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四卷《门第战争》六十九  大唐天可汗

(2014-04-30 07:53:22)
标签:

战争

军队

第四卷

门第

文化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汉多染楚风,唐不脱胡气,所以汉朝审美风格偏于燕瘦,而唐朝偏于环肥也就不足为怪了。楚人生于南方山林之间,纤细的腰身跳起舞来更有空灵飘逸之气,那是神灵和山鬼的舞蹈,而鲜卑生于草原苦寒之地,体型丰满者更有遗传优势,那是强健有力的基因。

 

后世的朱熹也说,“唐室源出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他的意思是说,唐朝的皇室,太没家教,什么子纳父妾,父娶子媳,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乃至藏白脸,置面首,离婚结婚再离婚再结婚,出柜无罪,基情万岁,差不多都齐全了。而唐朝的皇室,非但不以为耻,还以为理所当然,实在是不成体统,不成体统哪。不过呢,考虑到他们出身夷狄,老夫也就不足为怪了。

 

他这话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呢,夷是夷,狄是狄,东方南方的蛮夷与西方北方的戎狄,向来是两个系统。

 

楚就是夷人出身,当年所谓“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华不绝如缕”时代的南夷,说的就是楚人。从文化特点上来看,鲜卑无论如何,都和匈奴突厥这些传统北狄是一路人,喜欢在北方草原上骑马射箭,而不是在南方丛林里扭动腰肢。

 

不过又有人说,鲜卑的确有些东夷人的血统。但这些胡人的出身个个可疑,他们都是些逐水草而居的部落,势力弱的跟着势力强的混,然后就都叫做那个族了,一个强大部落灭了,大家又跟着别的强大部落混,又喊成了别的神马族。开始是匈奴,被打破了之后,剩下的就都归顺了一个叫鲜卑的部族,然后所有人都叫鲜卑,其实大多数还是之前匈奴的班底,此后什么柔然突厥回纥以及横空出世的蒙古,都差不多,就象黑社会的青龙会斧头帮大刀门,大哥换来换去,下面的兄弟其实还是那些人。他们没有自己的历史,全靠附近有个最爱写历史的华夏人偶然记上一笔两笔,然后后世的专家们,靠着文字发音和出没地点,猜想他们的发源,你说靠谱不靠谱?

 

况且我华夏向来以文化而非血统来论种族,所以在北方草原讨生活,过着戎狄日子的种族,似乎是不宜称之为蛮夷的。

 

当然,自从西羌部族靠着夏周两代成为中原霸主,并把东夷人赶得七零八落,或归于南方山林,或避于朝鲜半岛之后,夷狄就成了一种经常连在一起的称呼。习惯而已,也不必过于深究。

 

第二个问题就值得深入探讨了,那就是唐朝真的“源出夷狄”吗?

 

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这样。唐朝皇室好几代,都与鲜卑人通婚,李渊的妈妈是独孤氏,李世民的妈妈是窦氏,李治的妈妈是长孙氏,都是鲜卑大姓。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华夏早已是父系社会,这些都是母系,难道因为谁家娶了个高丽媳妇回家,生的儿子就成了高丽人了么?或者,张三的奶奶姓胡,妈妈姓赵,张三就不是张家的子孙,而是胡家的或赵家的?

 

而李家的父系在哪里呢。虽然李家祖上因为比较破落,而北方又是胡人的天下,难免用点胡人的名字,象什么李初古拔,甚至要改成胡人的姓,叫什么大野虎,但再怎么改,也改不了他们祖上曾是赵郡李氏的破落户或冒牌货啊。

 

况且还是那句话,华夏一向以文化而非血统来论民族,正如一千多年后,一个叫美利坚的民族,甚至连肤色都不计较,专看你是否认同他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又不是非洲土著,不以文化认同,专以血统纯正论种族,岂不悲哀?

