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哲学家们》 三十六 理气与心性
(2016-09-14 10:44:28)
标签:
程颐心性性情理气阴阳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程颢排佛,从佛理入手,解决生死问题和体用问题,以此代替佛教。这个很高明,可以说,摸到门路了,不过如果跟他弟弟程颐比起来,他这一手就有点小巫见大巫了。
他弟弟程颐倒还真没怎么喊着要排佛,他只是把那套理气之论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说基本上解决了人生的根本问题,从宇宙万物,到人生修养,到学习生活,到生死爱欲。结果呢,既然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还要什么佛教?当然,对于平头百姓,用处可能并不大,他们不太能明白义理,但他们其实也不懂佛理啊,他们信什么,迷什么,其实是受别人影响的。最主要的是,如果英杰之士,都能信义理而不是佛理,那么社会风气,世道人心,自然会有根本的变法。
事实上,那个变化的确已经产生。此后,佛教渐衰,儒学渐兴,自东汉灭亡之后八百年,天平又一次转向了儒学。
那么程颐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呢?还是从理气开始吧。
理气其实没什么好说的,气是事物,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比较注意的,可能有几点。哪几点?
第一,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这是什么意思呢?体就是理,是万物的本质,微也是理,因为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用理性去观察。用就是现象,是气,是阴阳,是万物本身,显也是现象,因为现象是可以看见,至少是可以感受到或观察到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就是说,现象和本质其实是一体的,互不能分离的,所谓“离了阴阳更无道”。
这也可见,哪怕是理气二元论者,也不赞同有一个独立于物质实体的精神实体,这可能是东西方二元论者的最大区别。中国人并不喜欢割裂万物,更喜欢把宇宙万物看成一个整体。
第二,自然生生不穷。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世间万物是生生不息的,总有旧的事物消失,新的事物产生,甚至连气本身,都有生灭,有的气消失了,有的气产生了,生生不息,永无穷尽。这可能也是程颐和张载关于气的最大区别。要知道,在张载看来,气只能生于太虚,也只能归于太虚,而在万物的生死之际,气是不会消失或产生的,但在程颐看来,新事物产生时,常常有新的气产生。
第三,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这个其实是说,并没有一个什么“无极而太极”作为时间的开始。宇宙的动和静,阴和阳,是没有先后的,没有先阴后阳,也没有先静后动,无所谓先后,因为并没有一个开始,也永远不会结束。时间是一条望不见开头,也永远不会结束的长河,而动静和阴阳,正如那河的两岸,永远相伴相随。
第四,动为天地之心。
以前的思想家,往往把静当成天地的本质,比如王弼,孔颖达,但程颐说,动,才是宇宙的本质。正所谓“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你看见那复卦了么,那就是天地生生不息的来源哪,天地生生不息,天地是要动的,是要化生万物的,那才是天地的根本。
第五,物极必反。
正所谓“屈伸往来皆是理”,又所谓“物极必反,其理必如此,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凡事有屈总有伸,万物有来便有去,这世上哪有长生不死的好事,除非是你从来就没有生过,物极必反,事极生变,所有的事物,总是在向它的对立面转化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世间治乱亦是如此,这世上又岂有不亡之国,不败之家。
所以凡事防患于未然,未雨先绸缪,于盛时便为衰败时做好准备,凡事留有余地,不可太过,正所谓,“圣人为戒,必于方盛之时,方盛而虑衰,则可以防其满极,而图其永久”。但如果真的衰败了,可怎么办呢?没关系,乱之后必有治,好好努力,注意事物的规律,还是能向好的方面转化的,毕竟,任何事物,都包含了它的对立面,“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阳长则阴消,善长则恶减”。
理气之后便是心性。
在这方面,程颐有一句有名的观点,那就是“性即是理”。这个其实说是,我们人的本性,其实是与天理一致的,或者说,根本就是一回事,所谓“天命谓之性”。
既然人的本性就是天理,那么很显然的,它当然无所谓善恶,甚至还可以说,它算得上是善的。这一点,程颐作为孟子的信徒,他是主张性善论的,只不过,他主张性善的依据,并非什么恻隐之心——那些都太形而下了,而是“性即是理”。
但既然“性即是理”,为什么人还会有种种善恶的禀性呢,程颐说了,那个“生之谓性”,虽然也常常被人们说成是“性”,但其实并非性。那个也许能称之为“气质之性”,但其实并非人的本性,“才说性时,但已不是性也”,只有人人都有的,才能叫性,人人不同的,哪能叫性呢?不能叫性,那叫什么呢?应该叫“才”,“才”是因人而异的。其实前人的性恶论,性三品论,性善恶混论,说的根本不是人的本性,而是“才”。
而且,那个“性”的来源也和人的本性不一样,人的本性来自于天理,而那个“生之谓性”或“气质之性”,或者说“才”,则是禀气而生的。来源不同,结果自然不一样,禀理而生的,人同此性,禀气而生的,各自不同,正所谓“性即是理,理则自尧舜至于涂人,一也。 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禀理而生的,天然就是善的,禀气而生的,善恶有别,正所谓“才有善与不善,性则无不善也”。
总而言之,人性本善,这是对的,但是禀气而生的“才”,却也常常盖过本性一头,左右着人们的选择。人的本性里有克制,有理性,有道德,有明是非,知天理的因素,但是,种种欲望,种种情绪,种种不良的看法,观念以及本能的驱使,也会淹没人本性里那些好的东西。所以我们谈论人性时,应该综合起来,既相信人的本性是好的,也要承认禀气而生的“才”有巨大的影响力,才能更好的迁善改过,正所谓“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
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而禀气而生之后,又有种种不好的东西伴随左右,那么该怎样修身,怎么学习,才能到达圣贤境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