?请看下期《琼州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