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六卷《筑梦王朝》十六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2015-09-13 07:47:55)
标签:

文化

城墙

熏笼

赵匡胤

赵普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有一个故事是酱子滴。

 

话说老实人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准备把开封城的外城墙修得更坚固一些。赵普在修建之前,把图纸拿给他看,那个图纸上的城墙真是漂亮啊,方方正正,四面开门,顺直无比,唯一可惜的就是没有效果图。结果赵大看了之后,很生气,说,这不行,得重画,然后用笔画了个似圆非圆,似方非方的货,有的地方还弯弯曲曲的,倒象蚯蚓一样,他就把这个象蚯蚓一样的货扔给赵普,说,就照这个修好啦。

 

赵普当时心里一定有千万只草泥马在奔腾啊奔腾,心里说,赵大啊,你画工不好就别逞能了好吗?你那只大手,拿刀拿枪拿弓拿箭可以,哦对了,差点忘了,你是拿惯了几十斤的熟铜棍的,就是把棍子抛了,那一套长拳,也是耍得虎虎生风,可画师的细毛笔真不是你拿的呀。瞧瞧你,都画成神马样子了,连条线都画不直,当时手都在抖吧。算了不说了,谁叫你现在是官家呢。要是照这样修下去,费工费料不说,下次外国使者来的时候,恐怕会丢人死了。

 

不过赵普还是按那张图修啦,那弯弯曲曲城墙也一直是汴京城的一道风景。护城河畔,杨柳依依,汴河,蔡河,五丈河还有金水河穿城而过,水上岸边,各有风情,而城墙虽然弯了点,却也曲折有致。这倒也难为赵普和那帮工匠了。

 

然后这事并没有完。

 

很多年后,老实人赵匡胤,啊不对,腹黑男赵光义的不肖子孙,文艺中年兼败家爷们赵佶在位的时候,跟当时的文艺中年兼败家宰相蔡京一合计,这个城墙这么丑,怎么能显示出我们精致的艺术品位,以及高端的审美趣味呢,不行,我真的是一天也忍受不了这么丑的东西在我们眼皮底下了,偏生还辣么大,辣么长,整个的把我们包围住啦,咱们爷爷的爷爷的那个大伯父还真是个粗鄙的武夫啊,这么庸俗,这么恶趣味,居然造了个这么丑的城把自己包围住,不行,我们得重修。

 

于是,外城墙就这么被重修了,坚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要漂亮,它要有纤细的腰肢,优美的体态,看见它,就能想起江南,想起江南的山,水,城,林。对了,说起山,汴京城真是弱爆了,要不,造个山怎么样,就叫艮岳好啦,地点嘛,就在皇宫的东北面,内外城之间,好啦,那里有地方。你问内城墙怎么办,当然是拆了啊,反正也丑。

 

结果就是后来的人看汴京城的地图,就能看到不仅外城墙很直,而且内城墙还在北面缺了一块,那个缺的地方,有个和宫城几乎一样大的地方,那是一个叫艮岳的所在。而当时的人,也知道宫城往北,内外城之间,有一个北方的江南,里面的山水林木,亭台楼阁,花鸟湖石,都是江南的,光光是那些个太湖石,从江南采买运输过来,就花了无数的钱财。

 

最后的结果你也知道了,汴京城漂亮啦,可气数也尽了。而老实人赵匡胤当年画那张图的深意大家也到后来才知道,原来那样弯曲的城墙,真的比很直的城墙更难攻破啊。不光是在力学角度看,能缓冲攻城车或投石车的攻击力,能分散敌军的阵形,而且城上也能利用有利的地形,把攻进凹面的小股敌军射杀。至于把内城墙拆了修成园林,那简直就是做死了。

 

现在的问题是,老实人赵匡胤当初为什么要那么修城墙?

 

好,先放下这个问题,还有一个故事是酱子滴。

 

话说老实人赵匡胤有一天忽然心中一荡,想买个熏笼。买熏笼做什么呢?这个你别关心,反正是心中一荡,想买个熏笼就对了。然后正常情况下,应该叫残疾人,啊不对,叫小黄门什么的,拿个钱就出去买了呗,可是他也许是嫌买的不好吧,或者,干脆就没有零花钱,然后,他就让后苑替他做一个了。

 

然后他想着呗,朕的旨意,应该很快就屁颠屁颠地把熏笼送过来了吧,结果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十天过去了,熏笼还没有送到。他跑过去问身边的人,身边的人回答说,事情是这样滴,这个做熏笼的公文,要先送到尚书省,然后尚书省送到下面的工部,工部送到下面的司,司再送到下面的局,然后要再议定请旨,然后再去制作,现在手续还没办完呢。赵匡胤虎躯一震,勃然大怒,马上说,谁他妈拿这些条条框框约束我。身边的人说,要问宰相,赵匡胤说,叫那个姓赵的学究过来。

 

赵普过来后,赵匡胤瞪着他说,我以前没当皇帝的时候,想买个熏笼,拿着几十文钱,分分钟就买来了,现在当了皇帝,却受这种委屈。赵普很平静的说,陛下息怒,这个规矩不是给陛下定的,是给陛下的子孙定的,陛下的子孙生长在深宫中,不知民间疾苦,到时想要什么就造什么,可不得了,现在手续多,他们怕麻烦,就不会乱要东西了。赵匡胤听了之后,很开心,说,原来这样啊,怎么不早说,这个办法好,这个办法好。

 

其实赵匡胤想要熏笼,应该这么说才对嘛,哼,手续烦琐,流程太慢,连朕都要这么久,老百姓办个事,还不给累死?赶紧给我简化手续,缩短流程,你们就这样为民做主的么。

 

这两个故事,有一个是赵大自己深谋远虑的,还有一个是正常的手续,只是这个手续把皇帝自己也约束进去,然后得到了赵大的认可。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长治久安,把事情考虑得周到一点,再周到一点。

 

这个基本上就能看出宋朝各种制度的基本原则,那就是“事为之防,曲为之制”,这个“曲”,可不是仅仅说象蚯蚓一样弯弯曲曲的城墙哦,而是说,要深谋远虑。

 

对于一个帝国来说,还有什么需要深谋远虑的呢,无非是内忧,外患。而内忧和外患,又会是些什么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