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西风东渐》三十一直在路上
(2018-10-31 19:51:11)
标签:
黄宗羲崇祯顺治顾炎武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明末清初五大家都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用于反清复明,他们多半有很多年在起义、流亡、求援、联络,而在反清复明失败之后,他们选择的道路却各自不同。
黄宗羲选择了退隐、著书、讲学,王夫之选择了躲到深山里,在深山里艰难地写下自己的思想,朱舜水选择东渡扶桑,在异国求助无果之后,终于在异国成为一代大儒,“复社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选择出家为僧,以僧人的名义潜心学术,在很多方面都有杰出作品,但终于还是被捕,最后自沉于文天祥路过的惶恐滩头。而顾炎武与他们都不一样,他一直行走在路上,他在反清复明的路上,或在为反清复明做准备的路上。而在这条路上,他却意外地开创了有清一代规模最为宏大,成就最为惊人的学术。
但是这条道路的开始,或许却是一场意外的家变,以及一个意外的仇敌。这场意外的家变让顾炎武家破人亡,而这个意外的仇敌叫叶方恒,其以顾炎武为仇的动机,或许只是因为贪图顾家的财产。
叶方恒是昆山的一个进士,在山东作过县令,做官的时候倒算得上中规中矩,丰年建社仓屯粮食,荒年募善款救济灾民,还有什么以清廉自许啦,建书院啦,劝学啦,教育民众啦,民声倒也不错。可在家乡昆山,却似乎是另一个样子,他在昆山是大地主,家产很多,而且似乎习惯于巧取豪夺。本来嘛,那些小民家产被夺了,也没有人为他们说话,也不会有人记得,更不会有人写到史书里,而士子们传颂的,也许依然是叶县令“政简刑清,废坠皆复”,人们以他与范丹、韩韶相提并论。范丹、韩韶是谁?是汉代有名的廉吏,所以这个评价实在是很高的。
可惜的是,叶方恒这次遇到的是顾炎武,或者说,他看上了顾炎武的家产。
一切还得从崇祯末年说起。你晓得的,与兵荒马乱相伴随着的,通常都是水旱濒仍,所谓天启四骑士,那都是成双成对的。而在那时,正好顾炎武的嗣祖顾绍芾和兄长顾缃先后去世,他的嗣父去世的更早嘛,所以可以说家中无人。其时又遇到了吴中大旱,而朝廷的钱粮恨不得加征到崇祯三十年,所以“一时丧荒赋徭猖集”,顾炎武无奈,就将祖产800亩田地贱价典给了叶方恒。
这还不算,家门还非常不幸,大家族互相算计的事,也出现在了顾家。顾炎武的堂叔等人为争夺遗产,又挑起了事端,甚至与本来就想侵吞顾炎武家产的叶氏内外勾结,顾炎武在昆山千墩的故居和在常熟语濂径的住所好几次被这伙人洗劫和纵火焚烧。
到了顺治七年,叶方恒大概是看着顾炎武反清复明玩了这么多年还没有把自己玩死,又想加害顾炎武,可能就是到朝廷告密什么的。而顾炎武见到事已至此,只好剃了胡子,乔装打扮,改名蒋山佣,以一个商人的身份在外面流亡了五年。五年之后他回到昆山,可谁承想他们家的世仆陆恩,见顾家家道中落,小主人又一直在外面,也与叶家勾结,以顾炎武与南明朝廷私通的名义控告顾炎武。顾炎武很果断地处死了陆恩,而叶方恒又与陆恩的女婿勾结,把顾炎武绑起来处以私刑,还逼他自杀。幸好顾炎武的好友与松江府兵备有关系,为他说情,最后由松江府把人要过来审理,以“杀有罪奴”结案。
死罪是免了,但牢狱之灾是少不了啦。他的好友归庄继续营救,求到了当时的文坛领袖钱谦益。钱谦益提了个条件,说我如果顾炎武是我的弟子,我就方便说话了。归庄当然救人要紧,就代顾炎武拜钱谦益为师,可顾炎武怎么可能拜钱谦益这种投清文人为师呢,找钱谦益要回拜师贴没要成,就托人四处张贴告示,说自己根本没有拜钱谦益为师。钱谦益大概已经以顾炎武是自己弟子名义说过情了,现在四处都是这种告示,搞得很没面子,只好说,顾炎武现在还在牢里就贴这些东西,未免太性急了些。
但不管怎么说,顾炎武还是在一年后出狱了。而叶方恒呢,居然还不死心。陷害不成,就亲自上阵,雇刺客刺杀顾炎武。顾炎武在南京太平门外的时候,就遭遇了刺杀,幸好被人救下。叶方恒接下来又派了几十个歹徒把顾炎武住处洗劫了一遍。
到了这时候,顾炎武可以说是无路可走了。七年之间,他曾六谒明孝陵,他甚至在顺治十一年迁居到了南京的钟山南麓,在他看来,南京终究是华夏光复的根据地。他一直关注着各路义军的动向,他曾为郑成功北伐胜利,为张名振大破清兵,在镇江金山遥祭明孝陵而作诗欢呼。他曾与归庄、陈忱、吴炎、潘柽章、王锡阐等共结惊隐诗社,表面上是遗民们诗词唱和,实际上是商量反清大计,只是最后起义失败,死难众多,诗社解散。七年之间,他还希望能南下与抗清力量会合,但因为种种原因,终未成行。到这时,他决定反其道而行之,他要北上,他要到广大的北方沦陷区去,去北方联系抗清志士,去祖国各地去考察地理、人文、风物、经济、险要、城垣、形势、卫所、关寨、岛礁、烽堠、民兵、巡司、马政、草场、兵力配备、粮草供应、屯田,甚至当地的农民起义和社会动乱,他都要一一考察,他要为将来的大事准备一切资料。所以他回到了家乡昆山,变卖了一切家产,只身北上,从此一去不回。这一年,他四十五岁。
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他不知道这些资料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场,但他知道,这件事非他莫属,他甚至没有一个帮手,他所有的,只是两匹马,几袋书。只是他不知道的是,他这一去就是二十多年。
那么,他这二十多年里,都搜集了些什么资料,又有哪些心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