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哲学家们》六十七 百死和千难
(2017-01-19 20:50:00)
标签:
圣贤心学正德王守仁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很多年后,王守仁如是说。
朱熹的磨难,从他十三岁丧父,寄人篱下的时候就开始了。王守仁的呢?也许也是十三岁,王守仁在那年丧母。虽然从经济上说,丧父的朱熹只能寄人篱下,丧母的王守仁却能靠着状元父亲继续以前的生活,但从感情上说,毕竟是失去最亲的亲人哪。
后来格竹子格吐血,于理学,文学,佛道间迷茫,上下求索而不得呢?应该也是磨难吧。
科考的失利呢?对别人也许是,对他却不应该是。王守仁两次科考落榜,他父亲安慰他说,下次一定能中,他笑着说,你们以考不上为耻,我却以考不上而懊恼为耻。这个时候的王守仁与其说象个科考不利的才子,倒象个军事发烧友,没事就和宾客用各种材料布置沙盘玩呢。
所以科考不利,对王守仁真的不是什么磨难,而且再过三年,也就是二十八岁那年,他到底也中了二甲的进士。二十八岁,也很年轻嘛。
但到三十五岁的时候,他真正的磨难才刚刚开始。之前所有的挫折,丧母啦,在理学,文学和佛道间迷茫啦,科考失利啦,加起来都比不上他三十五岁那一年。
那一年,正德皇帝刚刚继位,残疾人刘谨当政,有戴铣、薄彦徽等一帮人上书言事,刘公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那几人被一通好打,关进了大牢。王守仁看不过去,就上疏为他们说好话,刘公公又很生气,后果又很严重,王守仁也被关了起来。关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拉出来打了四十大板,发配到贵州龙场做驿丞。
贵州那地方大家都知道,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又是少数民族地区,语言不通,生活艰苦。而且,那是古代,那是古代,那是古代,重要的事说三遍,对江浙人来说,去那地方生活,生还的机率可能还在当年韩愈外贬漳州之下。更要命的是,据说刘公公还派人一路追杀,王守仁是假装落水而死,才逃出生天的。逃亡之旅惊险异常,他坐的船遇到大台风,大海难,他好容易才活下来,然后他又逃到山里,夜里经常无处可宿,甚至误入虎穴睡了一晚。再后来,他又遇到了当年铁柱宫的道士,道士劝他,如果你就此逃亡,刘公公找不到你,找你老豆的麻烦,怎么办?他想了想,还是去了贵州龙场。
如果是古时的贵州艰苦,龙场则是苦中之苦,在也不知有多大有多广的大山里面,毒蛇野兽,漳气恶疾,比比皆是,“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当地人语言不通,偶然有几个能说话的,一问,全是中土逃亡过去的亡命之徒。居住条件也差啊,当地人连盖房子都不会,后来还是王守仁教他们用木头盖房子。更要命的是,刘公公到这时,还没打算完全放过他,据说“时瑾憾未已”的。
无处申诉的冤屈,朝堂之上的公然笞辱,牢狱灭顶之灾,当政者的屡次追杀,台风,海难,虎灾,极端恶劣的环境,万里之遥举目无亲,所有的这一切,都在短短一年之内,一下子纷至沓来,把他几乎推到了绝望之境。仿佛昨天还和亲人在一起,昨天还在上朝,而一夜之间,连生存都成了问题,生命被践踏,尊严被漠视,连活下去,都成了很大的问题。
王阳明不禁地想,圣人之道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如果是圣人,当此之境,会怎么做。他做了一个石头的棺材,时不时的就躺在里面,他在想生死问题。生死问题对于少年时代的他,也许还只是茶余戏谈,但对于现在的他,却是迫在眼前的问题,他不知道他哪一天就会死,他不知道会死在刘公公手里,还是死于疾病,死于水土不服,死于毒蛇,死于猛兽,还是死于别的什么,他想过自己的一百种死法,每一种都仿佛就是明天的事。算了,死就死吧,倒不如在死之前,把生死问题想得清楚些,“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墩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
也不知道他想了多久,也许有一年吧,也许更久。总之,在很多天之后,他忽然一下子彻悟了。他忽然明白,其实一切得失,荣辱,生死,吉凶,祸福,悲喜,皆在内心。圣人之道,不在朝堂,不在书本,不在万物,而在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心在这里,圣人之道就在这里,自己的心是醒的,圣人之道就是醒的。那些得与失的游戏,那些荣与辱的把戏,那些生与死的难题,其实有什么关系呢,对于我的心,不过都是烟花绽过。只要心在,一切都在,如果心死了,则一切都将沉寂。我遵从自己的内心,我的内心便得安宁,我不遵从自己的内心,我的内心便会焦虑,我只要明白我的心,遵从我的心,倾听我的心便是了,其他的那些得失荣辱生死,又于我何干?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他悟出的第一个道理。
从此后,他内心安宁,他的部下很多人都生病了,但是他的状态却非常好,他为那些人排忧解难,让他们身体恢复。他与当地的少数民族愉快地交流,他尊重他们的习惯,并且教会他们一些东西,他和他们一起饮酒,唱歌,游戏。当地的太守派人侮辱王守仁,当地的少数民族甚至殴打那人。
那一年,他三十七岁,是谓“龙场悟道”。
悟道之后,圣贤之路该完成了吧,不,还没有,王守仁生命里真正精彩的部分,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