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七卷 《哲学家们》 二十三 苏轼的新意

(2016-08-01 11:11:53)
标签:

孟子

苏轼

苏蜀学派

荆公新学

文化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如果说荆公新学近于哲学派,大气磅礴,温公学派近于史学派,平和周正,那苏蜀学派,则更近于文学派,新奇雅致。

 

这么跟你说吧,苏蜀学派的很多看法都非常有趣,对,很有趣,在他的观点或思想里,你仿佛能看见苏大胡子那顽皮的轻笑,他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实际上,它很难算得上荆公新学的对手,当然,也很难算得上温公学派的对手,它更象是一个搅局者,他在所有这些理论之外,又翻出一层新意。

 

比如对孟子的态度吧。

 

苏轼应该说是一个挺孟派,但他挺孟,却并非因为孟子排杨墨。很简单啊,苏轼也不讨厌杨墨,杨朱和墨翟其实也很有趣嘛,为什么要讨厌?苏轼也不需要用孟子作为榜样来反对佛老,佛老也很有趣嘛,为什么要反对?他同样不是因为要做“当世孟子”,要学孟子的为人,孟子的傲娇当然是很有意思的,但有些时候又未免太过较真,那样太累,太累了总归是不好的。他更不是因为孟子主张井田和王道,事实上,苏轼跟司马光一样,根本不相信什么“回到三代”,而在王霸之辩上,他比司马光走得还远,倒近于纵横家。

 

那他为什么还挺孟?这么跟你说吧,苏轼之所挺孟,是因为孟子是个好人。有童鞋就要问啦,就这个?是啊,就这个。这个还不够么,对于一个好人,你挺一挺不是很正常么?还需要其他理由么?不需要么?需要么?唉,其实啊,苏轼是个性情中人,喜欢一个人,只需要那人是个好人就够了。

 

是的,孟子真是个好人,就是不太会说话,这是苏轼的看法。这话让司马光听到了肯定会吐血三升,因为司马光认为孟子太不靠谱,没上没下乱传流言还喜欢诡辩。可苏轼说了,孟子和孔子其实想法是一样的,只是不太会说话。

 

为什么这么说呢?苏轼说,我跟你说吧,子思说圣人之道么,就是天下人都能用的道,而孟子说,天下之人,其实都能用上圣人之道,只是有的人没有好好努力用上而已。意思看上去一样是吧,可话说出来就不一样了。听子思的话,这个圣人之道真是个接地气的东西,平头百姓柴米油盐,都能用上圣人之道,真好。而听孟子的话,圣人之道真是不叫话,居然还想让天下之人都当圣人,累不累?看到没有,孟子真不会说话,子思让圣人之道向下,去接近天下之人,而孟子让天下之人向上,去接近圣人之道,哪个更讨喜,还不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么?

 

还有哪,孟子说人性本善,这是好心,孟子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那也是对的,但性不等于善,善只是性产生的一种结果,而且只是一种。人的本性,就是人比较本质的东西,人喜欢好吃的,喜欢美女,“食色,性也”,这也是本性,能说是善么?人也有抑制欲望的本性,有同情别人的本性,人有感性,有理性,能说成善么?这些东西都不能说成是善恶,它们只是善恶的原因,就好比用火烤肉吃,肉烤熟了,你不能把那肉叫做火一样。

 

性是性,善是善,人的本性就象阴阳,阴阳能化生万物,但你不能说万物就是阴阳。但孟子却把它们搞混了,他这么一说不要紧,可后来的人认为不妥,就要出新观点了,结果荀子的性恶论,扬雄的善恶混论,全出来了。要是没有他这个性善论,那些个理论,还未必那么坚决呢。看到没有,孟子本来只要重复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也”就好啦,结果因为不会说话,平白的搞了些口水仗打。

 

但孟子无非是好心办坏事,不会说话而已,荀子扬雄根本就是胡扯,至于董仲舒的性三品论,更是胡说。所谓人性,当然人人都有,人人都一样,你现在倒好,分成三六九等,有的是这样,有的是那样,叫个够屁人性哪?分成三六九等的,那不是“性”,那是“才”,“性”是一样的,只有“才”大家不同,晓得伐,蠢才?

