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神仙与佛陀》十一 佛学视角下的量子力学
(2014-08-20 11:50:54)
标签:
实验光子双缝不确定性原理动量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假如你在用仪器做一个实验。你做着做着,忽然发现,你得到的实验结果总是不尽如意,一会是这个结果,一会是那个结果,你一定以为是哪个地方出问题了。你反复地重做实验,校准仪器,修正方法,你排除仪器精度的影响,甚至对于一些确定的影响,你还会加上一个修正的量。可是实验的结果还是不尽如意,一点都没有改进的迹象,你一定会说,这实验没法做了。
是的,没法做了,毕竟实验是理论的某种验证,如果实验没法做了,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你的理论出了问题。
可即使是理论出了问题,观测的对象属性总能确定吧,如果连这都确定不了,那真的是太不可思议了。
如果当你用各种途径排除不同观测方式所带来的干扰,而且理论上说根本不可能有干扰的时候,你会发现,这种不确定性依然存在,永远无法消除,你在这一方面做得越精确,另一方面就一定越不精确,仿佛那实验对象能提前猜到你的意图,在跟你捉迷藏一样。你一定会困惑不解。
这一困惑也正是当年的物理学家所遇到的。
这个现象叫做不确定性原理,又叫测不准原理。
什么叫不确定性原理?就是说,有些东西是你永远无法确定的,它可能在这一方面不确定,也可能在那一方面不确定,不管怎么说,总得有一些地方是不确定的。什么叫测不准原理?就是说,总有一些成对的变量你是无法同时测准的。比如说,时间和能量,比如说,位置和动量。对于电子来说,它的位置越精确,那么动量就越不精确,反之亦然。你千方百计地提高一种性质的测量精度,则另一种性质也将变得越不精确。你也许认为,那只是因为仪器本身的精度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完备,这些不准确性被解决只是时间问题。但海森堡在数学上证明了它的存在。
而一个叫玻尔的人,则不同意它只是一个数学上的证明,他认为那一定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他认为那代表着物质的两种不同的属性,即波的性质和粒子的性质,这两者互相冲突,却又同时存在。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它的不同秉性,它的各种潜在可能性都会一一得以呈现。而由于这不同秉性本身的内在矛盾,所以同一个实验中,它又只能表现出一种确定的结果。
另一个叫做双缝干涉的实验,也验证了同一结果。
双缝实验,大家都晓得的,是一个被称为“物理最美实验”的实验。它的美丽之处,不仅在于其干涉图案,而且在于其对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完美展示。
一条缝是衍射图案,两条缝是干涉图案,这是光的波动性质。然后当减少光子的数量,直到一次只有一份光子的时候,单缝的衍射图案就渐渐变成了一个随机的点,但是同样是一份光子,用两条缝的时候,虽然它不仅在理论上还是观测上,都只会通过其中一个缝,可它仍然是干涉图案。
这真是太神奇了。一个光子,只能通过一条缝,却能自己和自己干涉。
神奇之处还不仅在此。如果你在挡住双缝实验中的其中一条缝,它又会从双缝变成单缝,而让光子的干涉图案变成随机的点。光子是怎么知道这条缝被挡住了?又或者怎么知道这条缝没有被挡住?你挡住的速度不管有多快,光子总能找到它合适的路径,它或从一条缝,或从两条缝。
唯一的解释就是,不管哪一种选择,不管哪一种结果,都是光这种东西的自身秉性。是我们的观测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这怎么可能?观测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但这是真的。因为不管是粒子,还是波,都不过是我们想象的产物,是我们对世界的解释,是微观世界在我们主观世界里的投影。不管你以为那投影是多么的客观,真实,它都只不过一种投影罢了。正如在灯光下落到幕布上的影子戏,不管多么逼真动人,也不过只是影子罢了。一个影子是什么样子,又怎么可能不与它的投影方式密切相关呢。
为了解释不确定性原理这种神奇的现象,玻尔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叫做互补原理,他认为光和粒子表现出来的波粒二象性,虽然看上去非常矛盾,但却在更深的意义上是统一的,甚至是必须的,正如微观世界的不确性和矛盾也是必须的,缺一不可一样。他说的好,“一些经典概念的应用不可避免的排除另一些经典概念的应用”,而“另一些经典概念在另一条件下又是描述现象不可或缺的”,“必须而且只需将所有这些既互斥又互补的概念汇集在一起,才能而且定能形成对现象的详尽无遗的描述”。
在玻尔看来,测不准实验中对位置和动量的测量,根本是两种测量,双缝实验中是否把其中一条缝挡起来,也是两种实验。实验不同,结果怎么可能一样?他认为,平常大家总是认为的,可以不必干涉所研究的对象,就可以进行观测,从量子理论看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对原子体系的任何观测,都将对观测对象产生改变。
在互补原理看来,单独说客体的属性和规律是没有意义的,必须同时说明主体的情况和观测的方式,主体对客体的任何认识都必须通过对客体施加影响来实现,所以,与主体,或者说与观察者无关的客观世界,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这也是著名的观察者效应。生物学家对螳螂的观察,最终导致了雌螳螂吃掉雄螳螂,父母对孩子的观察,最终导致了孩子行为的改变,物理学家对电子行为的观察,最终导致了电子行为的根本性变化,它的位置确定,而动量无穷大,它再也不是原来那个电子了。
就是说,不是别的,正是观察者本身,造成了观测的结果,“一个量子力学系统在某个特定状态被观察得越频繁,该系统就越可能保持原来状态”。
另一个叫做薛定谔的人,则从另一个角度描述了这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