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七卷 《哲学家们》 五 困穷苦学

(2016-05-28 18:19:51)
标签:

范仲淹

欧阳修

苦学

苍生

宋学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他们是一群年轻的士子,多半穿着旧而且打着补丁的布袍,很多幼年丧父,有些甚至寄居在破庙或破观里,饥一顿饱一顿,他们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大碗粥,可是他们仍然内心充实,他们的眼睛里有着坚毅的快乐。因为他们有一个梦想,那个梦想,就是让苍生饱暖,让世间太平,为了这个梦想,他们困穷苦学,夜以继日。

 

如果这些年轻的士子,只是一个人的话,他可能会在很多朝代出现,但如果这些年轻的士子,是一群人,一批人,有一天他们还会汇成一股潮流,让整个时代变得鲜活起来的话,那他们只能是北宋,是北宋初年的一群年轻人。

 

他们的名字里,有范仲淹,有欧阳修,有石介,有胡瑗,有孙复,等等。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丧父,母亲谢氏贫困无依,改嫁朱氏,他在幼年时也改姓朱,那个时候他的名字叫朱说。如果他的志向平平的话,我们就不会知道有一个叫范仲淹的人了,我们也许会知道有一个叫“朱说”的年轻举子,曾经中了进士,做了个不大不小的官吏。但范仲淹不一样,他自小就有抱负,以天下为已任,到青年时代,离开朱姓继父家,到寺庙里寄读,五年里基本上没好好休息过,睡觉也都是和衣而卧,夜里读书累了困了,就用冷水洗个脸,再继续读书。吃饭怎么办?煮一份粥,冷了后结成了饼,分成四块,早晚各两块。就是这样,他过了五年。很多年后,范仲淹成了一代名臣,他在京城和郡县大量兴建学校,让更多的贫寒子弟有机会接受教育,让更多的无以为继的读书人,不用再到寺庙或道观里读书。他还用自己的俸禄,资助了三百多户人,而自己仍然守着清寒。

 

欧阳修,三岁丧父,他的母亲没有改嫁,孤儿寡母地从川中绵州到湖北随州,投奔欧阳修的叔叔,然后守节把他拉扯大。叔叔家也没什么钱,没钱买纸笔,欧阳修的母亲就用树枝在沙地上写字来教他。认识了字,就得读书,没钱买书怎么办?去城南李家去借,然后想办法买纸笔来抄。但是不等书抄写完,欧阳修都已经把书里的内容背下来了,很小的时候,他就过目成诵,出口成章了。他的叔叔也很喜欢他,认为他是家族的希望,就在自己也不宽裕的情况下,想办法帮助他读书。很多年后,欧阳修成了主考官,他让那些出身清贫而有志向的年轻人,在科考中脱颖而出,很多北宋的重要人物,都出自他的考场。

 

胡瑗,自幼也是聪颖好学,七岁能写漂亮的文章,十三岁就通了五经,被乡里称为奇才,可是,他家里也很穷,竟然无法维持最起码的生计,“家贫无以为给”,也没有继续接受良好的教育。于是,年轻的他,就到泰山的栖真观,跟石介孙复一起学习,粗茶淡饭,夜里很少休息,这样学了十年。收到家书了,只要看到上面有“平安”两个字,就不往下看了,直接扔到山涧里,为的是不扰乱内心。四十岁后,他在七次科考不利后放弃科举,办了一所私人的学校安定书院,其后又在范仲淹办的郡学任教,来往苏湖,建立了一套非常详尽的教育制度,更推行了学生的寄宿制度,再后来通过太学传至天下。

 

孙复,也是幼年丧父,也是自幼家贫,但仍然读书不辍,后来两次求见范仲淹,得到了范仲淹的资助,并且为他在书院里找到了个名额,一个月有三千文钱,得以继续读书。长大后,他科考不利,在三十二岁的时候专注于教育,授徒二十多年,虽然清贫如故,却不以为意,与众弟子谈书论道,乐此不疲。很多有名的人物,象石介,范纯仁,文彦博,都出自他的名下。

 

石介,他“世为农家”,父亲是个小官吏,精通《春秋》,“专为三家《春秋》之学”,按理说,虽然他也算得上清贫,但应该比那些幼年丧父的境遇稍好些,但他仍然是“困穷苦学,世无所比”。很年轻的时候,他就到了南都,在晏殊开办,范仲淹主讲的应天府书院里读书。有同学王渎见他太穷,就把好菜好饭送给他,他一口拒绝,说,早上吃过美食,晚上就会对粗茶淡饭厌倦了,你的美食,我不敢要。他继续粗茶淡饭,立志苦学。很多年后,他创办了泰山书院和徂徕书院,泰山书院让孙复当了老师,自己退而当孙复的弟子。

 

这个名单也许还能开出很长。比如邵雍,他少年时读书,冬天不生炉子,夏天不扇扇子,夜里不休息,以此煅炼意志力。后来寓居洛阳,房子都是以草为门,难以抵挡风雨的。而他也以打柴为生来奉养老母,虽然清贫如此,却仍然怡然自乐。比如张载,虽然家有薄田百亩,能够让他读书作官,但他仍然以讲堂书斋为念,教书育人,著书求道。为了验证井田制可行,他和学生把买来的田地,分成公田和私田,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耕种,人称“横渠八水验井田”。到他五十八岁老死之时,他甚至没有钱收葬,他的身边也只有一个外甥,以至于要等到他的学生从外地赶过来,才得以买棺下葬。

 

大概就是这样。这些年轻人,或者家里穷得无法维持生计,或者家世普通,但从小就有很大的志向,以苦读磨励心志。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天下为已任,他们希望世间从此太平,希望苍生从此饱暖,希望贫寒的士子,都能读书,希望有才华有品行有志向的年轻人,都能为国为民尽自己的力。

 

那是一个平民读书人全面自觉的年代,他们不再是唐朝的寒士才子们,在与士族的斗争中,同时也表现出浮薄的一面,他们也不再是韩愈李翱孤军奋战,在一片佛号声中,大声呼吁。他们知道,自己将是这个时代的主人,这个时代将由他们书写,他们来了,新儒家来了,宋学也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