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八卷《帝国黄昏》四十七 曾左李的关系

(2017-10-18 10:59:07)
标签:

曾国藩

左宗棠

李鸿章

慈禧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曾左胡李四个人常常并称。

 

他们四个人,同是平定太平天国的功臣,同是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同是大清国中兴的名臣。事实上,他们也同是湘军集团的大佬,而且还是关系不错的好朋友。曾左胡,是宿松会议的三个主要参与人,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左宗棠还是曾国藩的老乡兼幕宾,而且他们两人的仕途,都差不多出于曾国藩的举荐。

 

但是,随着太平天国渐渐衰亡,除了胡林翼早死之外,其他三个的关系却似乎不怎么好。

 

先看曾国藩和左宗棠。

 

左宗棠也是湖南人,在太平天国已经起事的第十年,他还是寄人篱下,还因为得罪上司,出奔投身于曾国藩幕府。也是在这一年,在曾国藩举荐之下,他当了四品的京堂候补,跟着曾国藩打仗,后来也是曾国藩举荐他做了浙江巡抚。按理说两个人的关系应该很好啊,可是他们怎么又闹起来了呢?

 

原因大概有三个。哪三个?

 

第一是因为沈葆桢。左宗棠很为沈葆桢打抱不平,认为曾国藩管得太严,搜刮太狠,写信指责曾国藩。后来沈葆桢和左宗棠先后在福建办海军,办船厂,办洋务,跟淮系对抗,基本上穿一条裤子。

 

第二是因为李鸿章。这个主要是李鸿章办淮军之后,不仅上海海关到手,苏北的税银到手,而且还把手伸到浙江,攻占了浙江的几个县城之后,也是把税收完再走,但是他们向曾国藩告状的时候,曾国藩听之任之。

 

第三还是因为曾国荃。话说曾国荃血洗南京城之后,朝廷对此不太满意,想让曾国荃把抢的金银交给朝廷,曾国藩正在为他弟弟的将来想办法呢,那边左宗棠却上奏折说,虽然曾国荃号称天京城一个不留,但幼天王却逃走了。曾国藩认为左宗棠在造谣,幼天王没有逃走,就是没有活捉,也必定死于乱兵,这个时候说这种话,那是落井下石。

 

但是,左宗棠一如当初因为耿直得罪上司,这次估计也一样,可能是看不惯曾国藩的为人,可能是看不惯李鸿章,而曾国藩袒护李鸿章,也可能是看不惯曾国荃,但是他没有象彭玉麟那样直接请诛,而是在关键时候捅一刀。

 

当然,也有人说,这本来就是宿松会议时定下的苦肉计,两个人演戏参清廷看,让清廷对汉人实权派放心。据左宗棠后人说,其实两个人写奏折,都要抄一个副本给对方呢。也有人说,后来曾国藩解散曾老九的湘军时,给左宗棠和沈葆桢都各留了几万人,就是让两人继承湘军遗产。

 

这似乎也有道理,但是也有人说,两人根本不通书信。至少在朝廷看起来,两人关系是很差的,两人互相看不惯。

 

不管怎么说,清廷的确是很高兴的,奕沂更把左宗棠看成自己人。自己人当然升迁快了,左宗棠在咸丰十年,也是太平天国闹起来的第十年,在曾国藩和胡林翼推荐下,才从四品京堂候补起步,然后一年后做到浙江巡抚,两年后做到闽浙总督,跟曾国藩平起平坐,互不统属,厉害不厉害?

 

最后左宗棠一直位极人臣,在曾国藩淡出之后,带着湘系集团,办洋务,练军队,跟新兴的淮系集团分庭抗礼。在福建,在西南,在西北,都有他的影子,最后甚至入了军机处。要知道,曾国藩和李鸿章虽然也算是位极人臣了,可也没有入过军机处啊。

 

再看曾国藩和李鸿章。

 

李鸿章其实在这些人里,出身是最高的。比起举人出身的左宗棠,同进士出身的曾国藩,他可是二甲第十三名,钦点的翰林。当然,他也是曾国藩的门生,在安徽办团练,结果被太平军打得大败,只好投奔曾国藩,做起了曾国藩的幕宾。

 

然后,奕沂不是想借洋人的力量来摘湘军的桃子么,不是说没有洋人,太平天国平定不了么。曾国藩就干脆让回李鸿章安徽办淮军,还送了好几营的湘军给他。李鸿章办好淮军之后,直接拿下上海,把洋人的桃子都摘了。奕沂当然也只好以笼络为主,然后分而化之。

 

而两人的矛盾又有哪些呢?

 

第一是宿松会议的旧事。

 

当时出身举人,同为幕宾的左宗棠都参与了核心机密,而出身进士,官阶也更高的李鸿章反而在外面,据说李鸿章是不服的。当然,这种对大清国不利的事,奕沂未必知道。

 

第二是利益的关系。

 

曾国藩和李鸿章不是都办洋务么,不是一个在安庆,一个在上海,都是各种办厂各种造船买船么?不是两个人都很护短么?不是都把自己兄弟,门生,同乡护得死死的么?不是都拼命的占资源,拼命地弄钱,拼命地扩军,拼命地办工厂,开矿山么?那就让他们去争,他们去抢。比如曾国藩想造船,偏不让,然后告诉李鸿章,朝廷准备给你钱让你买船哩。

 

这事就比较有搞头了,总之,就是有矛盾扩大矛盾,没矛盾制造矛盾。

 

所以当时的曾李关系,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这两个人,其实是又联合又斗争的。当清廷对洋务派整体打压,让洋人,或清流,或满族亲贵来抢夺洋务派利益时,这两个人就穿一条裤子,亲密无间,一起抵制。但是当清廷对其中一个拉笼时,他们又会因为争夺资源而斗争。

 

至于李鸿章和左宗棠,那个关系就更一般了,李鸿章还在上海,左宗棠还在浙江的时候,两个人就在抢资源,互相告状。后来一个掌握京畿沿海,一个陈兵西北,更是互相牵制,互相争斗,一个说要搞海防,一个说要搞塞防,一个说要打法国,一个说不要打法国,一个说要防俄国,一个说要防日本。这也让清廷乐于拉一派打一派,游刃有余。

 

总之,通过在湘军集团内部找对手,大清国在叔嫂同治时代,成功度过了继第二次鸦片战争危机,太平天国危机之后的湘军危机。尽管在地方上看,汉人的力量上升,但是在朝廷来看,满族亲贵仍然牢牢掌握权力。而且自奕沂之后,亲王不能入军机的祖制也被打破,后来的军机领班大臣,全是亲王。从某种意义上说,朝廷中枢方面,满族亲贵的力量不仅没有衰弱,反而加强了。

 

那么,这个叔嫂共和时代,有没有其他新的矛盾和斗争呢?

 

当然有,这个叔嫂之间,在共同掀翻了肃顺之后,也是斗得风生水起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