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六卷《筑梦王朝》三十四 吕夷简与范仲淹

(2015-11-14 17:23:47)
标签:

吕夷简

范仲淹

宋朝

文化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吕夷简跟范仲淹的矛盾,要从吕夷简跟郭皇后的矛盾说起。

 

有童鞋就要问了,吕夷简一个大臣,跟皇后有啥矛盾啊?难道真象他在刘太后主政,然后要薄葬李妃时所说,他是宰相,管天管地,还要管皇宫么?

 

这个,又得从赵祯跟刘太后的关系说起了。

 

想想看啊,如果你是个皇帝,但从小就被母亲管着,都年过二十岁了还不让你亲政,到头来她死了之后,却发现这个母亲并不是亲生母亲,亲生母亲另有其人,你会怎么想?很生气?要报复?这么想就对啦,所以老实人赵祯当时想做的事,就是把所有刘太后在朝中的执政班底都换了。所幸当时有吕夷简劝谏,刘娥不仅厚葬了皇帝的生母李妃,而且棺材里的李妃栩栩如生,让赵祯感慨,大娘其实人还是很好很好的嘛,要是真象野鸡小说所写的那样恶毒,仁宗皇帝恐怕就不会是仁宗,而是性情大变的厉宗了吧。

 

不过班底还是得换,就是凡严重依附于刘太后的,都换掉,这个名单有张耆、夏竦、陈尧佐、范雍、赵稹、晏殊、钱惟演,当然没有吕夷简。而且,吕夷简不是在这时提了八大建议么,赵祯不是很喜欢么,不仅不会换掉,还得重用。然后赵祯把这事跟郭皇后说时,郭皇后冷哼了声,说吕夷简哪,他哪里是不依附太后哦,不依附太后太后能喜欢他?他不过是做得巧妙罢了,“夷简独不附太后邪?但多机巧、善应变耳”。

 

大概郭皇后是个直性子,最看不惯吕夷简这号“多机巧、善应变”的人物,就忍不住说了出来。然后吕夷简八条建议还没实行呢,就被短期罢相了,满腔热情就泼上了一盆冷水,回头一打听,原来是郭皇后搞的鬼,于是对郭皇后就怀恨在心啦。

 

可人家是皇后哪,也没什么机会啊。不过可巧,郭皇后正是当年刘太后指定的皇后人选,她是名将之后,性格直爽,很对刘太后的胃口,而赵祯年轻人嘛,总是喜欢狐媚一点的,所以当时更倾向于漂亮不得了的张氏。但是没办法,刘太后作主,太后说啦,这是为了皇帝你好啊。这也就罢了,可你都当了皇后,还不许皇帝宠幸别的妃子宫女,似乎就点过份了。但没办法,有太后罩着,她就是不许皇帝跟别的妃子相好。可她也不想想,太后死了怎么办?她在说吕夷简的时候,也不想想自己,吕夷简只是巧妙地依附太后,就被皇帝反感,她都被太后罩着了,这结果能好?

 

结果就是刘太后死了之后,赵祯就很快就觅新欢啦,比如尚氏,杨氏。郭皇后呢,当然会吃醋啦,所以没事就过去骂骂那两个狐狸精,可她想当独孤伽罗,人家也不是普六茹坚哪。

 

然后有一次,郭皇后听说赵祯又在相好的那边,赶紧跑过去,果然在尚氏那里,尚氏还有哭哭啼啼装可怜说自己的坏话呢。婶可忍叔不可忍,将门之后的脾气上来了,果然了不得,当场一个大耳括子打过去,皇帝一看了不得,可别把亲亲尚美人给打坏了,上来拉架。将门之后下手果然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一个大红印子,就生生打在了皇帝脖子上。皇帝脾气再好,这下也真的生气,嚷嚷着要废后。

 

吕夷简的机会就来了,吕夷简怂恿一个叫范讽的人出头。那个范讽也算是个名士了,而且作地方官颇有政事,济贫扶弱,敢作敢当,最爱打抱不平,老百姓很是称戴的,也是个愿意直谏的。他来做言官,遇到了皇后打皇帝耳光的事,在吕夷简怂恿之下,就上书,说皇后九年没生孩子,本来就不应该,现在还打皇帝,要废。他也不想想,皇后虽然立了九年,可皇后现在不过二十二岁啊。吕夷简当然表示自己赞同了,光武还废后呢,还劝皇帝把被打的大红印子展示给大臣们看。

 

