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五卷《神仙与佛陀》  五十二  翻译之第一期

(2015-01-11 21:26:47)
标签:

文化

佛学

翻译

佛教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很多年后,晚明的知识分子在面对西学东来时,说过一句话,“欲求超胜,必先会通,欲求会通,必先翻译”。就是说,面对外面的先进文明,你先要理解它精通它才行,而要想理解它精通它,总得先翻译吧。当然,还有一句话没有说,那就是你还得先承认那的确是先进的文明。

 

而阿拉伯文明在其巅峰时期,也有一个“百年翻译运动”,他们把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译成阿拉伯语。那个时候,他们对待文明的态度,远比基督教世界来得开明。而基督教世界在文艺复兴时期,做的最了不起一件事,就是全民学拉丁文——连翻译都等不及了,他们有些学者甚至终身致力于研究拉丁文的文法。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传入中国远比其他宗教传播更为困难。其他的宗教,基本上很少涉及到大规模的经典翻译问题,他们通常只有一部经典,还都是故事和格言,或者根本没有经典,只有一些理念和戒律。而佛教不一样,它承载的是整个文明,不仅经籍浩繁到需要一个小型图书馆,而且佛理精深得很多人终身也没有窥其堂奥,你除了同时精通两种文字,还得精通佛理,还得能把这佛理明白晓畅地说出来。当然,还得有足够的时间精力,能把浩如烟海的典籍一一译出。

 

如果道教要外传的话,大约也有点近似,承载它的,其实是一整个文明,涉及到数以十计的学科和大量浩繁的典籍,传教的过程也必然是文明的移植过程。当然,道教没有外传,它的教徒甚至没有能力占领整个中国,所以佛教能成功成为中国的佛教,真的是一个奇迹,由一代代高僧共同筑成的奇迹。

 

佛经的翻译,差不多持续了六百年。这六百年里,不停地有人西行取经,不停地有人把典籍驮进来,还有人不停地组织人手进行译经。

 

这个翻译工作,差不多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外国人为主,而且基本上是个人翻译。反正就是外国的和尚到中国来,学了几句汉语,就开始译经,译的都是小册子,一两卷的那种。

 

这一期主要有五个人,四个外国人和一个中国人。

 

第一个外国人是安世高,他是译经第一人。

 

听到安这个姓,你就该知道他是安息国的人了,那时的外国和尚是以国名为姓的。是的,他是安息国的王子,周游西域各国,来到中土没多久,就学会了汉语。很厉害的一个人。

 

他带来的是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的一些典籍,《四阿含经》多一些。但并没有译全本的经,就是选译的那种,而且以学禅的方法为主,理论较少。这个嘛,可以理解。

 

与安世高相去不远的第二个外国人叫支娄迦谶。

 

第三个外国人叫支谦,他虽然是个外国人,是个月氏人,却出生在中国。这么跟你说吧,他父亲那一代就来到了中国,然后生下了他。有童鞋就要问了,难道和尚也有孩子?这你就不知道了吧,谁说他父亲是和尚的,不光他父亲不是和尚,他也不是和尚,他还做了孙权的博士呢。

 

他算是江南译经第一人,译的经么,则小乘为主,大乘为辅。

 

第四个外国人叫竺法护,他是第一阶段最后一个翻译家,也是四大翻译之前最伟大的翻译家。

 

为什么说他伟大呢?

 

首先,他是西行求法第一人,他到过安息、月氏、大秦、剑浮、龟兹、于阗、疏勒、鄯善、焉耆、匈奴、鲜卑等十几个地方,到处寻找真经,带了很多经书翻译。

 

其次,他是直接译梵文经典第一人。看到竺这个姓,你可能以为他是天竺人,其实错了,他是月氏人。之所以姓竺,是因为他的老师姓竺,就也从支改成竺啦。总之,他懂梵文,不仅懂梵文,还懂三十六国语言,这就意味着,虽然他没有直接到天竺,可是仍然用西域还有西域以西的胡经,译出了不少经文,包括后来有名的《法华经》。

 

最后,他译的经很多,有一百五十部。而且他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中国人做他的助手。之所以他仍然被归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因为后面有更伟大的人出现,也因为后面还有更有意义的事情出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译的经仍然不完整,即使不算选译,可也不算全译啊,质量仍然不足,影响么也仍然有限。

 

那一个中国人呢,则是朱士行。

 

他也有两个第一人的称号。

 

第一个嘛,他是中国出家的第一人。关于这个第一人,当然有人有话要说,可如果你还没有图样图森破到真的相信汉明帝时候就有数以千计的宫女和大臣出家的话,还是会认可朱士行的这个第一个比较靠谱些,好歹朱士行在洛阳白马寺出家的事,有时间有地点有人证有物证,有师傅有仪式,容不得假的。

 

第二个呢,他是中国人西行求法的第一人。虽然,他只是去西域取经,可那也叫西行啊。而且,你以为那年月去西域就容易啊,那也是黄沙千里,九死一生的啊,要是那么容易,哪轮得着张骞和班超扬名立万?而且朱士行还没有向导,就是眼着着手头的经文实在是有些不象话,可又找不到原文对照,就二话没说去西域取经啦。

 

这个第一阶段算是翻译的开创时期,虽然翻译的不够系统,质量也有限,可没有这段时期的草创,也不会有后面的巍然成林了。

 

大概就是这样了,从汉末到西晋,差不多一两百年吧。这一两百年,是道教的天师们开始活动,席卷海内的时期,也是道教的力量强盛无比的时期。那些把那些席卷天下的道教徒当成劲敌的皇帝们,是不会想到有一天那些道教徒,会在佛教徒的力量之下,毫无反击之力的。而那些翻着《老子想尔注》或《太平青领书》的人,其实也是想不到那几个默默选译小品的外国和尚,在很多年以后却会成为他们最强大的劲敌的。

 

然后呢?你问然后?然后到东晋的时候,第二阶段开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