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门第战争》三十九 门阀的终结者
(2014-01-15 10:34:13)
标签:
战争第四卷要离士族定中文化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之所以说刘裕是门阀的终结者,是因为真正的门阀政治,应该说,是随东晋结束而终结了的,而为东晋画上句号的,正是刘裕。刘宋代晋,不仅是一家一姓之禅递,也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刘宋之后,那个风流优雅无比的,属于士族门阀的时代,再也不会回来了。
之所以说刘裕是门阀的终结者,也因为刘裕出身行伍而非门阀,甚至没有靠任何门阀的帮助而得登大位,甚至门阀中的谯国桓氏还被刘裕清除了。门阀政治的两根顶梁柱,皇权不振和门阀专兵,到刘裕这里都一扫而空,只留下个九品中正制,也无非是供王谢们孤芳自赏自娱自乐顾影自怜罢了。
虽然士庶之别在南朝还在,虽然王谢们见了次等士族或寒族仍然很傲骄的样子,可那也仅仅只是傲骄的样子而已,权力——不管是军权还是政权——早已移于这些次等士族甚至寒族之手。对于士族,特别是所谓上等士族而言,如东晋那样,几大士族之间对朝政私相授受,是再也不可能有了。皇权已经醒来,而寒族的机会也正在到来,只是也许是睡得太久了,他们谁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意义,他们甚至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这些权力。
刘裕,小字寄奴,出身于次等士族的彭城刘氏。彭城是什么地方?是刘季起家——当然也是与项籍颇有瓜葛——的地方,丰沛二县后来都归于彭城,所以听到彭城这个地方你大概也能猜到了。没错,的确与刘季有些关系,不过不是你想的那种关系,准确的说,是出于刘季的同父异母弟弟刘交,封为楚元王。
不过那都是六百年前的事了,即使中山靖王之后的刘皇叔,到了这个阶层固结的时代,恐怕也只能世代编草鞋子,何况是六百多年前楚元王。而且,听到寄奴这两个字,你大概能够相像这个孩纸的童年艰辛,正如阿瞒两个字你能想像出一个狡狯熊孩子的模样,寄奴啊,听上去就是寄人篱下,卖身为奴。虽然这只是个小名,其实大概也未必有那么惨,不过在当时的门阀时代, 他的出身显然无法给他提供什么机会。
他的祖上大约是随逃难的人群一起到京口的,不过显然不是什么流民帅,因为祖上那么多代,直到刘裕自己,都未曾在北府兵里出人头地过。刘裕的名字为大家所知,还是在孙恩造反的时候,被别人推荐,跟着刘牢之,因为打仗比较厉害,以少胜多啦军纪严明啦,这才把名头混出来。可没多久,就有了桓玄篡立,刘牢之自缢,北府旧将被清洗一空,刘裕的这个名头也就未免来得太迟了。
不过祸兮福所倚,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刘裕成名太晚,与北府瓜葛甚浅,还是因为桓玄真的是想北定中原,非刘裕不可,竟在清洗北府旧将之余,放过了刘裕,而且还似乎要重用一番。
但对刘裕来说,他显然已经看透了北府兵在门阀政治中的宿命,不管是象刘牢之一样做墙头草,还是象乐安高氏的高素一样做大磐石,都难逃这个宿命。尽管门阀们并没有直接掌握什么军队,尽管北府名将们拥有足以扭转政局的实力,就是靠着这个历史惯性,也能让北府名将们为他们驱使,为他们所牺牲,成为他们的工具。而之所以会有这种宿命,唯一的原因,无非是因为他们是一等的高贵门第,而自已,只是次等的伧荒武将。他要改变这种宿命,谁说只有一等士族能够创造历史?刘裕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结果就是在桓玄以为刘裕会接受自己重用的时候,反而是以打猎为名,跑到了京口,杀死桓修,开始发难。与他一起发难的,还有其他几个北府的低级将领,有沛郡刘氏的刘毅,有东海何氏的何无忌,有任城魏氏的魏咏之,有平昌孟氏的孟昶,有琅琊诸葛氏的诸葛长民,有高平檀氏的檀凭之。人数并不多,京口起事的只有百来号人,不过对于刘裕已经够了,这不仅是因为他一向善于以少胜多,也不仅是因为他一向的威名,而且也是因为比起桓玄来说,大家大约觉得东晋更能接受一点,所以就有点得道多助的意思。总之,最后千来号人攻无不克的打到建康时,桓玄居然落荒而逃,逃到了上游桓氏的根据地。
刘裕自然是宜将剩勇追穷寇,指挥归附过来的各路人马乘胜西进,一个多月后,桓玄死于西川。
如果刘裕安于做一个新门阀,扶持一个白痴皇帝,这个时候大概也就够了。不过也许是刘裕志不在此,也许是看到那么多门阀最终都两代而终,所以他有了新的想法。不过在这之前,还要先做一些准备才行。
哪些准备?第一,平乱,第二,平蜀,第三,北伐,第四嘛,还有削平那些不赞同“造宋”的人。
平乱是平孙恩的妹夫卢循的乱。卢循靠着那些神神道道,在桓玄上位期间,又一次坐大,搞得不可一世,不过这些对于刘裕,已经是轻车熟路了。结果当然是再一次平定,卢循也跟着他的大舅子孙恩一样,做了“水仙”啦。
至于平蜀,有童鞋说啦,为什么又要平蜀?是的,为什么又要平蜀呢?桓温不是才平过没几年么。
是的,为什么我又要说“又”?这个,所谓天下未乱蜀先乱,这个国家一大了,地缘一复杂了,总归有一些地区容易出分离分子,非我族类的也就罢了,即使是我族类的,如果在那等天高皇帝远交通极为不便的地方,还不是一样会生异心,比如这个蜀地。汉亡时独过一次,西晋亡时也独一次,这一次又是因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那个该死的桓玄,自从他篡立之后,八方征讨,益州刺史毛璩也不例外,派了谯纵去讨伐桓玄。结果万万没想到啊,桓玄没伐成,谯纵居然造反了。
虽然谯纵的名字听起来比较的“骄纵”,可其实他这个人很温柔的。可虽然谯纵其实很温柔,他的部下可真的很“骄纵”,听说要离开蜀地,蜀地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要离开蜀地去别的地方送死?那还了得,没说的,反了。结果哪怕谯纵甚至投水要自杀,甚至向部下磕头,还是被刀架在脖子上造反,成了造反头子。而毛璩,也就终于毛了个去。
不过对于刘裕来说,这都不是问题,蜀道难不是问题,高楼重寨也不是问题,甚至谯纵向后秦姚氏称臣,姚氏派了援军,也不成问题,大将朱龄石两万人,势如破竹一般,就拿下了,而谯纵这下是真的自杀了。
那么北伐,又是怎么一回事呢?