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西风东渐》二十七颜李学派
(2018-10-05 11:44:00)
标签:
王阳明崇祯八股文清朝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李塨比颜元小二十四岁,他出生的时候,都已经是顺治十六年了,再过得两到三年,就是郑成功北伐失败后收复台湾,康熙帝登基,以及永历帝被吴三桂勒死的时候啦,所以那年头比较常见的抗清斗争,对于李塨应该是比较陌生的。更何况,李塨同样生在京畿一带,这里从甲申年起就一直在大清国的手上,南方长期存在的什么天地会,势力也到不了皇城根下,所以对于李塨来说,倒真算是生在大清朝,长在大清朝,他对于前明的故国之思,不会比当日的普通人更深。
这一点也许是颜李学派与黄宗羲、王夫之、朱舜水以及顾炎武几个南方思想家的根本区别。没有对天崩地裂的刻骨体验,没有长期抗清斗争的记忆,他们的思想里自然就不太会有民族主义或夷夏大防的东西,所以他们比起其他几人来说,更象是一个纯粹的清朝学者,而不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
颜李学派与其他几个人,还有个区别就是对于宋学的决绝,他们对宋明以来的儒学传统,实际上是很少有什么继承的。他们同样也并非继承自汉代的古文经学或今文经学,虽然也说是回到孔孟,但对于孔孟他们同样的是“托古改制”,更象是借孔孟的“六艺”实践,来完成他们的社会改造。这个改造,首先是从学校教育开始的。他们并不怀念明朝,他们同样也不寄希望于清朝,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创一种新的局面。他们甚至不寄希望于时运,在他们看来,他们多努力一些,多影响一些人,社会就有一些变化,而不应该等着什么时运到来。
不过话又说回来啦国,颜元和李塨虽然思想一脉相承,但风格却略有区别,这可能是因为两人的出身实在是太不相同了。
这么跟你说吧,李塨的家族环境比颜元要好很多。颜元幼时就失去了父母,好不容易拜了个老师,还为师娘不容,而养祖父家里呢,又被叔叔排斥,最后不得不离开,甚至还经历了家道衰落不得不二十岁就得想办法养家糊口。而李塨呢,家境虽然也一般,但至少还是比较顺利的,甚至李塨的最初启蒙,也是来自于父祖。
这么跟你说吧,李塨的武学训练来自于祖父,而经学训练来自于父亲。他的祖父虽然家里也不算殷实,但灾年还救济一下穷人,他的父亲虽然不参加科举,做不了官,可也算是清贫的书香门第。到了李塨呢,虽然到二十二岁时就不得不行医、教书以补贴家用,但十五岁娶颜元好友王法乾的妹妹为妻,十九岁考秀才时得了第一名,也算是不错啦。
不过,也许他的转变还是来自于颜元吧。如果没有遇到颜元和王法乾,也许他十九岁秀才考试第一名,二十多岁再中个举人啥的,家道也就兴盛起来了,我们后世也许还能听到个名臣李塨吧。毕竟,他比小玄子还要小上几岁,整个地都是生活在康熙年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可遇到颜元之后,他就不想参加科举了,毕竟在他看来,如果现在的科举教育是不好的,为什么我还要参加呢?
不考科举,他要做什么呢?要真正地学习啊,要传播颜元的学说啊。
怎么样才叫真正的学习呢?他制订了一个计划,然后把任务分配到每天,搞了个日程表,他一日习礼,三日学乐,五日习律,七日习数,九日习射,书则随时学习。他除了拜颜元为师外,还先后学琴于张函白、冯颖明,学射于赵锡之、汪若纪、郭金城,学兵法于王余佑、张文升,学书于彭通,学数于刘见田,又学乐于毛奇龄。除了日程表之外,每天评价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写学习日志。
那又该怎么样传播颜元的学说呢,这就体现出他和颜元的区别啦。颜元不太爱跟人交往,经常来往的没几个,有时脾气不好还闹翻了,对于有钱有权有势的,颜元根本不愿意登门,而他则交友广泛,其中也不乏达官贵人。颜元根本不愿意写书,一生只留下四本小册子,而他则写了几十本书,涉及政治、历史、经济、教育、制度、考据,比颜元走得更远,对天下治平之道说得非常透彻。颜元不愿意收学生,当校长也只当了半年,而他则一生都在传授颜元的学说。颜元不愿意收别人的礼品,而他则来者不拒,哪怕是给钱也要,他说我收这些礼是有用处的,用处就是发展新式教育,传播颜氏学说。这也无怪乎他的大舅子王法乾说颜元是狂,他自己是狷,而李塨则比较中庸啦。
哪怕在新式教育的具体操作上,李塨与颜元也是有区别的。按颜元的办法,孩子从小就应该一边读书一边劳动,甚至读书也不是死读书本,书本嘛只要能识得几个字就可以了,主要还是在实践中学,而大学则要分多个书院,只有那些不想成才的,才送去科举。
而李塨的办法呢?小孩子八岁到乡里小学读书,教的都是孝悌啦幼仪啦,还要认字,要背九九乘法表,还要读《孝经》、《论语》、《大学》、《孟子》、《易》、《诗》、《书》、《春秋》、《周礼》等,除此之外,还有音乐和舞蹈。
到了十五岁,就可以进县里中学,教的就是六德、六行等品德教育,《资治通鉴》啦,古文啦,以及各种经世济民之道,除此之外,还有礼仪、音乐、骑术、射箭、书法、数学,还得会写策论。聪明一点的,还可以读九种经书以及二十一史。这样到了二十岁,学习合格的,就可以到郡里上学,可以教更多的东西,全面考察学习的品德、言行和技艺,再经藩学、成均的学习,察试的考核之后,就成为大学生,啊不,太学生啦。
那大学又该怎么学呢?这时就可以分专业啦,总共可以分成礼仪、乐律、天文、农政、兵法、刑罚、艺能方域、理财、兼科九大学院。
可见李塨的教育理论比起颜元的来说,更成体系,也更注意新旧兼顾,但即使如此,实现起来应该还是比较难的。毕竟,建立学校,还得让学校代替科举,还真不是件容易事,之前不止一个人尝试过,甚至朱元璋以帝王之尊还推行过,曾经取消科举十年,但最后还是放弃了。也许,学校代替科举终会到来,只是,无论颜元还是李塨都看不到那一天罢了。
不过,在明清鼎革之际,提倡近代教育,并不止颜元和李塨两个,甚至直接学习西学,会通中西的科学家,也颇有人在,只是在时代大潮裹胁之下,鲜有人知罢了。那又是些什么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