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哲学家们》八十六 反儒不反孔
(2017-03-25 11:58:55)
标签:
李贽泰州学派道学翻案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李贽曾经说过一篇文章,叫《赞刘谐》。那是什么样的文章,而刘谐又是谁呢?
刘谐是李贽的一个朋友,和他一样,最讨厌的就是道学先生。有一天,刘谐遇到了一个道学先生,模仿当年小程夫子的样子,峨冠博带的,很象个古人,刘谐见了之后,就和他打招呼。那人通报了自己姓名,然后问刘谐姓名,刘谐就说,我啊,我是孔仲尼的哥哥,孔仲尼不是老二么,我是他老大。那个道学先生当然很生气,说,你,你,你,你怎么敢自称是孔圣人的哥哥,你知道孔圣人是谁么,“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你懂么?刘谐又笑着说,哦,是么,万古如长夜是吧?难怪了。那人说,难怪什么?刘谐说,难怪我听说,上古的人大白天的也都拿着蜡烛出门,原来是因为老天没有生仲尼哦。
这是个很有趣的故事,被李贽记下来了,如果后世那帮反儒的人听到了,多半也会很喜欢。可惜,他们很少引用这个故事,那主要是因为,那些教他们反儒的多半没有告诉他们这个故事。他们所有反儒的武器都是二手货,他们对孔子以降儒学的认识也都是别人教的,其实他们自己何尝认真读过六经,读过四书呢。他们甚至没有认真读过古时候那些异端的著作,比如李贽的《焚书》。
李贽曾经把那些重复理学观点,但没有自己想法的道学先生,说成“矮子观场”。矮子看戏,啥也看不见,但回来也不能对人说自己啥也没看见哪,于是只好人云亦云,听人说老旦可恶,回去后也说老旦可恶,听人说小旦俊俏,回去后说小旦俊俏,好象自己亲眼所见一样。但后世那些反儒的,反理学的,又何尝不是“矮子观场”呢?后世反儒的,反理学的,其实并没有几个是真的把他们所反对的儒学认真的读下来之后,才知道该如何支持又如何反对,如李贽这样的。
至于后世甚至还有把李贽说成法家信徒的,就更可笑了。李贽哪怕都落发为僧了,还说自己是儒,“故虽落发为僧而实儒也”,他还在佛堂挂孔子像。他都不承认自己是佛教徒,还会自承是法家?笑话!李贽反道学没错,甚至有些非儒也没错,可他并不反孔啊,他反倒很是赞赏孔子的啊,他说孔子“故能为出类拔萃之人,为首出庶物之人,为鲁国之儒一人,天下之儒一人,万世之儒一人也”。他所反的,是假道学,是假儒家,是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以孔子一言一行为千古不易的人,因为孔子自己都不主张后人学他,孔子都教人“为人求已”,“君子求诸已”,正所谓“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而学孔子者务舍己而必以孔子为学,……真可笑矣”。
当然,不管后世的眼光如何,至少在当时,李贽的确象个反儒者,至少是个反道学者。他的反道学观点还有哪些呢?
第一,他反对义利之辩。什么“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狗屁!这世上的人,有完全不考虑利益的人么?只要有所为,谁特么不是权衡过利害的?只是有的利益是名,有的利益是利,有的两者都要罢了。要不是有利益,哪里用得着标榜正义?之所以标榜正义,正是因为标榜正义本身就是利益哟,他要让人家知道他是正义的,他要的就是这个。你真的啥也不图,利也不图,名也不图,你就别标榜正义了好么?不要把自己打扮成正义者好不好?那样我就服你。
第二,他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他说了,什么文化,什么人伦,其实不过是穿衣吃饭,南方的人喜欢吃米,不喜欢吃面,北方的人喜欢吃面,不喜欢吃米,不过是水土和习惯导致,你能说哪个好,哪个坏?哪个善,哪个恶?人们的其他种种风俗习惯,人伦物理,有的文化尚力,有的文化尚智,有的文化尚德,有的文化尚亲,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善恶和哲学意义,不过是跟穿衣吃饭一样一样的,习惯不同而已。
第三,他反对重农抑商。他认为,私欲是人之常情,而交换是天地之间的至理,“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天尽世道以交”,工商业何尝不是承自天道。商人真比你们这些读书人差了?你们在家里读书辛苦,有人家商人辛苦?你们的才学见识,真的有商人高?“商贾亦何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苦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
第四,他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当权者的问题,当权者就象老虎一样,“昔日虎伏草,今日虎坐衙。大则吞人畜,小不遗鱼虾”,而真正的人才却得不到重用。真正的人才说的并不是他自己,而是真正的草莽英雄,比如海盗林道乾。他说林道乾纵横海上几十年,哪怕在大明荡平倭寇后,也不能奈他何,如果是自己带兵去追剿,用不了几天就会失手被擒,丧师辱国,但反过来呢,他李贽当海盗,林道乾当地方官,自己根本嚣张不了几天。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是象自己这样的还能做做官,而林道乾却只能做海盗,不是朝廷昏庸还是什么?如果真能用好这样的人才,人家盗亦有道,一向讲恩信,难道不会感恩戴德,士为知已者死?林道乾如果当地方官,能抵得上三十万大兵,天下岂会象现在这样?
第五,他推崇泰州学派,认为自王艮以降,那都是一顶一的大英雄。而对于惨死的何心隐,他尤其为其鸣不平,他为何心隐立传,说何心隐被捕后,无数人为他鸣冤,“武昌上下,人几数万,无一人识公者,无不知公之为冤也……沿途三千余里,其不识公之面而知公之心者,三千余里皆然也”。
还有么?当然还有,李贽不仅是反道学的能手,也是翻案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