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四卷《门第战争》七十二  府兵制之终结

(2014-05-10 09:44:07)
标签:

第四卷

有问题

凝聚力

障碍

个例

文化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府兵制要想搞好,要有两个保证。一个是关中本位政策,就是以关陇军事集团为核心,以保证内重外轻,得关中者得天下。一个是兵民合一,闲时用兵,忙时种地,这样可以用较低的成本保证国家的安全。

 

不过这两个保证,到了开元天宝年间,都无以为继了。

 

比如关陇军事集团吧,虽然李世民拼命的抬高关中士族,贬低山东士族,又通过《氏族志》固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但是时代是会发展的,关中士族本身也是会衰落的,一代不如一代的。而且最重要的是,中间还有个武周,哎,就是武则天啦。

 

大家都晓得的,武则天想要取代李唐,最大的障碍就是关陇集团。还在武则天争皇后的时候,关陇集团的某些同志就颇有微辞了,搞得好象皇帝娶谁做媳妇,都得听他们的。再后来,几乎武则天每一次权力的扩张,都是在与关陇集团的斗争达到的。所以当然,武则天一旦掌权,有个很重要的政治目标,就是打击关陇集团。

 

但武则天不是杨广,她可不会通过什么辽东的惊天大豪赌来完成这个任务。

 

也没有必要啊。前几代人都没有解决的高句丽问题,这个时候,已经通过和新罗联合的办法顺利解决了,所以她就要拉一派打一派。

 

可她又不能抬高山东士族啊,因为那些人不可能跟她一条心的,人家架子大着呢,可不愿意为了区区几顶帽子把自己卖了。

 

所幸是唐朝有个新兴的科举制度,那帮凤凰男成了她的基本盘。都是一样的忽然就得了泼天的富贵,也都是一样的野心勃勃,还都是一样的才学不凡。而且,这些凤凰男在政治上是毫无根基的,他们的父辈很可能不过是农民,渔夫,小贩,手艺人,他们除了依靠武周外并无其他可依靠的对象,世上没有比这更好的政治组合了。世人只知道武则天,还有太平公主对那些才子们眷顾有加,破格提拔,却不知道关陇士族的心都在滴血。

 

至于那个颁告天下的《氏族志》,里面居然没有武家的本望,也没有寒门新贵李义府的本望,当然要加以取缔销毁了。然后,再搞个《姓氏录》吧,门第神马的都不再重要,只有当前的官职,才是唯一的标准。

 

关陇集团这个府兵制的基本保证没有了,而兵民合一呢?当然也无法施行。因为你要想府兵每年能不误农时,就得保证人家有时间回来种地,你不能长年累月地打仗,没完没了。可唐朝到后来不仅常年打仗,还都在很远的地方打仗,不是在辽东,就是在中亚,你让人家怎么种地?

 

还有一个小因素也影响到府兵制,那就是府兵地位的下降。本来府兵制是征兵制,民兵制,有条件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当兵,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可府兵也是属于权贵的,权贵们动不动就让这些府兵帮他们盖房子,运东西,呼来喝去,搞得有的人甚至把自己搞残疾了来躲避兵役。

 

结果就是彍骑制代替府兵制,再改成彻底的募兵制。

 

募兵制是拿钱干活,钱多就多干,钱少就少干,方便是方便了,可最大的问题就是,钱在哪里?

 

而且唐朝的战争通常离国都万里之遥。陆地上的粮草运输你也晓得的,这么远的距离,你运一石米到前线,途中要被运输的人吃掉几石,你运一车草到前线,途中要被运输的马吃掉几车。再加上士兵的兵饷,赏钱,再加上那些作战的地方都是些穷地方,根本无法以战养战,甚至还要花钱善后和重建。这都是钱。

 

而且信息传输还不方便,前方相去万里,一个消息好不容易传到京城,决策做好了,再传到前方,黄花菜都黄了。你好不容易把地方的粮食收上来,送到京城,再按照前方的需要,送到各个前线,士兵都哗变了。所以除非你根本不想打胜仗,否则还是要让前方的将军们全权负责,便宜行事的。

 

结果就形成了著名的节度使制度。前方的节度使们拥兵自重,地结千里,集军事,行政,经济大权于一身。效率的确是提高了很多,至少那段时间,唐朝经常打胜仗,国土扩张到中亚细亚。可也很容易尾大不掉,中央根本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来约束他们,不是吗?

 

府兵制衰落了,原来出将入相的关陇军事门阀也瓦解了,那么哪些人会成为那些节度使呢?

 

当然不可能是那些靠着诗赋金榜题名的士子,也不会是长期被排斥在权力边缘的以经学为重的山东士族。虽然从个例上看,无论是寒门士子,还是山东士族,都有可能出现文武双全的奇异之人,但一来那些人未必有机会被朝廷任用,二来那也只是个例。而从整体上看,如果搞武举选拔,或军功升迁那一套,最后大概率上位的,只可能是那些新兴的,以武艺骑射闻世的胡人蕃将,毕竟那是些马背上的民族,他们本来就是全民皆兵的。

 

这就涉及到唐朝华夷一体的民族政策了。

 

和科举制度一样,这个制度也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引入了新的问题。并不是说这个制度不好,毕竟对于解决民族问题来说,还很难有比这个更好的办法,正如在当时的条件下,你找不到比科举更好的解决士庶问题的办法。但凡事兴一利必生一弊,科举制度带来了冗官问题和吏治问题,而华夷一体带来了蕃将问题。你必须在不增加官员数量的同时,又能想办法解决大量士子的就业,你也必须解决了大量胡人就业问题的同时,还能对他们有足够的控制力。

 

而这些,在之前是不会有问题的。关陇集团能文能武,出将入相,而现在呢,读书士子你不能指望他去领兵啊,而蕃将你不能指望他去玩诗赋啊。而且这个民族政策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他们手里有兵,你轻不得,重不得。

 

还有更严重的,那就是河北地区的胡化。这个胡化,不光是指这个地区从唐初开始,就有大量的西域和北方胡人,而且是指这个地区的汉人,在长期的战争背景下,也被渐渐胡化,从小只知拿枪弄棒,而丝毫不知圣贤礼仪。这种文化的倒退,自然带来暴力崇拜的后果,谁拳头大,就服谁。以至于安史之乱结束之后,燕赵之人仍以安禄山和史思明为“圣贤”,膜拜不已。

 

虽然早期的华夷一体,更多表现为鲜卑人与汉人的结合,不仅不会让唐朝失去凝聚力,反倒因为关陇集团的存在,加强了凝聚力。但随着关陇集团的衰落甚至瓦解,那些新的,来自各式各样奇怪民族的蕃将,也对这个华夷一体的民族政策提出了挑战。

 

你只能用蕃将,因为除了蕃将,很少有人能驾驭得了这些胡化或半胡化的军队。但你用了蕃将,又如何保证你能驾驭得了这些蕃将呢。

 

几大制度都衰亡瓦解,或出现大风险,更要命的是,朝廷政治又出现了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