然后范仲淹当时还不是宰相,就是普通的右司谏,是个言官,听说了这事,可吕夷简事先下令,让相关部门不得接受言官的上书。没办法,就联合孔子四十四代子孙孔道辅,当时是御史中丞,还有好十几个言官在宫门外求见皇帝,皇帝不愿意出来,派吕夷简解释。然后他们就跟吕夷简说,皇后也没有什么大过错,这就象父母不和,儿子只有劝和没有劝分的,光武又怎么了,光武在这事上本身就失德了,怎么能效法?象这种事,只可效法五帝三王,哪能以治唐那些失德的事做榜样呢。吕夷简辩论不过,没办法对付。这些人就打算第二天百官上朝时,再在百官面前陈说这事。

 

结果没想到啊,当天晚上吕夷简就以这些人在宫门外聚众喧哗之类的理由,全部贬了。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他们等到的,是自己贬官外放的消息,十几个人无一幸免。

 

至于郭皇后,自然还是废掉了,尚美人,杨美人也一并贬了,郭皇后和尚美人都送到道观里当了姑子,皇后换成了曹后。而郭皇后被贬到道观里当姑子后,皇帝可能又念着郭皇后的好了,第二年就暗通书信,想让她回来。郭皇后也真是有脾气的人,说,想我回去可以,当时是当着百官面把我废掉的,现在还得当着百官面把我请回去。可皇帝现在已立了曹后,当然无法答应要求。不过两个前小夫妻暗通书信不过一年,郭皇后就生病了,然后就暴毙了,时年二十四岁。当时给带御医去看病的阎文应,正是吕夷简一党。

 

这下范仲淹受不了了,作为一个臣子,怎么能做出这种事。他也没有别的招了,他绝食抗议,上书,要求惩办逆臣,然后很多大臣都附合范仲淹。皇帝一看,算了,息事宁人吧,就把吕夷简的同党都贬出了京城,这下吕夷简就更恨范仲淹了。

 

但是就是奇怪,他越打击范仲淹,范仲淹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他把范仲淹贬到苏州,那里经常发洪水。结果范仲淹到那里后,兴修水利,通了五道渠,引太湖水入海,反倒成了政绩,更加上兴修学校,搞得有声有色,传到了朝廷。这下总得调回中央了吧,他又想了个招,让范仲淹当开封的知府,这里全是皇亲国戚,哪个都不好惹,弄不好就惹祸上身,而且事情多,就没时间多嘴了,可人家又是做得有声有色,人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两人矛盾越来越大,等到景祐三年,就是范仲淹四十七岁,吕夷简五十八岁的时候,范仲淹上了个《百官图》。在这个图上,范仲淹把百官的升迁都画了出来,指出百官“进用多出其门”,然后还说,“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等等。吕夷简当时恨得牙痒痒,但他忍住了,他要等待时机。

 

时机终于来了。再过些日子,范仲淹又上书了,这次跟迁都有关。范仲淹建议迁都洛阳,就是当初赵匡胤想迁都的那套理由,如此这般。皇帝听了有兴趣,说小范说得很道理啊,迁了都,我们就不那么怕辽国啦,谁知道吕夷简冷笑一声说,吕夷简说,迂腐,不切实际,华而不实,好虚名,只求自己名声,爱出风头,也不想想到时漕运怎么办,反正就是赵光义反对迁都的那些理由。皇帝一听这样啊,就算了,在赵光义的那堆理由,以及“恃德不恃险”的道德制高点上,谁也没好的办法。

 

范仲淹就生气了,继续上书,写了个四论,还说汉成帝当初相信张禹,不怀疑舅舅家,最后有新莽之祸,我担心今天朝中也有一个张禹在坏陛下的家法啊。吕夷简回了几句话,“越职言事,离间君臣,引用朋党”。这最后一条非常严重,要知道皇帝是最忌讳朋党的,现在范仲淹动不动一帮子人一起围攻宰相,这不是朋党是什么。可他也不想想,宰相那边也是一大帮子人,而且人数更多啊。但事已至此,范仲淹人微言轻,最终又落得被贬江西饶州,连累着好些个关系好的都被贬了,比如欧阳修,直接被贬成了知县。

 

吕夷简终于赢得了这场景祐党争的胜利,异见分子尽被清除,以至于范仲淹出京之日,竟几乎无人送别。

 

但是他不知道是,这场消耗国运的党争,会带来什么。这次党争,让最后一次迁都机会丧失,也让他自己在一年后被免相,然后党争再起,双方互相辩驳,互骂对方为朋党。而这个大背景下出台的庆历新政,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