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哲学家们》 十七 天道与人道
(2016-07-09 21:08:14)
标签:
王安石天道人道宋学儒家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王安石是个援佛派,他不仅援佛,而且援道援墨援法援阴阳,但他也是个老实人,他援就援了,他承认自己援了,他不搞“阳拒而阴习之”,他认为佛老自有佛老的长处,自有其存在的必要和价值。
所以在他这里,道的传承之中,各家各派其实都有一席之地的。这么跟你说吧,在王安石看来,道本来是个上古神器,是“道之大全”,是“一”,只是后世的儒墨道法还有佛教神马的,各得了这个上古神器的一部分罢了,结果就成了“道术将为天下裂”。所以王安石谈天道,复儒术,是要让个分裂成很多块的“道”再回到一个统一的宇宙大“道”中,让它发挥上古神器的不世威力。既如此,当然,就不能不包容百家,融合佛老啦。
他自己说得好,“然世之不见全经久矣,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光读经是不够的,因为经本身就没有承载完整的“道”。要想得到完整的“道”,什么书都要读,“故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盖后世学者,与先王之时异也。不如是,不足以尽圣人故也”,“扬雄虽为不好非圣人之书,然而墨、晏、邹、庄、申、韩,亦何所不读”。你也不要担心看得多了,看得杂了,就乱了,你要拿来主义的读,要知道取舍,“彼致其知而后读,以有所去取,故异学不能乱也。惟其不能乱,故能有所去取者,所以明吾道而已”。
至于道统,和韩愈不太一样,王安石的道统,最早是伏羲,然后是鸟生鱼汤,然后是孔孟,但还有其他人,前有伯夷,柳下惠之类,后有扬雄。至于诸子百家,也并非没有地位,而是“后世学者,或徇乎身之所然,或诱乎世之所趋,或得乎心之所好,于是圣人之大体,分裂而为八九”。而最需要注意的,就是佛老,“盖有见于无思无为,退藏于密,寂然不动者,中国之老、庄,西域之佛也”。只是他们虽然得了这“分裂而为八九”中的一个,到底不是统一的大“道”,可以吸收,但不能不加以分辨罢了。
实际上,王安石跟佛教的关系一直很深,跟他交往的禅师,有数十人,他也谈到“臣观佛书,乃与经合,盖理如此,则虽相去远,其合犹符节也”,但仍然说,佛教“实见道体,差了途辙,故不可与入尧舜之道”。至于老庄呢,在他看来,庄子《天下篇》的主旨,其实和他是一样一样的。在《天下篇》里,庄子同样认为,末世的人心浮动,杂说纷陈,所以要“同是非,齐彼我,一利害”,庄子在《天下篇》里同样很看重六经,只是认为在末世,仁义礼乐不足以挽救世道人心罢了。
而这,正是王安石需要为之努力的。他说后世读庄子的,应该理解庄子那希望百家归一的心,而不是他的文字,而后世那些说儒家不如庄子深刻的,实在是糊涂得紧,庄子其实也是儒家大“道”的一部分哪,他们“不知求其意,而以异于儒者为贵”,真是悲哀呀。
道之传承如此,在天道与人道关系方面,王安石也是一个综合派。
天道与人道,或者说天人关系可以说是儒学的大命题,因为儒学毕竟不能不讲天道,但儒学更关心人事,人事是儒学的根本,是儒学的目的,是儒学与道家的根本区别。那么又要讲天道,又要以人为根本目的,就不能不讲天人关系了。
对于天人关系,传统儒学有三大分野。一是天人合一,始于孟子,大概就是人道和天道其实是一样一样的,所以力求人道合于天道。二是天人相分,始于荀子,大概就是说,人道跟天道完全是两回事,天道就是天道,人道就是人道,人做事情不必求老天同意,不必看老天眼色,老天做事情,也跟人类无关。三是天人感应,始于董仲舒,大概是说天和人,是互相感应的,人能作用于天,天也能作用于人,人做的坏事多了,会引起天灾,人做得好事多了,会引起祥瑞。
而王安石的看法呢,跟这三个都不一样。王安石主张天道和人道有“交”有“辩”,就是说,天道有与人道相影响的地方,也有不影响的地方,有相关的时候,也不无关的时候。那什么时候有关,什么时候无关呢?这个嘛,有点儿复杂,这个涉及到“道”的体和用,本和末,一时半会也说不清楚。而且还有“时”和“幸”的因素,有的时候,你发现你做了事情,它就会有你想要的结果,而有的时候,它就没有你想要的结果,有的时候,人定胜天是对的,有的时候,人算又不如天算,人力有时而尽。
既然关系这样复杂,人又该怎么做呢?其实也不难,你如果能了然于天道当然更好,但不懂得也没关系,你只要尊重天道,顺应天道,以天道为你的榜样就可以了。但尊重不是害怕,你不能因为担心天道,就畏首畏尾,患得患失,老是想看老天的眼色行事,老天的每一件事情,你都要解释好才也做,老天如果不使眼色,就什么都不敢做,那就太过了。要知道,“交”和“辩”之间,留给我们的自由度,那是相当大的,而且哪怕在天人相“交”的时候,归根到底,我们也是要为人类的幸福而努力的,老天不是我们的目的。天道与人道有时相顺应,这时就天下太平,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但有时也会相悖,这时就天下大乱,不肖者居上,贤者居下,我们就要想办法拔乱返正,这当然可以说是为了顺应天道,但也可以说,是为了顺应人道。
如果说关于“天道”的理解,是“荆公新学”的宇宙论,那么道德性命之学,则是“荆公新学”的本体论。在本体论方面,这一次,我们将会看到佛教的影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