 

从文化论,朱熹仅从 “闺门失礼”来断言唐室为夷狄,未免过份。说起“闺门失礼”,春秋时代算是礼仪完备了,可什么兄妹通奸,什么老豆看见为儿子娶的媳妇漂亮就直接自己娶了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这可是当年的诸夏啊。

 

所以不考虑“闺门失礼”,仅从文化认同来看,就不说李唐了,就连被当成夷狄的鲜卑人,这个时候也早已与汉人无异。他们说汉话,写汉字,甚至连取名字,也都是汉人的名字,象长孙无忌,显然是魏无忌的山寨版。而且他们的价值观,也与汉人无异,引经据典,也都是孔孟老庄之类,决不会说什么我们鲜卑人的民歌曾经提道。

 

至于李唐,对儒家的认同,比杨隋更为强烈,对经学和教育的重视,也在杨坚之上。而佛道两家呢,唐朝的佛教是很兴盛的,单看看玄奘是啥时候人就明白了,而李家又把祖宗追到了李耳,你说道家能不风光么。

 

至于华夏的高雅文化么,不要忘了,李世民可是全唐诗里的撰稿人之一哦。而且对王羲之父子的书法,也是赞赏有加,直接捧红了这两个南方人哦。李世民对江南文学艺术的喜爱,大概并不在杨广之下,如果不是有个杨广亡国的紧箍咒,说不定又是一个文学皇帝呢,毕竟当初做秦王的时候,还有个“十八学士”呢。

 

从这方面看,李唐是无论如何算不上夷狄,而只可能算成华夏的正统的。当然,他们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

 

不过,从与异族的关系看,唐朝又的确非常的另类,与前后的朝代大不一样,而让其的确有了更多的“胡气”。

 

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文化兼容并包,大唐十部乐,倒有八部不是中土本产的,什么西凉乐,天竺乐,高昌乐,龟兹乐,琉勒乐,康国乐,安国乐,高丽乐。音乐这种东西,文化落后的民族,反倒可能更有些可取之处,因为比起文字来说,他们更愿意用音乐和舞蹈来表达。

 

也不仅仅是因为唐朝比较放得开,文化空前解放,以至于被后人称之为“闺门失礼”。“闺门失礼”这种事,用不着上升到民族存亡的高度。

 

还不仅仅是因为唐朝的习俗器物源于夷狄,什么胡椒啦,什么胡琴啦,还有菠菜之类。毕竟大唐的绝大多数器具风物,还是汉家的,那些不过九牛一毛。

 

更不仅仅是因为唐朝皇室与夷狄通婚,这个一来父系为大,二来鲜卑也已汉化,三来以人口数量论,根本不必在意这点通婚。

 

最主要的,恐怕还是唐朝的庙堂之上,或边塞之间,有着太多的胡人。这些胡人,甚至还不仅仅是早已充分汉化的,成为关陇集团重要组成部分的鲜卑,也有大量的其他民族,象突厥人,匈奴人,高丽人,西域胡人,奚人,他们一样出将入相,与汉人无异。凌烟阁功臣谱里,倒有三分之一是胡人。这在别的朝代是很难见到。

 

所以唐朝的第四个过人之处,就是以兼容并包为核心的,华夷一体的文化政策。

 

这用李靖的话说,就是“天之生人,本无番、汉之别,然地远荒漠,必以射猎为生,故常习战斗。若我恩信抚之,衣食周之,则皆汉人矣”。或者用李世民的话说,就是“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朕独视之如一”。自此之后,至少一百多年里,胡汉问题也尽数解决。

 

虽然很多年之后,又有很多人唧唧歪歪,说什么这个混合华夷的政策,给唐朝带来了很多的麻烦,但是谁又能说,没有混合华夷,这些麻烦就不会来呢?难道把夷狄驱于长城之外,然后一百多年后,就没有夷狄内侵了么?难道让夷狄内附,然后胡汉分治,一百多年后,就没有夷狄谋求民族独立了么?实在的说,混合华夷也许不是最好的,但在当时来说,的确是最不坏的一个制度。

 

也正是因为这个,李世民也做到了之前的历代汉人皇帝没有做到的事,就是赢得了草原民族真正的推崇,被称为“天可汗”。什么是“天可汗”,就是所有“可汗”里,最大的那一个。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皇帝是拼爹的,不足为荣,而“可汗”是马背上打下来的,是最值得尊敬的,“天可汗”之名,就是他们最高的评判。

 

从这一点来说,李世民做到了苻坚没有做到的事,可以无憾矣。

 

而且,对于大唐来说,无论是粮食问题,军队问题,士庶问题,还是胡汉问题都得到了完美解决,应该能太平盛世个一两百年了吧。

 

唐朝的确太平盛世了一两百年,准确的说,是一百三十七年,然后,似乎是一夜之间,一场灾难席天卷地而来,把偌大的清平世界,打得个山河破碎,再也无法复原。那一年,是天宝十四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