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帝国黄昏》二十三 伊里布的任务
(2017-07-27 19:12:00)
标签:
清军英国火药火炮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伊里布,姓爱新觉罗,算是皇亲国戚。他擅长处理边务,剿抚得当,在云南和缅甸一带颇有声名,算是能吏。然后他还是嘉庆年间的进士,又是皇室里少有的两榜出身的人物,算是文武双全。再看这一次事件,在临危受命之前,道光皇帝心腹爱将之一陶澍病死,而伊里布上任两江总督之后,听说英国人攻占浙江舟山,他马上从苏皖赣三省提前调兵一万余人,增守各海口,办事不可谓不果断。可能也是因为这个,让道光皇帝二话没说,就让他出面主持大局了。
但六十八岁的能臣伊里布,和六十七岁的宿将余步云到了浙江之后,根据他们的所了解的信息,然后仔细盘算盘算,悲哀地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什么问题?他们发现他们其实是打不过英国人的。
但是问题是,道光皇帝不知道啊。
道光皇帝踌躇满志,在他看来,英夷九万里而来,除了船厉害一些,也没多大长处,还能比张格尔难打?还能比白莲教难打?还能比大小和卓难打?现在伊里布是抚边多年的名臣,麾下又有不少历经大战的宿将,区区英夷,还不束手就擒?
道光帝说,这样吧,等各省抽调的兵力到齐了,然后军饷军需也齐备了之后,你们就兵分两路吧。一路水师,炮毁英夷战船,断其归路,务要全迁。一路登陆,居高临下,收复县城。总之,既要收复失地,还不能让英国人跑了,还要快。至于怎么完成,朕是外行,你们都是打仗打老了的,就“便宜行事”吧。
围绕这个任务,各路英豪那是献计献策啊。
比如闽浙总督邓廷桢的建议就是,以逸待劳,先坚守,同时造好大船,等到英军师老兵疲,以水师从秘密水道进袭,同时大军齐发,一举恢复。
而且林则徐的建议更为大胆,他认为英国人喜欢缠着腿,所以一旦倒在地上,别说清兵了,就是乡民也能活捉啊。所以呢,我们让清兵扮做乡勇,或招募乡勇做团练,总之,趁着鬼子在四处招揽百姓去定海种地,恢复生产的大好时机,混进去,从内部下手。然后大量小船攻打其中一个港口,那港口大船不容易进去,然后登陆到山上,居高临下,再里应外合,一举拿下。
但是在伊里布看来,这些计策没一个管用。什么秘密水道,哪有什么秘密的水道能躲过英军那堪比千里眼的西洋镜啊?还有说小船比大船管用的,拜托,几千吨的大船,上面上百门炮,你就是一百艘小船也拿人家没办法好不好?至于浅水内河,英国的蒸汽轮船虽然不大,可跑起来跟飞似的,快马也没那么快,一阵烟就过去了,你怎么跟人家斗?还有用清兵扮乡民的,让乡民当乡勇,要从内部下手的,拜托,人数少了根本起不了作用,人数多了,你当人家傻啊?
总之,真的是技不如人,攘外安内总无策啊,但是跟道光帝怎么交差呢?
目前肯定只能是拖字诀,一边拖着,一边招募乡勇玩潜伏,一边跟英军接触,试图谈判。不过潜伏外加接触之下,倒也有所收获,他发现英国人有一个特点。什么特点?那就是英国人很看重每一个自己人,不光是英国士兵,哪怕是替他们做事的仆役,给他们提供情报的汉奸,他们都是想着办法关心,不让这些人受到伤害。如果这些人有谁被清兵抓了,他们要用一切办法把人赎回来。
所以伊里布和余步云想啊,或者,可以从英军战俘下手。但是,英军战俘在哪呢?还是只能等。而道光皇帝,也在这期间,下了二十多条谕旨,要求伊里布赶快出兵,尽快出兵,朝廷用兵一天要多少钱你不知道?贻误战机,让英军回过味来,跑了,你能负责?
就这样拖着拖着,又是好几个月过去了,广州那边的主导者,都已经从林则徐换成了琦善,伊里布总算等到了一个机会。那是英军的军事勘察人员,跑到舟山以外的地方勘测地形,跑得太远了,结果被乡民抓住了,然后交到了官府手里。
现在伊里布手里除了这名英国炮兵上尉,还有八名孟加拉仆役,在海上失事的英国运输船上的二十九名船员,以及一名汉奸,伊里布不相信英军不动心。还有啊,伊里布还有另一张牌,就是上奏朝廷,替英国人申请开放宁波,让英国人来做生意,伊里布也不相信英军不动心。
那么派谁去谈这件事呢?
官太大了不行,太不安全,如果被扣了更不好,而且也怕朝廷怪罪啊,官太小了,没有说服力。而且这人还要会察言观色,能说会道,有谈判技巧。还有啊,最最关键的是,这人要可靠,不能反被英国人收买了,当了汉奸。
伊里布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人。那个人是谁?他的家人张喜。张喜跟着伊里布多年,为人可靠,又长期在边疆地区,熟悉夷务,而且为人机敏,是不可多得的外交人才。伊里布就弄了个六品衔,派张喜去了英军的舰上。
张喜也的确是不辱使命,临危不惧,不卑不亢,既不失立场,赢得了英国人的尊敬,又释放善意,为达成共识创造条件。
不过,就在张喜跟英国人开始逐步深入,达成共识的时候,伊里布的后院却起火了。
起什么火?原来江浙一带的官员,已经反感伊里布很久了。为什么呢?因为伊里布在大军云集之后,居然开始谈和。然后呢,可以说除了余步云以外,其他的人又都是主战派,这些人不能忍啊。在他们看来,要不是伊里布,他们早就大举反攻,拿下定海了。都是伊里布,畏畏缩缩,只知道谈判,谈判,区区英夷,有那么难打么。
尤其是江苏巡抚裕谦,简直把伊里布恨得牙痒痒,在他看来,伊里布不倒,浙江无望。
所以伊里布,其实当时是在冒着骂名,力排众议地去谈判的,结果可想而知。不过谁也不知道的是,伊里布和张喜,最后居然真的把这件事做成了。
为什么居然能做成,除了他们手里有英国人的战俘之外,还有两个有利因素,其中一个有利因素就是道光皇帝的另一爱将——琦善。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