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六卷《筑梦王朝》四十 最后的君子之争

(2015-12-05 09:25:16)
标签:

司马光

王安石

宋朝

变法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个武当弟子,一个叫傅青云,一个叫慕容白,他们是非常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奉师傅之命去弄清魔域的秘密,但是他们发现魔域其实是世外桃源,他们一个留在了那里,另一个,带着名门正派去剿灭……啊,不对,这个是魔域桃源。

 

这次是两个少林弟子,一个叫张君宝,一个叫董天宝,他们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兄弟,后来,董天宝加入官军,为了荣华富贵,对与张君宝在一起的仁人志士进行剿杀……啊,又不对,这个是太极张三丰。

 

那时候,有四个年轻人,他们差不多都在二十岁的时候步入仕途,他们同朝为官,志趣相投,他们互相勉励,互相支持。他们都很不喜欢只有形式而无内容的西昆体,他们向望着古人的道德文章。他们同样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关心着西夏的战争,关心着那场昙花一现的轰轰烈烈的新政。他们也关心着当时方兴未艾的古文运动,他们都以古文闻名于世。在他们三四十岁的时候,也就是仁宗嘉祐年间,他们都在京中,闲暇时他们经常在一起,他们光是说话就能说上一整天,当时的人们称他们为嘉祐四友。

 

这次对了。

 

这四个人,一个叫韩维,一个叫吕公著,一个叫司马光,一个叫王安石。他们年纪仿佛,韩维属蛇,吕公著属马,司马光属羊,王安石最小,属鸡,但名气却也最响。他的文章卓尔不群,与欧阳修曾巩同列,他对经义的见解独到,发古人之隐,足以别成一家,而他做地方官时的治绩,他对治国之道的想法,更足以折服一时,引来很多的追随者。

 

但是很多年以后,他们却渐行渐远,再也没能回到一起。

 

很多年以后,大约是王安石开始变法的第二年,司马光请辞。赵顼对司马光说,你和王安石是好朋友,你们的关系那么好,为什么还要怀疑他会对你不利,要自请离开呢。司马光和我的关系好,但和吕公著的关系更好,王安石当初还推荐他,后来却贬斥他。赵顼说,王安石和吕公著如胶似漆,吕公著有罪,仍不隐瞒,说明公而忘私。

 

这次司马光的自请外放,也意味着,在变法的大背景下,他们终于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不管他们当初曾经多么的惺惺相惜,多么的互相谅解,哪怕成为政治对手之后,仍然不愿意说对方的不是,但是,他们的追随者,却终于把这个国家的政坛撕成两半,前后历数十年,而再也无法弥合。

 

说起来,他们还真是棋逢对手的双子星。

 

他们同样的才华横溢,同样的酷爱读书,同样的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同样的生活简朴,不喜奢靡,同样的忧国忧民,同样一直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同样的勇于任事,敢于直言,同样的就当时存在的问题向朝廷上书,同样在做地方官时,颇有治绩,对于复杂问题总能拿出妥贴的办法出来。如果说他们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王安石看上去坚决一些,而司马光显得更为温和。

 

很多年以后,司马光还回忆起他和王安石曾经同在包拯手下为官,包拯请他们喝酒,他们都不善饮,但司马光还是勉力喝了几杯,王安石却是坚决不喝。这大概是真的,因为同样的,王安石二十一岁中进士,把鱼铒吃了一盘后,拒绝了皇上的赐宴,而司马光二十岁中进士时,他也不喜欢头插宫花的热闹,但在其他人的劝说之下,还是勉力一戴。

 

看上去,王安石和司马光,真好比歌德和贝多芬,当贵族路过时,歌德脱帽致敬,而贝多芬眼睛向天。但是,这也许只是事情的表相,他们其实是一样一样的人。

 

王安石的坚持如铁,冷而且硬,全表现在外,而给人一个决绝的感觉,但司马光的坚持如玉,看上去温软,但捏上去,却坚硬异常。所以王安石固然被称为“拗相公”,但司马光也落了个浑号“司马牛”。

 

比如在那个几乎人人以风流自居,纳妾狎妓且以为荣的时代,他们同样坚持不纳妾。王安石的夫人千方百计劝他纳妾皆告失败后,偷着买了一个,他回家看到后,第一句就问,你是谁,为什么在我家,得知真相后,又问清对方是因为丈夫欠官债被卖,他直接把那女子送走,让她夫妇团园,还帮她还清官债。司马光也是三十年无子,他妻子千方百计要替他纳妾,买来现成的摆在他那里,他却只顾着去书房读书。

 

所以后世很多人把新旧两党对立,或一为奸一为忠,或一为进步一为保守,或一代表平民利益一代表官僚地主利益,各树立场,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也真是何苦。他们这样的两个人,真的只是进步保守几字,或阶级利益几字,所能概括的么。他们就是他们自己,他们对国事有类似的理解,所以能相交相知多年,他们对国事的解决方法却又大相径庭,又都能坚持不渝,从不动摇,所以终于渐行渐远。

 

更何况,所谓保守派云者,真的是些保守派么?

 

旧党中的领袖人物,富弼,欧阳修,韩琦,当年都是庆历新政的干将。司马光为庞籍的得意弟子,而庞籍,则是范仲淹和韩琦的好友。对了,说起庞籍,他就是那个被后世不知哪个该死的写成了奸臣的庞太师,其实他文韬武略,勇于任事,是难得的宰相之材,也是司马光和狄青的恩师。可见文人笔墨,那是作不得准的。

 

其他的,范纯仁,是范仲淹的儿子。司马光,韩维和吕公著都是与王安石相交多年的好友,文彦博是王安石的举荐者,他们难道真的不知道王安石是个改革派么?甚至文彦博本人,还和庞籍冒险进行过一场军事改革呢。

 

就是说,所谓旧党云者,其实倒是庆历改革派的真正继承者呢。

 

再打个比方吧。如果把真宗朝的那些名臣拿过来,李沆,王旦,寇准,这是正义的一方,王钦若,丁谓,这是非正义一方,现在把这些人放到神宗朝,会发生什么?事实上,李沆和王旦是典型的清静无为不爱生事的,他们基本上会站到旧党一方,而王钦若和丁谓么,理财神马的,不正是他们强项么。寇准呢,不知道,但能经常骂骂王钦若和丁谓,当然,还有吕惠卿蔡确这些人,他会很开心的。

 

现在你大概能明白了些什么了吧。正义和非正义,君子和小人,在这里掉了个个,君子反对王安石,小人支持王安石。这些反对变法的君子,倒大多为当年的改革派,或改革派的同情者,而他们现在反对变法。王安石的变法到底怎么了?他们都反对些什么?为什么和庆历新政得到的待遇,居然完全相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