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哲学家们》 二十 内圣外王之道
(2016-07-20 11:27:54)
标签:
王安石圣贤王道明道道德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如果说,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一个最强的政治理想,就是“回到三代”,那么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也有一个最强的个人理想,那就“成为圣贤”。这两个理想放到一起,那就是内圣外王之道了。
王安石当然也不会例外。在他看来,实现王者之道,成就圣贤事功,就是读书人的根本使命。
那,什么是圣贤呢?先看贤,贤是追随圣人,希望成为圣人的人。而圣人呢,“圣人为名,道之极,德之至也”,也就是说,“圣人”是一个总体的名字,它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天道”层面,圣人是洞察世间万物规律,即所谓明“天道”的,而其极致呢,就是“神”,在洞察世间万物的规律方面,“圣人”跟“神”差不多,莫不了然于心。第二层是“德”,这是“人道”层面,在这个层面,他就是“圣”。第三层是“事功”,圣人是能做出一番大事业的,是一个大大的“人”,一个大写的“人”,这个不是说他的地位,而是说他的价值,他的价值是“大人”。
这三个层面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层层推进的,由“神”而至于“圣”,由“圣”而至于“大人”,“神非圣则不显,圣非大则不形”。你只有了然于天道,才能在人道方面成为“圣”,而你只有具圣贤气象了,才能在事功方面,成为真正的“大人”,能开万世太平,而不是一味的急功近利。但反过来,如果你不能成为圣贤,则你哪怕了然于天道,也只能成为隐逸而不为人所知,而如果你没有事功,哪怕你是个圣贤,也终究是有遗憾的吧。
所以,内圣外王之道,其实也可以说,是要分三步走的,而前两步,是内圣,第三步,是外王。
先看前两步。
道的方面,当然就是要“明道”啦。反正就是要多读书,多经历,多思考,多做事,时日久了,道理就慢慢明白了。但是,这还不够,还得“修身”。
德的方面,则是“修身”,是“入圣”,是自我实现。
有童鞋可能要说啦,“入圣”不是应该关爱天下苍生,普渡众生啥的么,为什么却只是自我实现哪?这个么,王安石是主张“为已之学”的,他相信孔子那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自我实现,才是最大的“德”,你自我实现都做不到,怎么去帮助别人,成全别人?如果你的价值,是以别人的眼光和评价而存在的,那么别人的价值,岂不也是由他人的评价而决定,那么最后,价值在哪里呢?就在于一些口水?最后还有谁,是真的实现了自我价值的?而反过来,在你成为圣人的时候,能没做有益于天下苍生的事?作为一个圣人,看到苍生疾苦而不帮助,自己都不会原谅自己吧?
好吧,自我实现也好,修身也罢,目标明确了,接下就是途径。途径有五,分别是貌,言,视,听,思这五件事,这是“修身之序”,你得在这五个方面努力。那这五个方面,又是些什么东东呢?先看貌,貌其实不是什么颜值,或者说主要不是颜值,而是态度,态度要好,和颜悦色,恭谨,反正就是说,想做圣人,你得看上去象个圣人。言,视,听么,也差不离,你说话,做事,也得象个圣人,你得眼观鼻,鼻观心,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动,非礼勿听。至于思么,就是要多听多想,修身养心,你得从心里面开始。
有童鞋就要说啦,我怎么知道圣人是啥样子,又怎么知道,什么叫“非礼勿言”,难道是非礼别人的时候,就不能说话?这个嘛,既然说到“非礼勿言”,就有个“礼”的东东了。
按照这个标准,上面的五个方面,其实也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由外而内的礼乐,貌,言,视,听基本上可以归入,第二部分,就是由内及外的精神方面的努力,思基本上可以算成这部分。
大概就是这样,分三步的“内圣”两步,它们一个是知,一个是行,一个是理论,一个是实践,一个是“学之之道”,一个是“修之之道”,是互不能分割的。
这个知行关系论,是宋学里一个很重要的话题。那么在王安石看来,它们谁先谁后呢?难说,这是因人而异的。可以这么说吧,对于圣人,可能是先知后行,先是“学之之道”,后是“修之之道”,他一开始就通达世间的“道”,穷于万物之理,然后通过这个“道”再回到万物,他是由精入粗,“先精义而后崇德”。这也是符合“道”的发展顺序的,先是太极,再是五行。而对于普通人,可能恰恰相反,他先要遵循礼乐教化,要“克已复礼”,然后,在这种长期的修身过程中,他的内心不再浮躁,他不再受声色犬马的诱惑,他不再沉迷于功名富贵,他渐渐地找到了自己,他明白了很多道理。他先是“修之之道”,后是“学之之道”,他是先行后壬,“先崇德而后精义”的。
如果对佛教有所了解,大概就能明白,荆公新学的方法论,有点象佛教。内圣外王的三个层面,恰如佛教的三无漏学,“学之之道”,是“慧”,“修之之道”,是“戒”。唯一的区别在于,佛教里有一个“定”,要通过四禅八定的体验,达到一种真正的涅磐境界,而王安石的第三个方面,则是事功罢了。
是的,“明道”,再自我实现之后,接下来,就是第三步,事功层面的外王啦。
在外王方面,王安石并不反对霸道,但是,他仍然主张王道。在他看来,王道霸道的区别在哪里呢?在于内心。王道是以内圣而外王的,他是遵循自己内心的理想,他不畏流俗,不惧天变,他知道自己是对的,他知道自己的价值,并不会因为他人的评判而改变,他是为了苍生饱暖而努力。相反,霸道,则是为外在的因素,比如贤明的评价,比如江山稳固,比如青史留名而努力。
所以可以这么说,王道是“为已”的事功,但是霸道呢,则是“为人”的事功。霸道不过是统治者为了名利而作出王道的样子,他可能看上去是个贤明的君主,但他并不是出于自己的理想,而是出于别人的评价,出于千秋万岁名,他施行仁义,但是他唯恐别人说他不仁不义。王道往往谈利,但那是公利,是天下苍生之利,而霸道却未必谈利,因为他要让人们说他仁,说他义,他才能收天下之利,这个利,却是私利。没有王道,霸道也是可以的,但终不及王道。
第三步的外王之道如此,但是,如果没有机会实现外王之道,又当如何呢?没关系,自古就有先圣,有后圣,先圣如鸟生鱼汤,内圣外王,后圣如孔子孟子,不过是个平头百姓,但是,他们仍然有无可泯灭的价值。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自己的“道”,把它传播下去,弘扬下去,也是极好的。
好啦,大概就是这样啦,这就是王安石这个儒家的综合派,在哲学方面的一些看法。所以你现在应该明白,尽管王安石有着很非主流的想法和行为,但甚至还在他没有主政之前,就声名极好,就弟子满天下,就被称为“当世孟子”啦。因为,“荆公新学”是一个在理学出现之前就已经诞生了的,非常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体系,它在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方面,都颇有建树,可以说,初步解决了佛道二教冲击之下,人们的心灵寄托问题。
那么,这个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它的命运又将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