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神仙与佛陀》 五十八 佛教的理论派
(2015-02-04 22:31:59)
标签:
佛学法相三论宗宗派小乘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十宗其实有两种含义。
一种就是把十三宗里,减掉那三个被并购的,剩下的十宗。另一种呢,是华严宗判教——其实就是排排座分果果啦——的时候,搞出的五教十宗。那十种有点特别,算是根据教义的深浅,做的一个分类,未必和实际的宗派一一对应的。先且不去说它,单说这个实际的十宗。
这十宗里,属于大乘的,有八宗,属于小乘的,有二宗。大家都晓得的,小乘在中国发展得很不好,所以这二宗,也慢慢的,追随的人也少,也就慢慢,被并购啦。
这两宗一个叫俱舍宗,一个叫成实宗。
它们一个算是小乘的有宗,另一个算是小乘的空宗。听名字,你可能会以为俱舍宗应该是空宗,俱舍俱舍,什么都舍了,还不够“空”吗,而成实成实,多实在,还不够“有”吗?这次你猜错了,如果都是空的,哪里还用得着“舍”,俱舍俱舍,又是谁来舍?
刚好相反,俱舍宗是小乘有宗,而成实宗是小乘空宗。它们宗派名字的由来,也并不是因为教义,而各是因为一本书,分别是《俱舍论》和《成实论》。
有童鞋就要说了,怎么这个“论”啊“论”的还没完没了了。是的,没完没了,加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个“论”,如果每个“论”都有足够多的人研究的话,有几百几千个门派也并不奇怪,比如成实宗的前身毗昙宗,也是因为一本叫《阿毗昙心论》的书。
那什么又叫做“论”呢?这个,这么跟你说吧,那年月,佛典是那个相当多的,佛灭后一千多年,也不知道诞生了多少佛典。以至于这些佛典要被归成三大部分,收到图书馆的不同房间,于是就有了“三藏”。这“三藏”里,就有经藏,有律藏,有论藏。
“藏”,收藏,容纳,总摄一切应知,这个“三藏”,就有点象华夏的“四库”,“库”也是用来“藏”的嘛。据说经和律是释尊自己写的或说的,或至少是他的追随者“如是我闻”的,而论是后来的人写的。那为什么有经有律还不够,后来人还要写论呢?这个就也有点象《公羊传》,想要告诉大家“春秋大义”的。当然,也不完全一样,因为未必是解释某部经——经本来也很多,而是解说佛理,把佛理说得更清楚明白的。
所以也有人说,经藏可以治嗔,律藏可以治贪,论藏可以治痴,还有人说,经藏用于修三无漏学里面的定,律藏用于修戒,论藏用于修慧,不管是治痴还是修慧,都是让人更明白的意思。总之,有了论之后,经的那些“如是我闻”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也是更容易误解了,因为如果说《春秋》不过三“传”的话,佛教的“论”就实在太多了,多得要用一整个房间也未必装得下。结果就是,这些数不清楚的“论”传到中土来,那些写得实在比较好的“论”,听得人多,就成了宗派啦。而且更有意思的是,不同的翻译,也能导致宗派的变迁。
比如说吧,俱舍宗,之前是真谛的翻译,等到玄奘的新译出来,就有了新的俱舍宗。甚至有了论还不够,还有注疏,玄奘新译,神泰作《俱舍论疏》,普光作《俱舍论记》,法宝作《俱舍论疏》,它们又叫《泰疏》、《光记》、《宝疏》,各三十大卷,成了俱舍三大家,让之前真谛啦慧恺啦道岳啦的旧系统,旧注疏失传。
但是就象涅槃、地论、摄论三宗一样,靠着一本“论”开宗立派容易,源远流长却难,哪怕这本书里,哪怕这本“论”里,的确有着很了不起的思想。所以渐渐的,俱舍宗又被法相宗并购,而成实宗,则被三论宗并购,前者与“大乘有宗”的瑜伽宗有点关系,而后者被称为大乘空宗,也是终得其所吧。
这样就只剩下八宗了。
这八宗里,又可以称为两大类。一类是理论派,一类是实践派。
理论派有四个。
第一个当然是精通三藏,甚至被称为“唐三藏”的玄奘弄出来的法相宗。
法相宗又叫瑜伽宗,因为还在印度的时候,就有一个以《瑜伽师地论》为依据的瑜伽行派,算是法相宗的前身,而且法相宗也的确宗于印度的无著和世亲。它也叫唯识宗,这是因为它主张没有心外独立之境,世间万物,不过是心识动摇的影像。它还叫慈恩宗,这个就没有特别的含义了,只是因为玄奘和他的弟子们常年住在大慈恩寺。
至于法相宗这个名称呢,是因为它本来就是研究佛法的,研究法与相的辩证关系的。或者这么跟你说吧,它能告诉你什么是佛法,什么是佛性,它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人能得到解脱,它甚至还会教你怎么用理智,用你的思辩能力去思考这一切,让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能完完全全地理解佛法。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个很消耗脑细胞的宗派,阅读量是惊人的,思想的深度也是惊人,而且对思辩分析能力的要求也是极高的,要知道,玄奘可是在折服了整个印度的佛学界,而且玄奘还是因明学的重要传播者,而因明学,你知道的,逻辑学的一个高峰啊。
第二个就是与之相对立的,被称为法性宗的三论宗了。
它出现的时间其实很早,据说南北朝的僧肇就开宗立派了。又据说要到隋代的时候,一个叫吉藏的,才是三论宗的祖师爷,而因为它住在嘉祥寺,所以叫嘉祥大师,所以这个宗派又叫嘉祥派。还有人说,僧肇那个是古三论,而吉藏这个是新三论。不管怎么说吧,等到法相宗成立的时候,不管是古三论还是新三论,其实都已经衰落了。
但衰落归衰落,三论宗都应该算得上与法相宗相似的,偏于理论的宗派,玩的都是思想。而它们不同的,则一个是法性,一个是法相。
法性和法相的区别是什么?性就是本质,相就是它看上去听上去或者说,你知道的样子嘛,内涵外延什么的,其实都是法相。或者可以这么说吧,法相是心识的投影,而法性呢,就是那个你看不见也摸不到的,你可以说它什么也没有,也可以说它其实也谈不上没有,不生不灭的东西。所以研究法相是很烦琐的,需要考虑万法的区别,一一分析,找出它的本质,而研究法性么,其实就是一个悟性问题。
所以这个法性宗,其实不应该仅仅指的三论宗,只不过,专门把这个当理论研究的,三论宗算是一个代表。
而且也的确,三论宗在这方面提出了很多理论。比如什么中道实相,说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脱离诸因素而存在的实体,所以是法性空,是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的。比如八不中道,什么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比如迷悟成佛,说本来诸法就不生不灭,本来就是清净的,又哪有什么众生可以渡化的,又哪有什么佛道可以修成的,所谓佛与众生的区别,不过是一个悟,一个迷,悟了就是佛,迷了就是众生,众生以为自己是众生,其实不知道自己已是佛。
总之就是这些了。
这两派算是理论派里的纯理论派了。剩下的,还有两个理论派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偏理论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