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门第战争》五十六 胡化与汉化
(2014-03-15 09:29:33)
标签:
战争第四卷门第罢了文化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高欢这个人到底算汉人还是胡人呢,真是个问题。
为什么是个问题呢?因为从血统上说,他应该是地地道道的汉人,渤海高氏之后,不过他自己可又真真正正把自己当胡人。
不仅是他,他的儿子高洋也是一样,因为有一次他问一个叫杜弼要用什么人治国,杜弼随口说了句,鲜卑人只会骑马,治国嘛还得用汉人。结果高洋怎么着,高洋认为杜弼在嘲笑自己,把杜弼杀了。高洋的儿子也是一样,杀了弘农杨氏的杨愔之后,还说杀个把汉人没啥了不起的。
那年头这些事还真是乱哪,是胡是汉翻家谱查祖上看肤色,那是全不可靠的,全看自己的态度。同为渤海高氏的高德政,高平高氏的高隆之,听说皇帝要立赵郡李氏的女儿做皇后,拼命劝止了,说汉人怎么能当咱鲜卑的皇后呢。昌黎韩氏,算是传统汉族大姓了吧,可昌黎韩氏的韩长鸾,不仅自认为是鲜卑人,还恨不能把汉人都杀了,动不动就是“狗汉大可耐,唯须杀却”,最后总算用一句“未必不反,宜加诛戮”的话,让后主高纬把当时的汉臣杀了一大批,还真是“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不过也有反例。和士开,是西域胡人,西域那地方你知道的,高鼻深目的,可他久居华夏,就把自己当成汉人,当然也被别人当成汉人。还有个叫源师的,本姓秃发,这个姓听起来不太好听,不过其实本来和拓跋是一个姓,很多年前部落分开了,就慢慢喊成了秃发,祖上甚至还做过南凉国的皇帝,到源师的父亲那一代,南凉国灭,投奔北魏。北魏正在搞汉化改革,结果拓跋改元,秃发就改成了源了。虽然此源非彼源,但对华夏文化的爱慕却是一样一样滴,不仅把自己当成汉人,还喜欢搞点什么星相术数天人感应神马的,被胡人骂“汉儿强知星宿”。
反正华夷之辩,不要看血统,看文化就好啦。
所以从这个意思上来说,西魏或高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鲜卑政权,而且甚至比拓跋氏还要更鲜卑一些,这是西魏或高齐的根本就对了。
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理解高欢的胡汉军民分治政策了。大致上说,就是汉人只种地,不当兵,胡人只当兵,不种地。为了能让这两方面都能河蟹共处,他一边对汉人说,鲜卑是乃们的客人,他们一年就吃乃们几担米,就能保护你们的安全,你们要好好对鲜卑人哦,一边又对胡人说,汉人是乃们的奴才,乃们只要守守边境,打点小仗,砍几个人,他们就能让乃们不用种地而吃香的喝辣的,这是天大的便宜事啊,乃们要善待汉人哦。看上去两头哄,不过一个客一个奴,多少还是有些偏心眼的,毕竟是鲜卑六镇的大统领嘛。
但是不管西魏或高齐如何顺应六镇边民的希望,大搞鲜卑化,它毕竟又是一个入主中原的政权。一个入主中原的政权,就意味着它有汉化的潜流。打个比方吧,汉人种地胡人当兵,没错吧,可谁来做官呢?
让那些鲜卑将领来做官?人家到了中原的花花世界,只顾着声色犬马的享受了,有几个愿意辛劳地为国为民?再说啦,为国为民这种思想,也是中原的儒家那一套,人家草原上长大的,根本没那个概念啊。你就是让人家去辛苦治理国家,人家也不会啊。草原上是培养战场上的英雄的,不是培养案牍上的廉吏名臣的。
甚至连马马虎虎的治理都做不到啊,那些人有的连汉字都不认识,能靠着弓箭和弯刀去治理?结果还得靠汉臣哪。放着山东士族那些现成的治国人才不用,也不可能啊。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也让高氏必须用这些汉臣。什么原因呢?就是为了打压胡人勋贵啊。
要知道,六镇边民,本来就是类似于部落的形式,一般只听自己首领的,后来虽然被几经转手,分散了一些。可让几十万人,完全忠于某一个人,实在是很难的一件事,连汉人都做不到,何况是更重部落,而缺乏国家观念的胡人。高欢在的时候,靠着自己的英明神武和种种手段,对这些六镇边将,还有些威力。可高欢的儿子年纪轻啊,谁又能服他呢?二十几岁的高澄,已经镇不住有些将领了,如果不是高欢留了一个慕容绍宗做秘密武器,恐怕高澄这个霸主的位置就已经给侯景给搞下来了。等到高澄被南方的爱国义士刺死,更为年轻的高洋,想做皇帝,那些胡人勋贵几乎是一边倒的反对,加高洋的母亲都不同意,还只有几个汉人大臣支持。做为一个鲜卑人,居然只有汉人来支持自己做皇帝,你说气人不气人?所以尽管高家这些人,个个都自己当鲜卑,也希望一直维持鲜卑人的尊贵地位,可不用汉人压压那些勋贵,恐怕首先就是自己的位置不保。
所以对于高家来说,汉化还是胡化,这真是个问题。
汉化吧,有那么点。比如让汉人拟定了一部三百年来成就最高的律令《北齐律》,反正就是非常非常的完备,不用象汉朝拿着本《春秋》来断狱。还比如在北魏均田制基础上,搞了个租调制,反正就是把分田到户跟征税纳粮结合起来,搞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制度。这两样东东,后来都成了隋唐制度的基础。
可说胡化吧,更严重。至少比起北魏时代来说,胡化那是相当的严重,看那些人在朝堂上动不动就要杀汉人,就知道了。高洋的确重用汉人杨愔,被人称“主昏于上,政清于下”,他甚至还招募了汉人进入军队,可他的亲兵,却都是百分百的鲜卑。
所以如果说北魏拓跋氏,有一套完备的制度,有一系列的变革来保证鲜卑游牧社会向汉人的农耕文明演变。那么高齐呢,基本上毫无章法,基本上是随波逐流,到哪算哪。胡人把它推到左边,那就往左一点,汉人把它推到右边,那就往右一点。汉人胡人互相推来推去,推恼了,杀起来了,那就,那就杀吧。不过汉人嘴上功夫厉害,动刀子,多半不如胡人,所以倒是汉人被杀的多,胡人么,多半还是给失心疯的皇帝弄死的。
如果仅仅如此也就罢了。可怕的是,高齐的霸主或皇帝,还基本上代代都是玻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