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哲学家们》 十六 儒家的综合派
(2016-07-08 00:37:50)
标签:
荆公新学王安石道统儒家仁义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荆公新学”的第一课,是对于“道”的理解。这可能也是王安石和韩愈的最大区别。
可以这么说吧,韩愈的“道”,是仁义之道,是一种信仰,并以此取代佛道二教的“教”。而“明道”也好,恢复“道统”也罢,说得都是这个信仰,这个仁义之道,所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仁是什么,仁就是博爱呀,义是什么,义就是应该做的事情呀,而这个,就是道呀。
所以这个“道”没有任何的哲学意味,“道”只代表它是儒家正统。在韩愈那里,你很难看到谈天论玄的东西,那里没有太极,没有五行,没有阴阳二气,在韩愈看来,“道”跟那些东西根本不是一回事。
道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传承,“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看见没有,道统从孟轲之后就断掉了,后面那些谈“道”的,庄子也好,佛教也罢,跟道统边都沾不上。
不光韩愈如此,宋初的石介,孙复同样如此,他们辟佛老,“道”也是代表信仰,儒家一脉的仁义什么的就是“道”,而佛老,则是“道”的敌人。他们多数情况下,都是基于文化,基于社会影响来排佛,并没有在哲学意义上反对佛教,也没有建立一个足以取代佛教或道家的哲学。
所以,从韩愈开始,以至于孙复,石介,他们都算得上儒家的政治派,唯儒派。政治派是说他们更看重儒家的政治,伦理,教育,文化影响,而无及于哲学,唯儒派,是说他们以儒家正统而自命,排斥异端,拒绝异端。
但是到了王安石这里,道统看上去还是那个道统,但却不再是儒家一门的道统,或者说,儒家或者是比较主导的,但别家也并非没什么事,也并非只有被“辟”或被“排”的命。自然的,“道”的含义也就变了,它更客观,也更超然了。
现在,“道”不仅是儒家的“道”,也是佛道的“道”,它是“天道”,是宇宙大“道”。这个宇宙大“道”呢,“有体有用,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
听上去,这个“道”好象的确跟道家或玄学颇有相通之处,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道”之体,然后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道”又在天地之间运行,生化万物。但,区别也是很明显的,那个区别就是,对于道家,道只有“体”,而在王安石看来,道还有“用”。也可以这么说吧,道之体,是太极,而其用,则是五行,太极万古恒常,太极中自有五行,而五行生克乘侮,也不知有多少种变化,这是宇宙的图式,是道从体到用的过程。
还有一段话,同样也表达了这个意思。那段话是,“道有本有末。本者,万物之所以生也;末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本者,出之自然,故不假乎人之力而万物以生也,末者涉乎形器,故待人力而后万物以成也”。看到没有,道有“本”有“末”,那个“本”,近乎于道家的“道”,是与人力无关的,而还有一个“末”,则是需要人力去做的。“体”和“用”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而“本”和“末”,则是需不需要人力的关系。
总之,就是道家的“道”没办法表达,没办法说,玄之又玄,但儒家的道,除了那没法说的抽象层面,还有具体层面,有五行化生万物的“道之末”。而儒家的仁义礼智,也因此在这个“道”里找到根据了。那根据又在哪里呢?
根据就是,“万物待是而后存者,天也;莫不由是而之焉者,道也;道之在我者,德也;以德爱者,仁也;爱而宜者,义也。仁有先后,义有上下,谓之分;先不擅后,下不侵上,谓之守”,看见没有,由天道而及于人道,由人道而及于仁义,而及于贵贱亲疏。再然后呢,“因亲疏贵贱任之以其所宜为,此之谓因任。因任之以其所宜为矣,放而不察乎,则又将大弛,必原其情,必省其事,此之谓原省。原省明而后可以辨是非,是非明而后可以施赏罚”,由贵贱亲疏,而及于是非赏罚。就这样,王安石把玄之又玄的,形而上的佛道的“道”,跟鸡零狗碎的,形而下的儒家的贵贱亲疏是非赏罚搞到了一起,还毫无违和感。
所以现在王安石排佛老就容易啦,道家的问题不在于他们不懂得“道”,而在于他们只有体而没有用,只有形而上,没有形而下。他说啦,“老子者独不然,以为涉乎形器者,皆不足言也、不足为也,故抵去礼、乐、刑、政,而唯道之称焉”,这个嘛,老子太高高在上啦,总觉得世间万物,就没有一件事,是需要人力的,人力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就好比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不错啊,“夫毂辐之用,固在于车之无用”啊,可你不能说,世上的东西,都是因为“当其无”,才是有用的啊,你雕琢玉器,也是靠“当其无”么?还有啊,你造一个车子,难道所有的部件,也都是靠“当其无”么?如果都是“当其无”,都是“无为”,还造个屁的车子啊,回家睡觉不好么?
既然需要人力,那该怎么做才好呢?好办,那些非人力所能及的,就由它“无为”,而那些需要人力的,就“有为”,“夫其不假人之力而万物以生,则是圣人可以无言也、无为也;至乎有待于人力而万物以成,则是圣人之所以不能无言也、无为也”。怎样有为?“故昔圣人之在上,而以万物为己任者,必制四术焉。四术者,礼、乐、刑、政是也,所以成万物者也”。
现在你应该明白了,王安石,这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把道家以及百家的理论都综合进来,完成一个大一统的“道”呢。王安石,要算得上儒家的综合派,哲学派。综合派,是指他并不排斥各家学说,而力求统一之,哲学派是说他力求建立属于儒家的新哲学。
道本身如此,道的传承方面,王安石同样是个综合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