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七卷《哲学家们》 七十三  理学和心学

(2017-02-08 10:20:47)
标签:

理学

心学

良知

天理

分类: 流言(信笔而至的闲话)
在开始之前,先回答一个问题吧。什么问题?问题就是,心学和理学最大的分别是什么?

那位童鞋说啥?一个有良知,一个没良知?这个,谁告诉你理学就没有良知了?没良知人家修个屁的身,正个屁的心哪。说了这么久,到现在还说人家没良知,真是没良知的东西,哼,就因为人家没有整天把良知挂在嘴上?这种事体,用得着整天挂在嘴上?难道可以反过来说,理学就是有天理,心学就是没天理?因为心学也没有把天理挂在嘴上?

其实啊,无论天理还是良知,理学和心学都是会讲的,他们的本意其实是一样一样的,他们都是《大学》的传承者,都是要“至于止善”的,用王守仁的话说,“然吾之心与晦庵之心,未尝异也”,他们都希望建立一个更好的社会,他们都希望能带领人们成为圣贤,他们都希望更多的人能安身立命。他们也都是张载那句话的认同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不同的,只是侧重点,或者说,看待世界的角度。角度,懂么?

哦,那位童鞋又说了,分别之处还用问么?当年鹅湖之会就弄清了吧,无非是一个讲“性即理”,一个讲“心即理”。

这个就很对了嘛。正如“性即理”是理学的全部前提一样,“心即理”也是心学的全部前提,从这个前提,可以推演出全部的心学体系。在这一点上,阳明心学和陆学完全没有两样,用王守仁的话说,就是陆九渊说的和自己说的,是一样一样的,唯一的不同,就是陆学显得粗了一点。粗了点是啥意思,无非是话没有说得足够的细,体系的架子在那里,但不够完整呗。

理学讲“性即理”,人的本质来自于至善的天理,那么所有的任务,就是接近那个天理。人的本性当然是至善的,但是心统性情,难免驳杂,光靠心本身,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所以必须向外用力,内外兼修。持敬,是为了保持敬畏之心,是为了克制私欲的泛滥,让理性指导我们的生活。格物,是为了穷尽天理,理解天理,是为了打通头上星空和心中道德律之间的桥梁。“性即理”,意味着一切修行的中心,是“天理”。“天理”为本体,而持敬和格物,是功夫。

心学呢,讲“心即理”,则理自在心中,自然不消到外面去求,发明本心就可以了,格物自然也是格心。因为理自在心中,心自然知道什么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不消,不必,也不能到外面去求,自然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其他的知行合一,致良知,也都是顺理成章的事了,那都是发明本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啊。“心即理”,所以本心,或者说,“良知”,成了一切的中心,成了本体,而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则为功夫。

现在,你明白他们的区别了吧。

同样是《大学》的传承者,理学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心学呢,则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个是由外而内的“新民”,说明一切以世间至善让个体自新为根本,另一个则是由内而外的“亲民”,以个人之善向外扩张为目的。

同样是孟子的信徒,理学以仁为四端的根本,那是因为“性即理”,仁是出乎于本性,出乎于天理,仁是“心之德,爱之理”。这个“心之德,爱之理”,用那天地之间生生不息的爱影响着仁义礼智。而心学以智为四端的根本,那是因为“心即理”,心是一切的主宰,心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正如一面镜子,只要你不让它蒙上污垢。那么是非之心,或者说,智,自然也是仁义礼智的裁决者。

从心学和理学与佛教的区别,也能看出他们的不同。

二程说佛,说儒学与佛教最大的区别,就是佛教把一切都看成幻相,而儒学却看出了宇宙的生生不息之意。朱子说佛,则说儒学与佛教最大的区别,是佛教说空也就空了,而儒学却看出了天理,天理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并非什么都没有,就是水再怎么清,再怎么透明,你也不能说它就没有啊。

而王守仁呢,他说儒家于仙家之虚,佛教之无,也没什么好理论的,但道教嘴里说着虚,心里却想着长生不老,佛教嘴里说着无,却是为了脱离苦海,其实还是多了些东西的,倒不如我们儒学,良知是什么样子就说成什么样子,有就说有,没有就说没有,不玩虚的。

所以他又说,“佛氏不著相,其实著了相。吾儒著相,其实不著相”,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佛教为了逃离苦海,逃避了父子的亲情,君臣的道义,夫妻的恩爱,说那些都是假的,他们的逃避才是真执著.不象我们儒学,父子有亲情,就承认亲情,君臣有道义,就承认有道义,夫妻有恩爱,就承认有恩爱,有亲情,有道义,有恩爱又能怎么样,有就是有了,好好过日子便是,所以我们儒学反而不执著。

看出来没有,理学还是强调儒学与佛教的区别,在于天地之间多了一些天理,多了生生不息之意,而心学则强调儒学与佛教的区别,在于我们的内心,我们的良知,我们干脆承认它。

总之呢,不管他们与佛教道教的见仁见智,但从入世角度来看,他们的确也都从各自的角度,说出了他们与佛教的根本区别。然后,他们两派,从那个生生不息的“天理”,或者是与生俱来的“良知”出发,各构建了一套完整自足的体系。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个区别,他们有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和结局。那又是什么呢?


---------------------------------------------------------------------------
本人已开通公众微信号,和博客论坛文章同时更新,欢迎添加。请搜索公众号'半梦园”。二维码如下。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阖家幸福!

第七卷《哲学家们》 七十三 <wbr> <wbr>理学和心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