 

给孟子发了好人卡,在王安石和司马光前面虚晃一枪,算是间接支援了王安石之后,对于荀子和扬雄的态度,又让这两家惊奇不已。司马光喜欢的荀子,他是严厉的批评,并且认为荀子教出李斯这种逆徒,也是罪有应得。而两家都喜欢的扬雄,他同样批评,认为扬雄一心求异。

 

礼乐方面,苏轼的意见也很有意思,他认为人有欲望,但同时,人又有抑制欲望的需求,这两种需求都是天生就有的,都是人的本性。所以乐让我们哈皮,而礼让我们约束,其实啊,这都是人的需要。要晓得的,人如果放纵自己的欲望,会生病,会结怨,会短命,会天下大乱,而人是不希望有这样的结果的,所以有了礼,虽然礼在眼前有小小的约束,但长远看,却能让人过得更好,礼是人们理性的选择。在这方面,他似乎得出了跟王安石一样的结论,只不过王安石是从礼能帮助人自我实现来考虑,而他则直接认为礼是人的基本需要。

 

苏轼这几枪晃下来,你是不是觉得王安石沾了光?那你就错了,因为苏轼和司马光一样,同样反对什么“三代之治”。他认为虽然田地不均是不好的,但井田制也是不能恢复不必恢复的。不过同时呢,宗法社会,倒不妨恢复一下下,因为宗亲的血缘纽带,是基层社会稳固的关键因素。

 

对于儒学经典的态度,苏蜀学派同样有介乎两者之间的特点。比如苏氏父子都比较重视《易》,苏洵有《易论》,苏轼有《东坡易传》,他们甚至认为,道在没有与万物相交的时候,它才是“道”,而一旦与万物相交了,它就不再是“道”,而是“易”。但他们同样也喜欢《礼》,苏洵认为《礼》和《易》是圣人之道的两大基石,《礼》是社会稳定和秩序的关键,而《易》是宇宙规律的体现,它的神秘,它的无所不包,又能在另一个方面让老百姓慑服。

 

对了,还有对“仁”的态度,还有“道”和“性”的关系,苏蜀学派也自有其特点。比如说,苏轼就认为“仁”是一种妄见,“仁”不过是“道”衍生和投射出来的东西,把“仁”当成“道”,实在是愚妄。至于“道”和“性”呢,“性”倒不是妄见了,它是用来了解“道”的,“道”和“性”的关系,就是声音和耳朵的关系,有耳朵,我们才能看到声音,但耳朵不同于声音。这个看法么,跟王安石或司马光的确不一样,但也并非完全对立。

 

此外还有对于佛道的态度。这个就更微妙啦,这么跟你说吧,苏轼那简直就不是援佛援道,而是投怀送抱。王安石自始至终跟禅师有相当程度的交往,而苏轼呢,少年意气,不太喜欢佛教,认为佛教难成,但越晚越喜欢佛教,甚至还有《观世音菩萨颂》这种文字,至于跟佛印关系有多好就不消说了吧。道教呢,苏轼对内丹学说非常有研究,什么“水火合则壬癸之英,上流于脑,而益于玄膺”啦,什么“成虎生则内丹成矣”啦,什么“道则未也,亦可谓长生不死之术矣”,而且啊,他的文集里还收了《大还丹诀》,《阳丹阳炼》,《阴丹阳炼》,《符陵丹砂》,《松气炼砂》,《龙虎铅汞说》等等等等,你应该能明白,他都做了些什么了吧。

 

所以细细看来,苏蜀学派,真的算不上荆公新学的对手,但也并非真正的友军,倒是七分帮,三分打,更合适些。其实啊,苏蜀学派真正的对手,是另外一个门派,那个门派叫洛学,那几乎是跟苏蜀学派针锋相对,基本上无不对立的。而洛学,又有一个来源,叫濂学,故事大概要从那里说起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