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九卷《西风东渐》十一最后一位心学大家

(2018-05-02 18:47:13)
标签:

传教士

天主教

教案

南京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万历三十八年。

 

这一年,耗尽大明朝国力、最终胜利的万历三大征已经结束十年,而将要进一步耗尽大明朝国力的萨尔浒之战,九年后就要到来。

 

这一年,耗尽大明朝政治力量,历史数十年的“争国本”事件已经告一段落,宰相更换,官员黜退,万历怠政,斗争双方都是元气大伤,正在暗潮涌动,三大案中的第一案“梃击案”五年后即将到来。那之后,福王外迁,万历敛财,党争将进入白热化的阶段。

 

这一年,法国波旁王朝的开国之君亨利四世被刺,而继任者路易十三继位。

 

这一年,西风东渐的重要传播人利玛窦,以及晚明启蒙时代的重要标志人物袁宏道相继去世。

 

这一年,王阳明逝世八十一年。

 

这一年,在王阳明的家乡浙江余姚,一个后来注定要让历史记住名字的男孩出生。在这个男孩出生前,据说他的母亲梦见麒麟入怀,所以这个男孩小名“麟儿”。

 

男孩的父亲是东林党的著名人物,所以当然的,与魏忠贤不太对付,最终也因为屡次弹劾魏忠贤而被害,成为“东林七君子”之一。十八岁那年,崇祯皇帝诛除魏忠贤,他上书请求诛除阉党余孽,在朝堂上从袖子里拿出锥子刺许显纯,当众痛击崔应元,拔下仇人的胡子归祭父灵,人称“姚江黄孝子”,皇帝称他是“忠臣孤子”。

 

回到家乡后,他发愤读书。不过他并不喜欢当时的八股文,所以当然的,他也没有科举中第。他更喜欢的是东林一脉的心学,所以他以东林传人自居,建“续钞堂”,又师从后来绝食而死的、晚明最后一位思想家刘宗周。等到张溥建立复社时,他又加入复社,并在家乡余姚建立分社。

 

但好景不长,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杀,而南明弘光政权掌握在阮大铖手里。弘光皇帝源出与东林党一向不太对付的郑贵妃和福王一脉,而阮大铖就是他之前所说的“阉党余孽”,自然也不会喜欢他这位东林传人,阮大铖编《蝗蝻录》,把东林党称为“蝗”,复社称为“蝻”,他当然也赫然在列,因此被捕入狱。

 

不过弘光政权玩了一年就把自己给玩完了。他脱身回余姚后,根本没有时间庆幸,因为清兵就要来了。于是他散尽家财,召募了六百青壮年,响应反清武装,加入鲁王一系。其后几经辗转,他不是在战斗,就是在逃亡,要么就是在联络各路义军,甚至还渡海到日本求援,一直到达长崎岛。但也不知是因为语言未通,还是因为日本当时已经锁国,还是因为日本当时是封建国家,政权是分散在各地大名手里,最终没有成功,只好回来。

 

他这么出死力反清,自然也被清廷看不惯,几次通辑。他弟弟宗炎两次被捕,几乎处以极刑,而他的儿媳病死,小儿子、小孙女都病夭,就连故居也两次遭火。

 

等到顺治十年,鲁王已经因为与郑成功的矛盾而自去监国名号,一度移居南澳,他也已心灰意冷,回乡著书。这一年,他四十三岁。

 

不过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尽管在弘光小朝廷他斗不过阮大铖,尽管在鲁王麾下他左支右绌,屡战屡败,但回乡著书讲学后,却声名迭起,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家。他的著作涉及政治、哲学、经学、史学、文学、教育、天文、历法、数学、地理、算学,思想深邃,著作宏富,有五十多种,三百多卷,几乎是包罗万有。

 

等到康熙十七年,他六十八岁时,康熙也许是真不在乎这个糟老头子当年曾经抗过清,也许是想证明自己不在乎,居然诏征他为“博学鸿儒”。他的学生自然代为力辞,不管怎么说,也不可能做大清的臣子啊。

 

康熙十九年,康熙皇帝又命地方官“以礼敦请”他赴京修《明史》,他又以年老多病坚辞。康熙皇帝没办法了,毕竟七十岁的人了,硬抬也不合适,说不定从浙江抬到京城,人就没了,所以就令地方官抄录他其所著的明史论著、史料送交史馆,又延请他的儿子和弟子万斯同参与修史。考虑修史这种种关系一代忠奸的评判,以及子孙后世的大业,他还是让弟子去了,但只能以布衣身份参与,并在赠别诗中以“四方身价归明水,一代奸贤托布衣”相许。所以他的弟子虽然在京城修史十九年,不过一不住官衙,只在朋友家里,二不领职,三不拿工资。而他呢,可能觉得时日无多,也在这年停止讲学,全力著书,直到八十五岁病死,一直都在写书。

 

病死之前,他作为大明朝的遗民,要求下葬时把头发散开这个当然是需要的,但却有更过份的要求,那就是一不许用棺材,只能放在大石头上,二不能做佛事,还有葬礼头七二七什么的也不能做,连纸钱都不能烧,三连衣服都不要穿,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他的儿子自然非常为难,如果真这样下葬自己的老父,岂不要被世人骂成不孝?但如果不这样,首先就得被自己老父骂成不孝,真的是两头难啊。

 

不过话虽这么说,他自己倒是很释然,他临终前给孙女婿的信中还说,自己有四个理由可以安心地死。哪四个理由呢?第一,岁数到了,都八十多岁了,可以死了;第二,一生虽然没做什么好事,可也没做什么坏事,心里无愧,可以死了;第三,的确有些心愿未了,但也算是尽力了,见到祖先也没有什么愧歉的,可以死了;第四,一生写了很多书,也许会失传,但自已看下来,倒也不比古代的名家差,也可以死了。有这四个理由,你说我对于死亡还有什么害怕的呢?又有什么痛苦的呢?

 

是的,他的确没有什么可痛苦的,他这一辈子,十八岁在朝堂上痛击杀父仇人,三十五岁开始抗清,四十三岁著书,五十三岁到七十岁讲学,八十五岁去世。他的那些书,本本都是经典。他的那些思想,也是远远超前于那个时代。

 

也许真正要感到遗憾的是我们这些后人,因为他的那些思想,不仅超前于那个时代,甚至也超前于同时代的泰西,但终于被埋藏起来了,就连他所在的阳明心学一脉,随着他的去世,也几乎绝迹于华夏,只在东瀛流传,直到很多年后,再从东瀛传回。

 

这个拥有一生传奇经历的人,就是阳明心学的最后一位大家黄宗羲。阳明心学始于余姚,而终于余姚,也许真的是一种命运的安排吧。

 

那么黄宗羲的思想又有哪些超前之处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