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七卷 《哲学家们》 三十八 格物与致知

(2016-09-22 10:29:46)
标签:

程颐

四书

格物

致知

宋学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其实在程颐生活的时代,还没有《四书》这个东西的。

 

在程颐生活的时代,甚至没有一本叫做《大学》的书。那本后世叫做《大学》的书,现在还静静躺在《礼记》的角落里,是其中的一篇文章,从来没有单独刊印过。

 

《中庸》也差不多,那本后世叫做《中庸》的书,现在也静静躺在《礼记》的另一个角落里,是其中的另一篇文章,当然,也从来没有单独刊印过。

 

这两本书,也只是在唐朝先后被韩愈和弟子李翱挖出来,当成宝贝儿,以证明孔门真传其实并不是经由荀子传到汉代,而是有独门秘法。但那秘法是什么,那两位说的也不是很清楚。

 

已之昏昏,当然不能使人昭昭。所以虽然宋儒有时也会关注这两本书,象司马光和苏轼都关注过《中庸》,都写过相关的文字,但那也只是相关的文字而已。司马光是想学习那中正平和之气,而苏轼研究来研究去,最后的结论居然是——“中庸”的境界是几乎做不到的。

 

至于《大学》,甚至连关注者都廖廖。

 

甚至连收录这两篇文章的《礼记》,受到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我们知道的,《礼记》长期以来,不过是《仪礼》的教辅,自古以来,人们只重视六经,即使注意到《礼记》,多半也是《曲礼》之类与《仪礼》有关的。胆子大一点想法多一点的,在三“礼”之中,可能还会喜欢《周礼》,《周礼》一上来就是治国平天下的内容,一上来就是治国方略,《周礼》治国,《仪礼》齐家,看上去很美,有谁会注意到《礼记》小小角落里有两篇小文章?

 

至于后来被朱熹收集成《四书》的另两本,《论语》和《孟子》,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论语》虽然被开国功臣赵普很是称赞,说他一辈子就看这一本书啦,说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但赵普不过是个术士,他的文化水准连赵匡胤都看不上,说什么“宰相须用读书人”哪,意即赵普根本算不上读书人。而他的品格呢,也好不到哪里去,贪财,争权,晚年为了儿子更是给赵二塞了个委任状。宋初的时候,承残唐五代之弊,没几个读书人,等到承平日久,读书人多起来了,也就没有谁敢大言说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了。《论语》更多的时候,还是一本儿童启蒙读物。

 

至于《孟子》,从一开始,这个人就是个话题人物,挺孟和反孟,截然分成两派,互相看不下去。

 

所以北宋学者恢复儒学,恢复的可不是什么《四书》,世上也根本没有什么《四书》需要他们恢复。他们要恢复的,是被汉儒解释过的六经,而要代之以新的解释。宋学,在整个北宋,其实真的跟《四书》没什么关系,宋学在那时倒真不如说是新经学。对于北宋学者,第一关注的是《易》,几乎所有学者都会去研究它,他们希望在《易》里找到宇宙万物的规律。第二是《春秋》,这个主要是为了尊王攘夷,明白君臣之分,夷夏之防。第三是《礼》,主要是《仪礼》,其次是《周礼》,主要是恢复汉亡后,被佛道二教占据了八百年的华夏人心。

 

其实程颐也比较关注《易》,有一本《伊川易传》是他一生用力最勤的书,说是韦编三绝也不过份,在那里,有着他整个的理气心性的哲学思想。不过,也正是从他开始,两本书,《论语》和《孟子》,两篇文章,《中庸》和《大学》渐渐成为洛学的经典。虽然他并没有为这些书或文章进行专门的完整注解,至少没有单独成册,但重视程度之高,却超过了之前的诸家诸派。他说了,“学者先须读《论》、《孟》,自有个要约处,以此观他经,甚省力”,。

 

其中尤为重要的,则为《改正大学》,那是他对《大学》的一次全新的改造。

 

什么改造?第一,他把《大学》里的有些错误的,或他认为错误的文字改正了。第二,他调整了文章的段落顺序。第三,他理出了所谓“三纲”和“八目”,并且把里面引用的什么“《康诰》曰”什么“汤之《盘铭》曰”,还有引用的诗经文字全当成了“三纲”和“八目”的注释,实现了经传分离。第四,他把“三纲”里的第二“纲”,就是“在亲民”改成了“在新民”。

 

这次改造是非常有意思的,程颐说,《大学》是“初学人德之门也”,而经过这次改造,《大学》也的确成了儒家修行的不二法门。

 

那什么是“三纲”,什么是“八目”呢?

 

“三纲”可算是修行的目的。目的有三,一是明白是非道理,让自己拥有良好的品德,二是推已及人,让人人自新,世道人心改变,有一个更好的社会,三是达到至善的境界。

 

八目则是修行的途径,或者说,修行的八个层次。哪八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八个层次是什么意思呢?研究世间万物,获得知识,这是第一层次。获得知识后,明白了道理,这是第二层次。明白道理后,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知道自己将来的道路,诚心诚意地,这是第三层次。心意真诚了,又明白世间正道,自己的心就变得纯净正直了,这是第四层次。再就是约束心性,提高修养,注重仪容,提升自己,这是第五层次。再然后是把自己的家管好,让家里和睦相处,四邻友好,知书达理,诗礼传家,这是第六层次。再就是治理自己的国家,让国家大治,百姓安宁,这是第七层次。再然后就是治理天下,让天下太平,苍生饱暖,这是第八层次。

 

而最最基础的,也是程颐最为重视的,自然是“格物”和“致知”。“格物”是研究世间万物的规律,就是“穷理”,这个穷理,不光是思考,也得观察,正所谓“察已”和“观物”。而“致知”,自然也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包括各种道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最后呢,“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在宇宙论和本体论层面有理气心性,在修身治事层面有“三纲”和“八目”,学习方法呢,是“格物致知”,修养方法,又有“持敬”,正所谓“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这样一来,程颐的哲学体系就算是正式完成了。

 

但是很快就有人不同意了,那个人说,“持敬”?“敬”个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